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浅显易懂,却赋予孩子许多想象空间,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体会天马行空的快乐,激发丰富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然而家长不重视,导致亲子共读中的童诗缺位。为此,教育专家呼吁——
东南网6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芳)“阳光叫醒清晨/清晨叫醒露水/露水只不过向含羞草/道声早安/这娇滴滴的姑娘还没醒来/脸就红了……”来自台湾的儿童诗人子鱼,在台上朗诵着自己的作品《含羞草》。一些孩子听着听着便咯咯地笑起来,一旁的家长有的抱怨“没意思”,有的听得津津有味。
这是记者日前在一场童诗分享活动现场看到的情景。对此,子鱼表示,家长的反应不难理解,但要想让家长普遍接受童诗,并把童诗加入亲子共读,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童诗分享会上,家长反应两极化
对于童诗,家长褒贬不一,呈现出两极化的反应。活动中,一些家长对童诗感到好奇,但听完却觉得童诗的逻辑和语言过于幼稚。分享会进行到一半,一位家长准备带孩子离开,他说:“刚听觉得有点意思,但光听这些对孩子的帮助不大。”也有家长在分享会结束后带着孩子选购诗集,表示,“我们其实也不太懂诗,但孩子听了觉得喜欢,就买回去给他读着玩”。
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郭群多年从事童诗创作和教育,他表示:“家长更倾向于选择童话故事、幻想小说或者科普类的读物进行亲子共读。”在当当网的畅销童书总榜前50名的图书中,主要是童话、科普、绘本类读物,没有一本是童诗或童诗相关书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家长对亲子读物的购买习惯。
为什么会出现亲子共读中的童诗缺位?家长不重视是首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一谈到诗,首先想到的是古诗。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不乏浅显易懂、感情真挚、适合儿童阅读的名篇。尽管如此,其中真正以儿童为描写对象,从儿童的视角进行创作的古诗文,少之又少。“童诗区别于一般诗歌的地方就是它是为儿童而写,但很多家长忽略了这一点。”子鱼说,中国是诗歌大国,现在却面临着诗歌素养上的巨大断层。
不可否认,希望让孩子接触童诗的家长不在少数,但由于自身诗歌鉴赏能力不足,让他们在童诗读物前望而却步。这也是漳州市龙文区实验小学校长郭耀梅所说的亲子阅读中的局限性:“家长在儿童诗的欣赏和创作引导上是欠缺的。”
对此,教育专家徐徐风根据自己15年的亲子共读经验给出了建议:“家长不需要太有负担,从简单的童诗读起,可以和孩子一起慢慢培养自己的诗歌素养。”
在儿童心里
播种美和善的种子
曾经有人说:“学诗的孩子聪明,聪明的孩子学诗。”童诗是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长期阅读童诗,会让孩子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徐徐风最初和孩子开始阅读童诗时,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一开始并不是为了培养他的诗歌赏鉴能力或是写作技巧,而是想让他感受语言的趣味性。”
童诗的语言特点让孩子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在子鱼眼里,这是童诗最特别的地方,“正因为用字少,描述简洁,孩子必须发挥想象才能描绘出文字背后的画面”。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时期。现实世界对孩子而言似乎有些不可理喻,于是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奇特想象完成了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就像这首名为《云》的学生作品:
云给树水/让树长得漂亮/所以天神给云的礼物/就是彩虹。
言为心声,语为人镜。童诗展示了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体会天马行空的快乐,激发丰富的情感。郭群也肯定了童诗对孩子的情感培养作用:“让儿童从小接触诗歌,可以在儿童稚嫩的心田里播种下美和善的种子,让他们自小懂得学会用美和善的心灵来看待周围现实的生活。”
童诗教育
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童诗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地提及,但童诗在语文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童诗在学校教育中,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播和接受。
“对于如何欣赏和接受童诗,作为儿童阅读的引领者——教师和家长未能进行较好的指导,或者说相对缺乏相关的经验积累。”郭群说。
小学语文课本中童诗屈指可数,中高考作文题“诗歌除外”的文体限制直至近几年才被悄然取消,高考作文“800字以上”的字数要求也限制了考生对诗歌体裁的发挥空间……这些都显示出童诗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缺失。
而图书市场中的童诗作品也略显萧条。记者在当当网查阅童诗相关书籍,仅搜索到165件商品,而绘本相关书籍共22625件,对比明显。
徐徐风也提到,最初为孩子选购的童诗读物基本来自于国外,因为“国内优秀的作品太少,不足以让家长看到童诗的价值”。
家长更倾向于选择童话故事、幻想小说或者科普类的读物,导致亲子共读中童诗缺位。
记者手记>>>
乐享童诗 静待花开
对于如何开始童诗阅读,很多家长感到焦虑。儿童诗人林焕彰希望家长在和孩子开始阅读前,要先平衡心态,“去除阅读中的功利性”。
儿童更为接受故事性思维,要求在故事的阅读中寻求愉悦。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童诗故事性相对弱一些。这样的阅读特点更加需要家长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进行引导。在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哪一类的诗歌比较感兴趣的同时,家长也要对童诗作品进行把关,选择较有质量的诗歌。如果一开始拿不定主意,可以从名家作品读起。漳州市龙文区实验小学校长郭耀梅建议最初以“杂食”为主,选择诸如《日有所诵》《梦里花香》《蒲公英轻轻飞》等选集,随后便可留意《向着明亮那方》《遇见花与蝴蝶》《让太阳长上翅膀》等国内外诗集。
阅读童诗,没有固定的模式。教育专家徐徐风强调,轻松愉快的氛围是阅读时需要的。她和儿子一起读诗时,会穿插文字游戏,也会和孩子一起抄诗背诗。徐徐风给孩子买的第一套诗集是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作品,包括《向上跌了一跤》《人行道的尽头》和《阁楼上的光》三本,里面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法和无厘头的搞怪。她也很喜欢和孩子一起读泰戈尔的《新月集》。泰戈尔一生富足,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的诗充满爱、调皮、幻想和纯真。读金子美玲的诗时,她会和儿子关注诗人对于一花一草的描绘,充满纯真、美好。“这些英文诗多了些嬉笑、胡闹、捣乱、无聊、委屈、忧伤……能更真实地呈现了儿童的成长状态。”她也强调,中国的许多原创童诗作品也很值得一读,比如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师》就充满童趣。
诗歌是最富音乐性的文体,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郭群建议家长在亲子共读中,可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去诵读,用自己的方式去歌吟,充分发挥孩子的多种感官来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如果说诗是有生命力的种子,阅读就是用耐心和爱心去浇灌和培育种子的过程。亲子共读,不论对孩子还是家长而言,都应是最美妙的时光之一。在这样的美妙时光中,家长和孩子静静等待,等待童心开出美丽花朵。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