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不倒 精神永存
走进柏柱洋,苏区印迹处处扑面而来。
记者来到位于斗面村村口的闽东苏区纪念馆,登上300多级高台阶,站在纪念碑的高台极目远眺,柏柱洋36村尽收眼底,阅尽中共闽东临时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闽东妇女工作团、红军独立二团后方办事处、闽东互济会等革命史迹和遍布柏柱洋各村的纪念碑、纪念亭……曾经山高林深路隘的柏柱洋,在烽火连天的特殊年代里,谱写了一段又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1929年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由赣入闽,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烈火,推动全省土地革命深入开展。1931年开始,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先后派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等同志到闽东指导斗争。他们深入柏柱洋农村,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在基层建立共产党组织和工农政权。参加过闽西土地革命的邓子恢、曾志还直接带来中央苏区的经验。
1933年,利用19路军发动“闽变”的有利时期,闽东各地爆发了全区性的工农武装暴动。1934年2月,在柏柱洋召开的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苏区鼎盛时期,下辖9个县和42个苏区,面积达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6月,中共闽东特委成立。自此,柏柱洋成为闽东苏区的“延安”,领导发动农民开展分田斗争,有五六十万农民分得土地。翻身作主的农民,与共产党和苏区政府心相连。1934年8月,寻淮洲、粟裕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中央苏区出发,转战闽东。在他们的支持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9月在宁德支提寺成立,连同闽东各县独立营、警卫连、赤卫队、红带会等,共有数万人的革命武装。在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长征北上后,闽东苏区成为我党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支撑,并有力策应了主力红军长征。
在1935年—1937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粟裕、叶飞等还在闽东寿宁成立了中共闽浙边省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闽东红军独立师1300余名将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由叶飞同志率领,挥师北上,在抗日前线和解放战争中英勇杀敌,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贡献。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游击战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闽东苏区的革命斗争从未间断,赢得了“23年红旗不倒”的美誉。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6-23省文明委近日印发《规范省级文明单位文明奖金发放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 2016-06-22泉港区成立首个文明交通安全劝导站
- 2016-06-22梅列区举办社区广场舞大赛 “为文明点赞”
- 2016-06-22建宁:“为文明点赞”百人广场舞 舞出别样精彩
- 2016-06-22厦门市召开“门前三包”文明示范街现场会暨媒体点评会
- 2016-06-22武平县开展“不文明行为大家谈”评论有奖征文比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