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图②:马鞍山采石矶。 图③:平湖秋月。 图④:无锡市锡惠景区。 图②为谢富乐摄,其余为资料图片。(制图:张芳曼) 杭州西湖:湖平长似镜 月好最宜秋 湖山十景·平湖秋月 王洧(南宋) 万顷寒光一席铺, 冰轮行处片云无。 鹫峰遥度西风冷, 桂子纷纷点玉壶。 平湖秋月,这处中秋赏月胜地,即便未到过杭州西湖,想来也不会陌生,于诗词乐曲中多次邂逅了。宋代孙锐写平湖秋月:“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蘋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作为“西湖十景”题名景观之一的平湖秋月,始自南宋。不过当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更多是时间维度上的景致,而非空间概念。所以宋人诗中写“棹歌”“泛舟”。及至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平湖秋月》一图所选场景仍是游客在西湖船上举头望月。现在所见平湖秋月“一院、一楼、一碑、一亭”的临湖水院,是成型于清康乾时期的格局。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题“平湖秋月”四字景目,并立碑筑亭,将湖边原来的龙王堂改为御书楼。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题写诗文,刻在御碑背面。前几年,西湖为申遗,复建了白墙黛瓦的围墙。 水和月,为什么在此时此地融汇成绝佳的组合、独特的存在?清代《西湖志》早已给出简洁精当的解读:“盖湖际秋而益澄,月至秋而愈洁,合水月以观,而全湖之精神始出也。” 凉爽的秋夜,沿白堤信步行至平湖秋月。阅读历史感厚重的御碑,穿过典型传统园林建筑的月波亭、九曲桥,站在伸向湖面的临水平台上,被夜色和波光环抱,只觉得和湖面无比贴近,月色掬水可得。再加上空气中弥散的桂花甜香,周围被灯光点缀的亭台楼阁,引人生发月中桂子、琼楼玉宇的浮想,惟欲“乘风归去”。 西湖赏月,是文人雅兴,也是市井民俗。旧时杭人,七月十五中元节也有赏月的习俗。农历七月半,时已近清秋,又是立秋节气过后的第一个月圆夜。 讲到这里,当然不能不提与西湖半生缠绕的明人张岱。就像《湖心亭看雪》将西湖的雪写到极致,一篇《西湖七月半》,写尽西湖月和看月人的情态。“人声鼓吹,如沸如撼”“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的描摹,足见当时游湖赏月习俗之盛,几乎都是阖家出动、倾城而出。每每重读张岱描绘的“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等人间世相种种,不由会心而笑;读到“月如镜新磨”“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的意趣,更叫人向往。有“好友佳人,邀月同坐”,即使不是在像平湖秋月这样的名胜景点,都能享受月色秋色,感受情谊长久。(记者 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