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傍山临水,奇巧险竣
为了适应福州地区山水沟壑多如网织的特殊地理环境,古代桥工遁道自然,精心巧思,所建人工之桥融于自然环境之中,为自然山水又添美色。如“合浦桥”又称“下浦桥”,位于闽侯县南屿镇合浦村,始建于宋代,桥长20米,宽2.5米,南北走向,石砌4墩5孔,石板桥梁,全桥植有3株古榕,枝壮叶茂。尤其中桥墩上长着盘根错节的古榕一株,树龄300多年,树根粗壮,蜿蜒20多米,活似地龙,贯通全桥,与桥面石板和石墩紧紧合抱,融为一体,坚固异常,世为罕见。另两株古榕经历数百年风霜,苍翠葱郁,枝干纵横交错,似结连理。桥旁松、竹、梅“三友”一丛,岁岁枯荣,于今依然茂盛。树下建一座小庙宇,中祀闾山狮公仙师。庙亦有数百年历史,传说明代尚书黄镐当年晋京考试,路经此桥,受神明点化而高中进士。观此桥,人在树下,树在桥上,桥在水中,人、桥、树、水浑然一体,如入天人合一之境界。
位于闽侯县南通镇苏坂村的“榕荫桥”,始建于宋隆兴二年(1164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里人邮传部尚书陈璧重建,全长27米,宽3.5米,石构梁桥,船形墩,酾水三道,桥两端数株千年古榕,枝叶繁茂,参天蔽日,桥两旁有石块栏杆,桥栏板上镌刻陈璧书“榕荫桥”。书法苍劲圆润,古朴简远。精美的建桥工艺与清沏的碧水、参天的古榕、绿色的田园,天然融合,掩映生姿,秀色迷人。
在两岸悬崖峭壁建桥,是福州桥梁一大特色。位于罗源县鉴江石笏里的“坦桥”,又名“险桥”。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建造,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县马淮倡修,为单跨石板桥,两端以悬崖峭壁为基,砌有桥档,桥面跨峡谷6米,用2条各宽1米、厚0.5米、长8米的巨大花岗岩条石架成。现仅存1条,桥高13米,无桥栏。又如“鼓响桥”,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关中村鼓响自然村。据桥头附近的三峰寺石碑所刻“时大元延祐七年”(1320年)考证,该桥与三峰寺应是同时建造。现桥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为石构单孔石拱桥,长约21米,宽3.2米,高20余米,跨度9米,桥顶面厚0.35米,桥从两岸悬崖峭壁向中间砌半圆形石拱,从溪而望,高崖峭壁,溪流直泻而下,与高高的拱桥相交融,气势磅薄,雄伟壮观。溪流经桥而下,两岸悬崖峭壁,溪潭深邃,溪水形成高30余米的落差,急流把石潭冲击成直径各1米多的3个石洞,急流冲泻洞中,发出“轰咚咚”的鼓响声,桥上行人闻此鼓声,心中陡增激情,故石拱桥亦名“鼓响桥”,被称为福州地区最为壮观的古代石拱桥。
在福州地区的各种古桥中,屋桥(也称亭桥、风雨桥)别具一格,即在桥上建有桥屋、桥廊。正如清代周亮工《闽小纪》所载:“桥上架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闽地多雨,欲便于憩足者,两檐下类覆以木板,深辄数尺,俯栏有致,游目无余,似畏人见好山色故障之者。”⑥如“三溪亭桥”,位于闽侯县大湖乡六锦村,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为单跨石墩木梁廊屋古桥,全长32米,宽3.8米,桥亭高4.5米,横跨雪溪东、西两岸半山悬崖峭壁间,似飞虹悬空,奇峻非常。建桥者在两岸距涧10米高处劈削悬岩为桥台,斜支圆木呈“八”字形,向跨孔中间伸出,以顶托大梁。桥面横铺木板,上建廊屋4柱3间,纵深12间,让行人休憩或避风躲雨。又如“西塘桥”,位于永泰县东洋乡西塘村。始建年代待考,清乾隆十九年(1784年)重建,石拱单孔跨径20.3米,全长29米,宽4.2米,高11米。桥上加盖木亭,两边双排木柱40根,坐倚栏杆,两端石砌石阶连接古道。再如“合拢桥”,位于闽清县省璜乡省璜村,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桥长53米,宽3.2米,砌石为墩,架木为桥。桥面铺设红色地砖,两旁用46根立柱分里外两行,构成11个亭架。亭顶有5个亭翼,盖以青瓦。两旁红漆扶栏和木板坐椅,造型古朴,典雅大方。行人歇息于廊桥,掩映在青山碧水之中。“合拢桥”是福州地区现有亭桥中最长的一座。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26德化县妇联开展“生态文明 绿色行动”环保宣传活动
- 2016-05-26鲤城区委文明办主任带队走访慰问辖区困难美德少年
- 2016-05-26市民文明礼仪读本 - 上班礼仪
- 2016-05-26邵武市召开2015年度省级文明城市测评反馈会
- 2016-05-26德化县委文明办“三重视”加强文明村创建工作
- 2016-05-26交通不文明行为添堵 驾驶员斑马线前不礼让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