制作软陶给“海娃”们带来乐趣
7月5日,厦门市海沧区农村学校“闽南韵·中华情”艺术夏令营开营式在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举办,由此拉开了美术馆“对话·开启:版画月三联展”的序幕。
中华儿女美术馆作为教育部指定的艺教委艺术培训场馆之一,馆内保管着全国中小学生历届艺术展演全部获奖作品。嫁接这样高大上的美术馆等高端艺术资源,让农村小“海娃”(海沧的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与艺术对话,正是海沧区开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探索模式之一。
近年来,国内城市艺术培训市场“爆棚式”发展,农村孩子的艺术教育却长期被忽视。
然而,作为福建省首批“教育强区”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特别是2013年被列为厦门唯一一个“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区”后,海沧根据“一年养兴趣,两年打基础,三年有特长”的工作思路,在“向农村孩子播种艺术”的路上形成了独特的“海沧模式”,逐步改变了这种“被忽视”:就地取材于闽南乡土文化艺术,开展个性化艺术教育;高位嫁接艺术院校、美术馆等高端资源,提供最好的艺术熏陶;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今年4月在青岛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上,教育部郝平副部长、省教育厅黄红武厅长指出,海沧农村艺术教育工作有声有色,可以进一步向全国总结推广海沧的经验模式。
善用乡土文化
开展个性化艺术教育
这几天,洪卜仁、林志杰、陈炳聪等闽南文化研究大咖都忙着往海沧跑,教“海娃”唱闽南童谣,表演歌仔戏、高甲戏等。海沧区今年开设的162个夏令营陆续开营,其中不乏五祖拳、陶艺DIY、慈济文化、朱子文化等闽南传统特色主题的夏令营。
利用闽南乡土文化艺术开展夏令营活动,让“海娃”们一边接触、了解闽南文化,一边潜移默化地接受艺术熏陶,正是海沧善用乡土文化开展艺术教育探索的深化。
“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区”核心区域位于被戏称为厦门“西伯利亚”的海沧东孚。一度有人认为,在农村学校推广艺术教育,是“鸡同鸭讲”,但海沧区教育局认为,正因为农村孩子距离艺术比较遥远,才更需要艺术的滋润。
“跟城里孩子比,大部分农村孩子在艺术教育方面一片空白,‘海娃卫士(海沧的老师)’愿意主动为家长们做这件他们没能力完成的事。” 海沧区教育局局长陆晓红说,海沧要为农村娃开设“有感情和有温度”的艺术教育,“钢琴、小提琴这样的乐器要在农村推广并不现实,但能随身携带、价格也不贵的陶笛就很适合”。
就这样,就近取材、用乡土艺术开展个性化艺术教育,在海沧上下成为共识并形成相对成熟的模式。位于古窑址边的东瑶小学聘请当地一位民间艺术家,为孩子们上陶艺课;岛外第一个开展陶笛课程的育才小学,学生个个都是“小笛手”;东孚中心幼儿园结合附近东埔村踩高跷的传统习俗让孩子们玩“低跷”;东孚中心小学开发闽南歌仔戏课;厦门一中海沧分校开设闽南语社团……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独门”校本课程。
2006年,在海沧中学周永芬老师的推动下,海沧区更是把“软陶手工与闽南乡土艺术”作为一项重要教学课题,成立了“海沧区软陶工作室”,大力推进并探索区内中、小学校际联动的“软陶特色手工实践坊教学合作”新模式。红砖古厝、燕尾脊、南音表演等隐含在乡村日常生活的美术因子,都生动地体现在学生的软陶作品中。今年4月,在全国第五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海沧区“创意软陶特色工作坊”荣获参赛项目一等奖。
“极具地域特色的闽南乡土文化,为艺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厦门海沧中学校长张伟斌说,海沧区作为闽南文化、华侨文化、海丝文化的重镇,历来重视闽南文化传承,成为实验区后,“就地取材”用乡土文化开展农村艺术教育探索,便成了必然选择,并将“海娃”从小培养成民间艺术的“传承者”。
巧搭高端展演
提供高质量艺术熏陶
5日,来自海沧新垵的4岁女孩邱珞涵学制版画的认真劲,为中华儿女美术馆“对话·开启:版画月三联展”平添了几分乐趣。从去年开始,每个月带她到美术馆参加活动,成了她妈妈白尚雪的必修课。
基于用艺术浇灌祖国幼苗的共同责任,从2015年开始,海沧区教育局携手中华儿女美术馆,为“海娃”提供展示才艺和接受艺术熏陶的空间,双方进行了“琢玉工程——视界·世界”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艺术联动。美术馆成为海沧区农村艺术教育实践园,“海娃”每个月至少一次到美术馆特设的手工坊里做陶艺、写书法,并参观美术展。
“这种艺术联动特别好,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汲取最好的艺术营养。”白尚雪说,借用高大上的美术馆,解决农村高端艺术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问题,也让孩子在美术馆欣赏艺术大师的画作,提升欣赏水平。
巧妙嫁接各类高端展演资源为艺术教育服务,持续体现在海沧的“共同缔造”活动中,优质校资源、社区资源、专业机构资源都被融合共享。
2014年10月,厦门一中海沧分校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签约合作,高位嫁接成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农村艺术教育基地校”,学院每周派出优秀教师与学生为学校艺术社团授课,创建了中国鼓、葫芦丝、古筝、吉他4个学生艺术社团。2015年6月,区教育局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签约,投入160万元共同探索艺术院校参与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践,推动实现了小学与中学的艺术教育项目一一对接,如东孚片区的中小学都相应开设了箜篌、葫芦丝项目,让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扎实掌握一项艺术技能。厦大艺术学院还积极创造条件为东孚片区学校提供了高端的展示平台,厦门一中海沧分校舞蹈团先后到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海沧区文化艺术中心等演出;陶笛乐团参加了海峡两岸陶笛艺术节等活动。
高位嫁接的同时,海沧还引进高端演出,于2015年11月邀请乌克兰萤火虫剧团走进厦门一中海沧分校,与“海娃”近距离接触,全区学生还一起观看乌克兰舞蹈类最高奖节目《影子秀》。
在厦门一中海沧分校校长陈福光看来,这种高位嫁接,让农村“海娃”享受最好的艺术熏陶,开拓了艺术视野,也大大促进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
深化两岸合作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海沧,海娃民族乐团闻名两岸。作为厦门市规模最大、编制最完整的青少年民乐团之一,这支由海沧上百名中小学学生组成的学生民乐团去年1月首次亮相就惊绝四方。
位于岛外的海沧有自己的学生民乐团,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如今,“台味”是它的最大亮点——乐团有6位台湾老师,其中乐团的艺术总监和常任指挥黄光佑,更是被海沧区以柔性引进的方法常年留驻海沧。
海娃民乐团的背后,是海沧教育工作者要把海沧打造成为两岸青少年音乐文化交流中心,同时也是海沧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为“海娃”开展艺术教育的生动写照。
作为全国最早最大的台商投资区,海沧区在丰富和提升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当然也不会放过任何“台味”资源。
2016年1月,海沧区教育局邀请台湾、香港、大陆80名陶笛专家,举办了海峡两岸陶笛艺术交流大会,推动了全区陶笛艺术教育。3月,厦门一中海沧分校与现今台湾历史悠久且唯一的纯艺术高中——台北华冈艺术学校签订了艺术教育合作共建协议,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今后,两校将在艺术教育课程研究、教学方法、资源成果方面加强交流,共同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师生交流活动。台北华冈艺术学校还考虑派名师到厦门一中海沧分校开设教师工作坊,培训学校的艺术教师。
陆晓红表示,海沧区教育局今后还将积极利用对台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进一步搭构两岸艺术教育合作等对外交流平台,用两岸优质艺术教育资源丰富和提升艺术教育工作。(福建日报记者林泽贵 林世雄 通讯员 庄洋 林晓蕾 文/图)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7-12中央文明办工作组在闽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工作调研
- 2016-07-11永春开展文明交通宣传作品评选活动
- 2016-07-11长汀县文明办召开乡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布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