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农业局党委党员代表在文昌宫重温入党誓词。
▼沙县苏维埃政府印章
▲炮楼
1929年沙县特支部分党员和部分进步青年。
东南网7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帅 通讯员 肖首洲)夏茂镇地处沙县西北部,毗邻将乐、顺昌、明溪三县,距县城44公里,省道沙将公路贯穿全镇。这个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足4万的偏远小镇,不仅是沙县小吃的发源地,也是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的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所在地。从1928至1934年,7年间沙县特支在传播革命思想,建立革命联系,配合红军工作团活动、反抗军阀卢兴邦斗争、配合东方军工作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80多年过去了,一些革命旧址早已破旧、坍塌,但是当年沙县特支在夏茂留下的红色故事却代代相传、保存了下来,如今的夏茂人,依然秉承着先辈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特支成立全境赤化
7月1日,沙县农业局党委十几名党员代表,在中共福建省委沙县特别支部旧址——沙县夏茂镇文昌宫重温入党誓词。
沙县夏茂镇文化站站长林英灿告诉记者,最近,他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批。每一批来,他都要细细地讲述80多年前那些英雄的故事。
时间回到1928年夏。
在福州求学的沙县夏茂籍中共党员官锦铨、姜敢等人受组织派遣,返回故乡,秘密发展党员,建立隶属于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的沙县地方党组织——中共沙县特别支部(以下简称“沙县特支”)。
1933年9月12日,东方军(红三军团、红七军团一部及闽赣独立师合编而成)一部在夏茂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沙县夏茂革命委员会”,官锦铨任主席。
1933至1934年,东方军两度攻占夏茂。
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沙县特支在红军支持下,组建夏茂独立营。之后,独立营300多人到建宁集训,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闽中独立团,由沙县特支成员洪基担任参谋长。
当时,夏茂的劳苦群众受尽了豪绅地主及军阀卢兴邦的剥削与压迫,承担着“灶头捐、门牌捐、公路捐、屠户捐、鸡鸭捐”等“无奇不有的苛捐”。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党组织和红军的影响下,夏茂群众反压迫、反剥削的意志转为高涨的革命热情,打土豪分田地,筹粮筹款,参加红军,全境赤化。
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铅印大报——《红色中华》以《沙县夏茂群众斗争》为题报道称,在夏茂,每天都有20至30人,一批批的踊跃报名,加入红军,加入游击队。所以不到3天,就扩大了红军134名。报道还称,在夏茂仅3天,就筹款7000银元。
另据当时《红军报》报道称,高桥、夏茂一带工农,像潮水一样地加入红军,一连新战士,118名已到达接受正式训练,红军中又增加了一支新的力量。
将军的红色起点
沙县特支在夏茂留下了不少红色故事,夏茂镇松林村的老书记洪荣生,常常忆起长辈们流传下来的故事。
“1933年8月,东方军第一次进入夏茂。”这个时间点,洪荣生记得很清楚。盛夏的一天,他的爷爷洪德运四兄弟挑柴去集市卖,路上看见2名受伤的红军战士躺在街边。他们就冒着生命危险,抄小路将红军藏在松林村洪厝窠自然村村民储存食物的野猪窠洞,采药、送饭,这一养就是大半年。
“其间,爷爷的两位兄弟还被国民党军抓到镇里吊起来拷打,但他们始终没有供出红军养伤的地点。”洪荣生说,后来,红军伤好后就在乡亲们的护送下往将乐方向离开。
当时,为了路上安全,红军还给洪家留下了2支步枪。解放后,由洪荣生的堂叔交给村公所。
在夏茂参军的众多青年中,就有已故的原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张廷发。
村民罗茂福的爷爷罗嗣凎,当年和张廷发一家是门对门邻居。罗茂福向记者回忆起爷爷讲过的故事。
一天,张廷发去大布村后坑头的亲戚那里挑谷子,途经大岭峡,远远看到国民党在抓壮丁,一时吓着就没把谷子挑回家。回家以后的张廷发第一次有了参军的念头。
罗茂福说:“张廷发看见家对面的教堂里,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七团在扩招红军,就跑去报名。当时兵荒马乱,参军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爷爷就帮着张廷发的家人一起劝他放弃。可是,张廷发已下定决心要当兵,刚被劝回来又跑去报名。第二次,爷爷没再拦他。”
报名后,张廷发被编到新兵连。年仅15岁的张廷发就这样随着新兵连经将乐、顺昌边境,从泰宁到建宁集训,后前往江西黎川。后来,他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还成为一代名将。
用革命精神闯富路
“虽然历史早已过去,但夏茂的红色传承却在一直延续。”夏茂镇党委书记谢荣年告诉记者,为了牢记那段光荣的历史,夏茂镇于2001年动工兴建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薪阁。
占地162平方米的传薪阁,内有图书12600册、报纸15种、杂志38种,室内陈列了张廷发将军等夏茂名人的题字和革命历史图片,是融图书阅览、革命历史教育为一体的德育基地。
“每年的清明、七一,我们都会组织学生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未间断。”夏茂镇第一中心小学校长黄裕隆说,孩子们在传薪阁了解到家乡的光辉历史后,都会由衷地产生自豪感。
除了传薪阁,夏茂镇还建立了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旧址、夏茂镇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后人直接感受前辈的光辉事迹。先烈们敢于创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也激励着后人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就在夏茂镇。
俞邦村是沙县小吃第一村。如今,全村266户1100多人中有700多人在外做小吃,每年纯收入3000多万元。
夏茂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在福州、杭州分别成立驻榕、驻杭小吃业主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镇村民外出经营小吃。
小吃产业发展了,家里的田却一片片荒了。“当了一辈子农民,看着田荒了,心也慌了。”俞邦村的老支书俞广清和另外几名党员在村里成立沙县夏茂益鑫农业专业合作社,租下抛荒田进行轮作。
在俞广清的带领下,在家的村民和一些外乡村民纷纷加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经流转土地5200多亩,拥有会员158户。去年,合作社实现产值1600多万元。(图片由夏茂镇文化站提供)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7-04清流县举办“歌唱祖国颂党恩,弘扬新风赞文明”合唱比赛
- 2016-07-04福安市文明办
- 2016-07-04龙津文明风
- 2016-07-04文明松溪
- 2016-07-04建瓯市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