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987-1053),字耆卿,原名柳三变,排行第七,俗名柳七,出生于宋初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五夫里白水村。武夷神秀的山水孕育了不朽的词魂,他是我省历史上最著名的词人,也是我国词坛上一位卓有建树的巨匠。他一生坎坷的经历、横溢的才华和留下数百首闪烁千古的诗词,直叫古人和今人咏叹唏嘘了千百年!
柳永年轻时就离开了家乡到京城汴京求功名。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柳永第一次在京应考,想金榜题名,获得一官半职,施展抱负,求一番作为,以名垂青史。由于他“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写出的文章不被看好,名落孙山。五年后他满怀信心和期盼第二次参加科考,又没考上。他怀着冲天怨气,发出惊世骇俗的牢骚,写下了著名的、脍炙人口的《鹤冲天》词:“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酙低唱!”怀才不遇,科场失意,满腔的愤懑倾泻得酣畅痛快。面对现实,他只好自我安慰、自我解嘲:既然认为自己是才华横溢的才子词人,何必去追逐那蜗角虚名,应把自己看作是穿着老百姓“白衣”的卿相,无求于官家,孤芳自赏,去喝酒唱歌,自由自在吧。柳永没料到这首词句优美,节奏明快,韵调和谐,感染力强,征服了市井歌迷的词,竟不胫而走,传进宫廷,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仁宗皇帝的不悦。第三次应试,柳永一改过去的“不合时宜”,答出了官家满意的试卷,终于考上了。殿试皇上亲自圈点放榜时,仁宗皇帝御笔一批:“此人好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勾掉了柳永的功名。意外的落选沉重地打击了柳永。他绝望了,对赵官家仁宗不抱一丝希望。既然对官家无所求,就另辟蹊径到民间去吧。从此,柳永扎进民间,扎进市井里巷,贴近生活,一去就是十七年。他发挥诗词才艺,从民间寻找灵感,汲取丰富营养,引发创作激情,在逆境中“奉旨填词”,终于成了我国词坛上第一位深入民间社会的词作家,写就了数以百计的、传颂千古的词篇。从此中国历史上多出了一位杰出的词人。柳词得到了广泛流传,“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连民谚都这样称赞柳永:“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得千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于词的伟大贡献,可说是里程碑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仅几十个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慢词,使词容纳更多的内容。内容上,他大胆引进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使词别开生面,富有生命力;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靠叙述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柳永传世的《乐章集》收集了他300多首的代表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八声甘州》、《鹤冲天》、《望海潮》、《雨霖铃》等丽诗名词。
柳词铺叙有方,情韵悠长,意在词外,最典型的莫过于《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词以缠绵悱恻的情调,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离愁别绪,婉约凄切,余恨无穷。用清丽之景融化千古悲愁,起笔凄冷,收笔幽深,回味不已,人称千古绝唱。
柳永大约在他66岁时卒于润洲(今江苏镇江)僧室,终老无子。其殓葬后事还是由歌女们料理的。历史记住了唐宗宋祖,也记住了柳永。
柳永离开福建家乡后虽然一去不复返,但对家乡的思念却一直萦绕心间,不能忘怀。在《八声甘州》中写道:“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爱乡之切,思乡之痛,字字含泪!福建老家的人民也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词人。2001年,武夷山市修建了柳永纪念馆和柳永塑像;2009年6月,又建成柳园,精选出柳永的50首词,由当代书法家书写,再镌刻在形态各异的巨石上。毛泽东同志手书的《望海潮》耸立在柳园中央。
福州东郊后浦村的古代送别长亭——五里亭,2008年夏在亭旁开辟了“柳园”,照柳永“烟柳画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等词意,种植了柳树花草,构建了池水曲桥等景,营造了柳词意境。亭园内还悬挂着著名书法家朱棠溪生前为五里亭、柳园书写的《雨霖铃》和《鹤冲天》等柳词,以缅怀柳永,成了又一处令人向往的柳永景观。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