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贸易,换来“铁饭碗”
在碗窑村,“碗”房是平民居所,“五梅花”古建筑群则是当地的“豪宅”了。四座巨大的古宅子,围着中间一座,呈现一朵梅花形状,被村里人称为“五梅花”,是村中又一奇特景观。
这五座古宅为一般明清风格建筑,但其“豪”并不以雕梁画栋见长,而是面积巨大。其中四座宅子均取名为“泉源”,为蔡氏四兄弟的宅院,另一座名为“泉溢”,是他们堂兄弟的宅子。这些古宅如此取名,源于先祖都是泉州迁居而来。最大的一座“泉源”古宅,占地约有2000平方米,其中天井就有12个。
今年87岁的蔡承金老人一直看守着自家祖宅。他介绍,梅花形宅院是按风水布局,象征兄弟五人团结有向心力。这五位祖先均是清朝村中巨富,最大宅子的主人蔡克恭是开窑厂的商人,他把生产的碗通过三都澳港口,运到沿海各地及海外,带来巨大财富。“村里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有人说他做生意赚的银子用箩筐来装,银子放在粮仓里,要用时用耙子来耙。”说起祖先的财富,老人非常自豪。
原来,大约两百多年前,碗窑村的祖先从泉州一带迁来。他们原本从事开窑做碗生意,迁居此处后,利用当地丰富的高岭土资源,依然重操旧业。
碗窑村地处的三都澳,是闽东重要的港口。古代贸易繁忙,宁德当地的物产、茶叶等均是由此地运出,目的地有东北、台湾,还有东南亚等地。据村中老人介绍,当时船舶均为木帆船,在运输比较轻巧的物资时,船工们会买一些当地的粗厚瓷碗来压船,以便航行平稳。到了目的地,又可以出售赚一笔。这样一来,当地的瓷碗供不应求,碗窑也不断壮大。最多的时候,村里有36座窑每日赶工生产。
但甲午战争之后,海上运输受阻,商船无法出海,碗的销路也断了。许多窑厂不得不关闭,村民们也另寻出路。
1958年,村里开办了宁德国营瓷厂,碗窑村又恢复了原来的繁华。“县里、镇里的居民,都来我们这儿上班,大家都很自豪,粮食供应,固定工资,是‘铁饭碗’。”陈细团说,但遗憾的是,由于技术更新和经营问题,瓷厂在1995年关闭。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25福清启动龙江综合整治 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 2016-05-25永安市传承古风家训 推进文明新风建设
- 2016-05-25秀屿区举办文明环保赠书籍活动
- 2016-05-25“海沧模式”志愿服务获中央文明办高度评价
- 2016-05-25福鼎市太姥山举办“文明旅游 从我做起”千人大签名活动
- 2016-05-25福州市2016年“文明福州·持续文明”专题研讨班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