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荀子·性恶篇》)
【译文】“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大禹。”为什么这么说呢?答:禹之所以为禹,因为他能实行“仁义法正”的缘故。这样说来,仁义法正就有可以知道,可以做到的道理,这样说来,普通人都有能够知道仁义法正的材质,都有能做到仁义法正的条件,所以他能成为禹的道理是很明显的。
299、天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己独厚於孝之实而全於孝之名者,何也?以綦於礼义故也。(《荀子·性恶篇》)
【译文】老天并不是偏爱曾参、闵子骞、孝己而嫌弃众人,然而只有曾参、闵子骞、孝己注重孝的实践,而完全获得了孝的美名,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能尽力于礼仪的缘故。
300、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荀子·性恶篇》)
【译文】人们之所以推崇尧、禹,推崇君子,是因为他们能变化天性中的恶,能兴起后天的善,兴起后天的善就产生了礼仪。
301、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荀子·性恶篇》)
【译文】有可能做,但未必一定能做到;虽然不一定能做到,但不妨碍有可能做。如此,则能不能做到与有没有可能做,期间差别太大了。它们之间不能等同看待是很明显的。
302、直木不待隐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隐栝、烝、矫然後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後皆出於治,合於善也。(《荀子·性恶篇》)
【译文】不依靠隐栝而直,因为它天生是直的;曲木必须要经过隐栝、加热矫正之后才直,是因为其天性不直。现在人性的恶,一定要经过圣王的治理,礼仪的教化,之后才能够得到治理,符合善的标准。
303、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荀子·乐论篇》)
【译文】君子喜欢音乐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小人喜欢音乐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用道来控制欲望,就会喜乐而不悖乱;欲望过分而忘记了道,就会迷惑而不快乐。所以,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金石丝竹之声,是用来引导道德的。
304、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荀子·乐论篇》)
【译文】乐,是和谐人心的根本;礼,是区分上下等级的原则。音乐使人心达到和谐,礼使人们区分上下等级。礼乐的关键是能约束人心。源于人心,极尽情感之变化,是乐的本质;表达诚心,去掉虚伪,是礼的原则。
305、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乐论篇》)
【译文】音乐是统一天下人的重要东西,是和顺人性情的纲要,是人情所不能没有的。
306、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於成积也。(《荀子·解蔽篇》)
【译文】孔子仁爱智慧而且无所蔽,所以他的学术和治理天下之道,足以与先王媲美。孔子得到道的全体,按照它去做,就不会蔽于平时所积累的成见。
307、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荀子·解蔽篇》)
【译文】能够认识事物,是人的本性;可以被认识,是事物的自然之理。以人的认识的本性,去探求可知的事物的道理,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所止,那就会终身辛苦,甚至到死也不能穷尽事物的道理。
308、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於道人,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荀子·解蔽篇》)
【译文】心要了解道,才能赞同道,赞同道,才能坚守道而不做不合于道的事。用合于道的心选取人才,那一定会选择有道之人,而不选择不守道的人。
309、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译文】仁者推行道,并不刻意去做;圣人推行道,不必勉强去做。仁者在思虑道时,是恭敬的,圣人在思虑道时,是乐在其中的。这就是治心的根本方法。
310、瞽者仰视而不见星,人不以定有无,用精惑也。有人焉,以此时定物,则世之愚者也。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荀子·解蔽篇》)
【译文】盲人抬头看不见星星,人们并不因此判定天空没有星星,因为知道这是视力不清造成的。如果有人用此时的情况来判断事物,那就是世上最愚蠢的人。那些愚蠢的人,用不清楚来判定不清楚,其判断肯定不会恰当。
311、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荀子·正名》)
【译文】天性,是人天生的东西;情,是天性的实质内容;欲望,是情的感应。以为自己的愿望是可以达到的,而去追求它,这是人之常情所不可避免的;以为是可以做的而去做它,这是人的智慧所要求的必然选择。
312、凡人莫不从其所可,而去其所不可。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从道者,无之有也。假之有人而欲南无多,而恶北无寡。(《荀子·正名》)
【译文】大凡人,没有不顺从自己所认可的,而舍弃自己所不认可的。知道世界上没有比道更好的了,却不跟从道,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假如有人想向南走,那么无论路程多远,他都愿意;假如他讨厌北边,那么无论路程多近,他都不会去。
313、凡人之取也,所欲未尝粹而来也;其去也,所恶未尝粹而往也。故人无动而不可以不与权俱。(《荀子·正名》)
【译文】大凡人想要求得某件东西,所想的未必都能得到;而他不喜欢的,也未必会离开他。所以人的一举一动,没有什么能离得开权的标准。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