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田间播种。(资料照片)
东南网5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通讯员 杨特团)
当官为子女留下什么?谷文昌同志的回答是——公私分明、简朴本分、为民奉献。尽管谷文昌已去世35年,但他留下的好家风,仍代代相传。
只要问心无愧就好
记者近日走进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芗江新村一套简陋的三居室,主人谷哲芬笑吟吟地端出一杯泡好的热茶。好客的谷哲芬是谷文昌的二女儿,她跟父亲相处的时间长,学到的东西也多。
环顾室内,处处整洁、清新、淡雅,放在客厅的藤椅是唯一“奢华”的家具了。
“父亲当时就教育我们说,国家的林木资源十分宝贵,尽量不要用木制家具。所以,几十年来,我们家里一直用藤椅,这套用了快十年了。”谷哲芬说。
谈及家里第一次配备电视机的情景,谷哲芬仍历历在目。“当时家里买回一台12英寸的小电视机,母亲视若珍宝,担心孩子们会碰到,专门制作了一个小木盒,把电视机锁起来。直到今天,这套保护电视机的装备还存放在家里,并成为教育晚辈要勤俭节约的实物教材。”
“很满足了,很满足了。”谈到自己的近况,谷哲芬笑着说。
谷哲芬从基层一步步干起,先后在宁化、漳浦等多地工作,后来调到漳州市建设局,最后以一名副科级干部身份退休。“父亲经常教育我们,不要跟人攀比,要多把精力和心思放在怎么干好自己的工作、怎么多为人民服务上。”谷哲芬说,他们五个兄弟姐妹,都自食其力,从没有接受过组织的任何特殊照顾。
“干好自己的工作,上对得起组织,下对得起人民,问心无愧就好。”谷哲芬说,受到父亲的影响,自己把名利看得很淡。
谷哲芬的母亲史英萍,生前坚持从退休金中挤出一部分,先后资助近20名特困生上学。在母亲的倡议下,谷哲芬兄弟姐妹几个也努力从牙缝里挤一挤,资助困难学生,十几年来从未中断。
传承好家风不断档
采访间隙,敲门声响起,谷哲芬起身开门。原来是她的侄女谷宇凤,如今在芗城区新桥街道工作。
谷宇凤打小就跟着奶奶史英萍生活,听了很多关于爷爷的故事。“作为谷家的一员,我很骄傲,但压力也大。”谷宇凤说,奶奶生前多次告诫我们,不能给爷爷、给谷家丢脸啊。
2006年大学毕业后,谷宇凤通过选调生考试,一直在芗城区石亭镇工作,直到2012年才调回市区。
早在几年前,曾有领导考虑到她是谷文昌的孙女,一个人在农村工作不方便,几次关切地询问道:“小谷,在农村工作,特别辛苦吧?”领导想给予照顾,谷宇凤心里跟明镜似的,赶忙摆手婉拒:“不会,不会啦,我‘水土很服’啦。”
谷文昌的几个孙子大学毕业后,也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找一份工作踏踏实实过日子,不给组织添麻烦,不走关系开后门。
有领导感叹说,谷文昌同志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其孙子辈上,依然没有“断档”。
史英萍去世后的2015年春节前夕,东山县领导按惯例,准备去谷家看望,却被婉拒。谷家子女的理由是:母亲走了,他们没有资格再享受县领导来看望的待遇。唯有更好地按父母生前要求的去做,才能告慰老人。
每年清明节,谷文昌的大儿子谷豫闽都会带一大家子到东山祭拜父亲。每次,他都是悄悄地来,悄悄地离开,生怕麻烦当地领导。同时,在这样的全家“聚会”上,谷豫闽会给晚辈讲述父亲的故事,把他老人家的教诲传递给家人。
“父亲用一言一行教我们做人,虽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遵循父亲的教导,让好家风,代代传下去。”谷哲芬动情地说。
受谷文昌精神激励的不只是谷家后人。漳州市谷文昌纪念馆提供的数字显示,截至4月底,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已达573批24159人次。
作为谷文昌精神的发祥地,漳州努力在挖掘、整理谷文昌精神上做文章:创办谷文昌廉政文化教育中心,把谷文昌精神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课程;开展“弘扬谷文昌精神,推动《准则》《条例》落实”专题研讨;编印《谷文昌同志廉政事迹汇编》《谷文昌精神与“两学一做”》连环画等通俗易懂的特色教材;整合谷文昌纪念园、东山战斗纪念园、红旗水库、金銮湾生态片林等展馆、工程,生动传颂谷文昌精神。
学习谷文昌不是停留在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17名副处级干部主动接受组织选拔,分赴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7个欠发达乡镇挂职,推进精准扶贫,特别是深入实施农村贫困无房户安居工程,目前已动工264户,完成贫困农户危房修缮3806户。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29台江区四项举措强力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工作
- 2016-05-29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三明为文明点赞
- 2016-05-27漳州市召开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
- 2016-05-27银城文明引力波 同安区志愿服务培训走进西塘小学
- 2016-05-27德化县以“三进三听”开展文明创建工作
- 2016-05-27三明市举办“为文明点赞·家风家训”道德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