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内涵深厚,形式巨丽
福州古桥作为人文景观,体现出中国古桥所具有的深厚的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和福州地域文化艺术意境,也展示出中国古桥建筑上的高超技艺和具有福州地域特征的古桥建筑风格。可以说,古桥既是一座通行的物质载体,又是一件耐人观赏的艺术品,古桥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福州地区古代桥工善于总结运用先进的桥梁技术,并把它和传统艺术巧妙融合在一起。如桥的附属建筑和石雕工艺,形式丰富,艺术精湛,桥上往往用石雕、碑记、亭、塔、扶拦等艺术品来装饰,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所以,清代周亮工在《闽小纪》中说:闽中桥梁“最为巨丽”⑦。福州“万寿桥”,是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载:“万寿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桥,屡修屡坏。宋元祐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学士马祖常为记,刻‘万寿桥’三字于右”。⑧“万寿桥”前身是浮桥,始建于宋元祐八年(1093年),时为知州的王祖道征集工匠以楞严洲为中心,南北各造浮桥1座。北桥江面宽154米,用船20只,南桥江面宽约785米,用船100只,以粗大藤缆紧固于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盖木板,作为桥面,高与沙洲平,宽3.4米,两旁设有栏杆。两座桥总长为1000米。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桥口还留有两个高门。整个建桥工程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完成。宋崇宁二年(1103年),楞严洲与仓前山之间又出现一个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为3条水道,因之浮桥也相应改建为北、中、南3座。北桥(今小桥桥位)用船16只,中桥(万寿桥位)用船73只,南桥(江南桥位)用桥13只,共用船102只。⑨陆游《渡浮桥至南台》诗云:“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⑩由于江阔水急,浮桥无力抵御风浪的袭击,时多损坏,两岸交通经常为之中断,元代时改建为石桥,即“万寿桥”。{11}“万寿桥”于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设工程,它与后建的江南桥合称为大桥。全长570多米,29孔立28个舟状石墩,承托石梁。桥上铺石板,砌以石栏。桥栏石柱雕有形状各异的石狮。桥南北各建有风雨亭。“万寿桥”在桥梁技术上的一个创新,就是对桥梁基础采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笼填石为基。先在桥墩处下木笼,然后,在笼内密填石块为基。“万寿桥”建成后,历代都曾对大桥进行修葺。1930年为适应汽车行驰,由日本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对“万寿桥”进行全面增高拓宽,改称“解放大桥”。{12}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为现代化大桥。
始建于唐,重建于宋的台江区新港街道河口尾的“路通桥”,桥为西南至东北走向,花岗岩石砌建,2墩3孔石拱桥,形如玉带。全长30.7米,宽3.6米,两端为台阶踏步。两侧护栏的望柱、寻杖、阑版均按宋《营造法式》规制建造,是福州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桥。{13}民谣云:“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14}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26德化县妇联开展“生态文明 绿色行动”环保宣传活动
- 2016-05-26鲤城区委文明办主任带队走访慰问辖区困难美德少年
- 2016-05-26市民文明礼仪读本 - 上班礼仪
- 2016-05-26邵武市召开2015年度省级文明城市测评反馈会
- 2016-05-26德化县委文明办“三重视”加强文明村创建工作
- 2016-05-26交通不文明行为添堵 驾驶员斑马线前不礼让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