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祖先规矩 建筑统一规划
龙海市东园镇埭美古厝群四周环水,3.2公里、30多米宽的蜿蜒水道绕村而过,恰似玉带佩在古厝群,又如一条长龙盘旋着古民居。整片古厝群似飘浮在河面上,夕阳泛舟,古厝映影,形成独特景观。
记者登上观景楼,276座古民居尽收眼底,村中最古老的40多座明清时代的古厝群傍水而建,布局整齐划一,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红瓦石墙,屋顶全部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村里头的古厝排排紧连,下雨天即使不打伞,从村头走到村尾也不会淋湿。”村民陈水仙自豪地说。
为什么村里房子无论建成于什么年代,朝向、高低、布局几乎都一模一样?陈水仙说,村民们但有建房,没人敢破坏祖先的规矩。祖先关于建房的规矩其实就是一句话:房屋建制不逾祖制。
东园镇副镇长周建燕介绍,埭美由开漳圣王陈元光后裔陈仕进开基,全村村民都姓陈,同时也是宋代朱熹高徒陈淳后人聚集地。就因为各家各户的屋脊都不能高过祖厝的屋脊的祖训,历经数百年,没有村民建造过楼房,家家户户都由族里统一规划。
“一张规划管五百年”不仅体现在整齐划一的古厝上,村里的排水系统也从旧时保留至今。记者在现场看到,排水系统四通八达,沿着村庄的主轴,靠北边的是前祠堂,其他古厝沿着它的风格布局建造,整体地势西高东低,村庄的南北边低、中间高,历经500多年,排水系统依然十分顺畅。
承优良家风 树立行为规范
“为什么几百年来,祖训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雨打风吹去?”村里理事会秘书长陈四煌介绍,村里几百年来只有一个姓,客观上使得文化的纯度得以保持。此外,先贤陈淳作为从村子里走出去的一代理学大家,一生致力于传承发扬朱熹的理学观念。“作为陈淳的后人,我们也沿袭了维持传统的自觉性,并且作为家风代代相传。这些家风祖训,不仅规范了建筑,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陈四煌说。
村子里的一些细节印证着陈四煌的话。在许多古厝的门扉上,都贴着“入孝出悌”等家训劝语。外地媳妇吴素丽刚嫁进村里时,就觉得“这个村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村里人很少吵架,感觉都像读过书的”。
记者翻阅《龙溪县志》,其中记载:朱熹认为,“忠孝悌节义”是社会安宁的根本,常言“劝喻此身,当知此身本于父母;父母兄弟,天性之恩,至深至重;而爱亲敬长者,皆
本心之自然”。而陈淳则将理念不断发扬光大,将其作为漳州地方治理的建言。
“‘忠孝悌节义’这些传统文化里的闪光点,放到现在一点都不过时。外地媳妇在村里待久了,也会自然而然受这种氛围的熏陶。”陈四煌说。
吴素丽在村口开了一家小杂货铺,两个儿子都在厦门就业安家。读高二的侄儿陈世念,放了假第一件事就是跑去帮她看店。陈世念刚出生7天,父亲就因肠癌去世,母亲为了养活他,就到龙海市区去当保姆贴补家用。
吴素丽想到婆婆去世前的交代:“你是大儿媳,一定要代替我照顾好一家人。”吴素丽当时重重地点了头,答应她尽量做到。为了这个承诺,吴素丽把年幼的陈世念带回家照顾。
吴素丽自己有两个儿子,当时小儿子也才9岁。她的丈夫是歌仔戏演员,常年在外地演出。一家几口人,住在只有两个房间的小平房内。两个儿子住一间,陈世念最小,就随着吴素丽住。生活当然苦,但在物质和关爱上,吴素丽都尽量给陈世念最好的,“除了没爸爸,其他都让他不输人家”。
在关爱中成长起来的陈世念和吴素丽特别亲。小时候妈妈周末回来带着他睡,他
会偷偷溜回伯母家里,然后满脸得意地告诉吴素丽:“我从脚底的被子里钻出来的,妈妈不知道。”小学毕业后,他以全校数一数二的成绩考上龙海二中,而周末和寒暑假,别的同学在QQ上晒旅游和电子游戏,他的状态则永远是看店、学习。
进进出出杂货铺的游客,都会竖起拇指夸陈世念礼貌懂事。“我特别欣慰,在世念这一代,家风的传承也没有丢。”吴素丽说。
去年,吴素丽一家被评为市级五好家庭。而在小小的埭美村,历年来市级的五好家庭就有11个。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6-29省标准化院五项举措促文明创建常创常新
- 2016-06-29鲤城区文明办开展省级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活动
- 2016-06-29泉港区实施“四大工程”助力文明创建工作
- 2016-06-29安溪县部署文明创建宣传工作讲好“安溪好故事”
- 2016-06-29新罗:出拳整治“低价游” 促进文明旅游发展
- 2016-06-28武平县委文明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