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诗群的年轻人时常聚集在一起,举行集体活动。
东南网6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何焱红 陈清)闽东诗群,是全国极具影响力的诗歌方阵,也是福建的文化品牌之一。经过30多年的培育和成长,闽东诗群涌现出一群充满活力的“80后”“90后”诗人。他们创意满满,佳作频出,有着属于年轻人的创作与生活方式,成为闽东诗群的后备甚至中坚力量。
“半岛书屋”众筹记
这几天,在霞浦县长春镇高罗下洋城村,一座“半岛书屋”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中。一栋平房,分隔成了一间书屋、两间客房。按照计划,书屋月底就可投入使用。
这是闽东诗群的一群年轻人,以众筹的方式,为诗歌建立的海边家园。
2010年,诗人苏盛蔚(笔名暮然)回到他的家乡高罗下洋城村。生于1989年的他发现,由于撤点并校,村里的学校已经改为托儿所。“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同学情。现在学校没有了,感觉没了人气。”他希望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于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产生了:在这个小渔村里建一个“半岛书屋”。在依山傍海之处,为文学诗歌爱好者们提供滨海娱乐休闲与交流的公益平台。
闽东诗群中,年轻的诗人们成立了海岸诗社。很快,苏盛蔚的理念得到了诗社成员的响应。韦廷信、张颖、张瑶、陈云峰等年轻诗人都参与了进来。
经过多方努力,当地村委向他们免费提供了原教师宿舍楼,共一层3间、85平方米。
场所问题解决了,装修和设施的经费怎么办?他们想到了时下流行的众筹。
今年4月初,苏盛蔚、韦廷信等人在微信上发布了众筹计划书。不久,宁德市文联、不少闽东籍知名诗人、诗歌爱好者,纷纷捐书或慷慨解囊。
诗歌爱好者冯永富最先参与众筹:“加入海岸诗社一年多,一直想为文学事业做些什么。借成立公益书屋这个机会捐款1000元,也算实现自己的一个小小心愿。”
“几名年轻人心怀对家乡、对生活、对诗歌的热爱,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闽东青年诗人林小耳说。
5月28日,半岛书屋正式启动装修。而众筹中不断更新的捐款名单,更像是闽东诗群和粉丝们的一次集体“亮相”。
目前,书屋已经众筹到将近3万元。接下来,半岛书屋将作为海岸藏诗馆,主要收藏展示诗集作品,并将举行一系列诗歌活动,为诗人、诗歌爱好者等提供免费入住,以及厨房、厨具、音响、洗衣机等设备。
“80后”“90后”的诗与生活
自从闽东诗群成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诗歌方阵后,这片诗意的土地涌现出一大批“80后”“90后”的青年诗人。
他们,有着属于新生代诗人的创作和生活方式。
“在沙滩上办篝火读诗活动。拿着麦克风,读着自己写的诗,读到晚上十点多,海浪一直打到脚上,天还下起了雨。”“90后”韦廷信回忆与文友们在海边的活动,诗意满满。
去年,他初创办了“童子读诗”微信公众号,这成为他创作、发表,以及鼓励更多人加入诗歌创作的平台。
原来,机缘巧合之下,他在电台听到一个孩子读着他的诗,突然想到,把孩子念诗与个人原创诗歌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既可以展示宣传诗歌作品,同时也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去年1月29日,“童子读诗”上线了。一年多来,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进来。“我把读诗与公益结合在一起,把读诗的‘打赏’赏金以及举办‘半岛之星’童子读诗的比赛报名费,做成专项款,全部用于半岛公益书屋建设。”韦廷信说。
今年初,苏盛蔚还在老家自建了乡村文化工作室,利用论坛、微信公众号等,以摄影加诗歌的方式,将高罗下洋城村的农时、农事,以及渔民打鱼生活记录下来,第一时间真实再现原生态的乡村生活。
陈云峰是来自霞浦的“80后”,也是一个电器行业的个体户。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并未抹去他对诗歌的执着,他会在深夜时分进行诗歌创作。“写诗是因为热爱,诗歌能让我疲累的身躯满血复活。”
诗歌的山海之“家”
闽东诗群,涌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一支由几十人组成、日益壮大的文学方阵,汤养宗、叶玉琳、刘伟雄、李师江等名字在全国耳熟能详。这,是新生代诗人得以茁壮成长的土壤。
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都将闽东诗群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来打造。比如4次举办了全国性的大型“闽东诗群作品研讨会”,举办 “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意宁德·月圆两岸”等闽东诗群诗歌大型朗诵会。《宁德文艺》还坚持每年为闽东诗人出版一本诗歌年选。
5月,蕉城区八都镇洋头村成为了“宁德市文联创作交流基地”,即将举办不定期的闽东青年诗人改稿会、培训班等。宁德市文联将着手编辑《新世纪闽东诗群作品选》《新世纪闽东诗群评论选》两本书,争取下半年正式出版发行。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6-06厦门湖里区强化“四导”打造公共文明行为典范城区
- 2016-06-03三明市启动2016年“为文明点赞·爱心送考” 志愿服务活动
- 2016-06-03涵江创新优化行车空间营造文明畅通交通
- 2016-06-02沙县积极部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 2016-06-02泉州市委文明办主任林炯泉带队慰问困难美德少年
- 2016-06-02文明城市创建走向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