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文明风> 空中课堂 > 正文
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爱此湖山好
2016-06-15 15:44:11 叶琦 来源:人民日报

安徽采石矶: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唐)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诗仙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空阔渺远,意境隽永。

牛渚,今称采石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长江东岸的翠螺山上,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名矶”。采石矶突兀江中,宛若大自然在大江边上鬼斧神工的雕琢,是寻幽探胜、领略江山美景的好去处,历来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和偏爱。

诗仙李白尤爱采石矶,唐朝开元十二年,年轻的李白首登采石矶,并从此与采石矶结下不解之缘,后又多次重游,便有了《望天门山》《横江词》《牛渚矶》《夜泊牛渚怀古》等佳作。许多文人名士,如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江水浩荡,月光清寒,遥观月相,别有一番风雅。

月夜,从翠螺山下的太白楼,顺着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拾级而上,登上山顶的三台阁,阁高五层,飞檐翘角、古朴典雅、气势恢弘。站在三台阁上,扶栏远眺,万里长江尽收眼底,安静而又神秘。

传说采石矶中秋赏月起源于东晋时期,东晋镇西将军谢尚和穷书生袁宏曾于中秋夜吟诗赏月,开了民间赏月活动的先河。此后,逐渐形成了八月十五赏月的习俗。

赏月与马鞍山采石矶的缘分并不仅仅止于此。在赏月已成风尚的唐代,不少诗人都在这留下了赏月佳作。除了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刘禹锡的《晚泊牛渚》、清代诗人黄钺写的中秋赏月小诗《咏月》等都传颂了采石矶的月色。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兵经和州攻打太平(今马鞍山和县),得知当地人民反元情绪高涨,便和谋士刘伯温商量在军营里做了大量月饼,每个饼上放上一张小纸条,上写“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密语,并派一些士兵以送月饼为名,暗中串联,约在八月十五夜杀鞑子。这天晚上,人们果然把村里的鞑子都杀光了。从此,和县人民每到八月十五夜家家杀鸭子、吃月饼,杀鸭子即杀鞑子谐音演变而来。

对于中秋,马鞍山人民有着特殊的感情,每逢中秋佳节,雨山湖公园、花雨广场等开放式广场公园,都会张灯结彩。更有大型的花卉盆景展,整个诗城都会洋溢一股浓浓的团圆气氛,在当涂等地也会有赏月赏花灯等民俗活动。

夜色渐浓,月光下人们露天设桌,烧香拜月,祈求平安。这天晚上,吃的是新杀的鸭子和肥美的石臼湖螃蟹,喝的是馥郁醉人的桂花酒,配以芋头、菱角和月饼,并以石榴、柿子为零食。一边享受美食,一边赏月聊天。在和县和含山县,人们通常在门口供上月饼和菱角。

如今,在马鞍山的一些农村,仍保有中秋节前当年结婚的男方要给女方亲戚送礼的习俗,礼品一般为月饼、鸭子、烟酒等,称“拖酥”,收了“拖酥”的都要准备给新娘送嫁妆。在含山铜闸、运漕一带还有中秋节送套饼之习俗。套饼大小不等共五块,上小下大像宝塔状,五块饼取五福临门之意。(记者叶琦)

首页 上一页 [1] [2] [3] 显示全文

其它热图

福州市委文明办领导到鼓楼区道德讲堂开展专题讲座

泉州丰泽区开展“文明交通·绿色出行”宣传活动

泉州市开展“公共生活好言行”主题活动

永春县举行第五届安全文化节暨法律法规宣传活动

长汀县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