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诚信建设平台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八闽史话 > 正文
独步千古的词坛巨匠柳永 武夷神秀孕育不朽词魂
http://wmf.fjsen.com 2016-05-24 17:37:30 来源:福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柳永(987-1053),字耆卿,原名柳三变,排行第七,俗名柳七,出生于宋初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五夫里白水村。武夷神秀的山水孕育了不朽的词魂,他是我省历史上最著名的词人,也是我国词坛上一位卓有建树的巨匠。他一生坎坷的经历、横溢的才华和留下数百首闪烁千古的诗词,直叫古人和今人咏叹唏嘘了千百年!

柳永年轻时就离开了家乡到京城汴京求功名。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柳永第一次在京应考,想金榜题名,获得一官半职,施展抱负,求一番作为,以名垂青史。由于他“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写出的文章不被看好,名落孙山。五年后他满怀信心和期盼第二次参加科考,又没考上。他怀着冲天怨气,发出惊世骇俗的牢骚,写下了著名的、脍炙人口的《鹤冲天》词:“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酙低唱!”怀才不遇,科场失意,满腔的愤懑倾泻得酣畅痛快。面对现实,他只好自我安慰、自我解嘲:既然认为自己是才华横溢的才子词人,何必去追逐那蜗角虚名,应把自己看作是穿着老百姓“白衣”的卿相,无求于官家,孤芳自赏,去喝酒唱歌,自由自在吧。柳永没料到这首词句优美,节奏明快,韵调和谐,感染力强,征服了市井歌迷的词,竟不胫而走,传进宫廷,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仁宗皇帝的不悦。第三次应试,柳永一改过去的“不合时宜”,答出了官家满意的试卷,终于考上了。殿试皇上亲自圈点放榜时,仁宗皇帝御笔一批:“此人好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勾掉了柳永的功名。意外的落选沉重地打击了柳永。他绝望了,对赵官家仁宗不抱一丝希望。既然对官家无所求,就另辟蹊径到民间去吧。从此,柳永扎进民间,扎进市井里巷,贴近生活,一去就是十七年。他发挥诗词才艺,从民间寻找灵感,汲取丰富营养,引发创作激情,在逆境中“奉旨填词”,终于成了我国词坛上第一位深入民间社会的词作家,写就了数以百计的、传颂千古的词篇。从此中国历史上多出了一位杰出的词人。柳词得到了广泛流传,“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连民谚都这样称赞柳永:“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得千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于词的伟大贡献,可说是里程碑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仅几十个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慢词,使词容纳更多的内容。内容上,他大胆引进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使词别开生面,富有生命力;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靠叙述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柳永传世的《乐章集》收集了他300多首的代表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八声甘州》、《鹤冲天》、《望海潮》、《雨霖铃》等丽诗名词。

柳词铺叙有方,情韵悠长,意在词外,最典型的莫过于《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词以缠绵悱恻的情调,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离愁别绪,婉约凄切,余恨无穷。用清丽之景融化千古悲愁,起笔凄冷,收笔幽深,回味不已,人称千古绝唱。

柳永大约在他66岁时卒于润洲(今江苏镇江)僧室,终老无子。其殓葬后事还是由歌女们料理的。历史记住了唐宗宋祖,也记住了柳永。

柳永离开福建家乡后虽然一去不复返,但对家乡的思念却一直萦绕心间,不能忘怀。在《八声甘州》中写道:“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爱乡之切,思乡之痛,字字含泪!福建老家的人民也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词人。2001年,武夷山市修建了柳永纪念馆和柳永塑像;2009年6月,又建成柳园,精选出柳永的50首词,由当代书法家书写,再镌刻在形态各异的巨石上。毛泽东同志手书的《望海潮》耸立在柳园中央。

福州东郊后浦村的古代送别长亭——五里亭,2008年夏在亭旁开辟了“柳园”,照柳永“烟柳画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等词意,种植了柳树花草,构建了池水曲桥等景,营造了柳词意境。亭园内还悬挂着著名书法家朱棠溪生前为五里亭、柳园书写的《雨霖铃》和《鹤冲天》等柳词,以缅怀柳永,成了又一处令人向往的柳永景观。

责任编辑:康金山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