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山池宴集
唐·上官仪
上路抵平津,后堂罗荐陈。缔交开狎赏,丽席展芳辰。
密树风烟积,回塘荷芰新。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
翠钗低舞席,文杏散歌尘。方惜流觞满,夕鸟已城闉。
此诗描写一次山池宴饮的情景。形式规范,绮错婉媚。
【注释】
上路:大路,通衢。《汉书·枚乘传》:“游曲台,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翠钗:即翡翠钗,这里代指歌女。流觞:即流觞曲水。古代习俗,每逢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人们于水边相聚宴饮,认为可祓除不祥。后人仿行,于环曲的水流旁宴集,在水的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称为“流觞曲水”。
【赏析】
自建安肇始的“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的宴饮诗,历经南朝齐梁流变,其慷慨磊落之气丧失殆尽,走向了对纤密之巧的追求。到了初唐宫廷诗人上官仪,形成了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这于高唱发踪的汉魏风骨固然是一种背离,但于盛唐律诗的规范成型却是必不可少的桥梁。
本诗描述一次贵族文士在安德郡公杨师道山池的狎游宴饮。杨师道是隋朝贵胄,入唐后尚桂阳公主,除吏部侍郎,改太常卿,封安德郡公。许敬宗、李百药等朝宰名臣都有同题诗作,当是此次盛宴的参与者。诗的内容无非是赞颂池苑之美、宴饮之盛,主人招待之热情,反映当时上层文人豪奢生活的一个方面,无甚可取。但作者用排律来写,在结构上采取先破题,再铺排展开,最后收以情感的呼应。这种三部曲的写作模式,成了宫廷诗的定式,也影响到律诗,往往首尾流动散行,中间两联对偶工整。
首两句破题,写文人们赴会宴集。“上路抵平津”,用西汉时平津侯公孙弘开东阁招延贤人学士的典故称誉此次安德郡公的聚会。《汉书·公孙弘传》:“时上方兴功业,屡举贤良,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平津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后堂罗荐陈”,荐陈,谓馔也。《周礼》“荐羞之实”,郑玄注曰:“未食未饮曰荐,既食既饮曰羞。”中间四联展开,用华丽典雅的辞藻和错婉变换的偶句,极力铺叙宴席之丰盛、风景之优美、歌舞之动人。“缔交”,语出西汉贾谊《过秦论》:“天下之士,合从缔交。”比喻朋友间亲密无间。“狎赏”,狎玩欣赏。“丽席”,丽,偶也,附也。此谓客人们并肩入席。“芳辰”,美好的时辰。“密树”二句描摹山池环境幽雅:茂密的树林风烟积聚,萦回的池塘荷菱(芰)清新。“雨霁虹桥晚”,语意双关,既说傍晚雨霁,天边出现了彩虹,而安德山池,也确有“虹桥”,参见李白药《安德山池宴集》“虹桥分水态”句。“凤台”,即凤女台。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女台。后来夫妻双双乘凤凰飞升而去。事见《列仙传》。此正切合杨师道作为驸马的身份、地位。“翠钗”两句写歌舞音乐:歌姬们的轻歌曼舞,仿佛使宴席也随之上下起舞,悦耳的音乐,使雕花的杏木屋梁上也散落下歌尘。“文杏散歌尘”,分别用了汉司马相如《长门赋》“饰文杏以为梁”,和《列子·汤问》“余音绕梁(lì),三日不绝”的典故。最后两句以时间的消逝和个人情感的反应结束全诗。“流觞满”,觞即酒杯。“夕鸟”,黄昏归巢之鸟。“城(yìn)”,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客人们正在尽情飞觞痛饮,而夕鸟已归回到城上去了。意谓时间不早了,我们亦应打道回府了。“方惜”是作者对此次宴集赞美的情感反应,诗以此作流连盛会的衬托。
选自四川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