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伟大的实践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至关重要。中华优秀文化历来有着“知行合一”的伟大传统。“知”从“行”中来,“行”从“知”中获取智慧力量,同时又引领于“行”、服务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解决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多样问题,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问题,强力推进改革攻坚增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扭转西强我弱传播力格局提高国际话语权问题,推进从严治党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时代呼唤,作出鲜明而有力的回答。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不仅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素材,也为伟大理论、伟大思想的创造与发展提供了时代契机。同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是中国当下独特而伟大的实践课题,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特征,都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自己的话语和中国式的版本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答卷。这当然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提供了强大动力。
坚持继承性,体现民族性,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观念与行动同步而行。
一要坚持不忘本来、拓展增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质的规定性。从这一规定性出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下大力气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学习好、研究好、继承好。同时,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我们要在“不忘本来”的同时,坚持“面向未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扩大当代马克思主义新的增量。
二要增强文化自信、思想自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首先取决于文化自信和思想自觉,取决于建立在此之上的开放心态和融通能力。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成果浩如烟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名家巨子灿若繁星。深厚的历史积淀给予了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强大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思想自觉,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立足于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返本开新。福建文化底蕴深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一大批思想大家,属于福建的就有朱熹、李贽、林则徐、严复等。我们应当增强福建的文化自信,继承先贤光荣传统,勇于站立时代潮头,奋力开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八闽学派。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24三明市“三新”并举 营造浓厚文明创建宣传氛围
- 2016-05-24永安市贡川中心小学举行传承文明硬笔书法赛
- 2016-05-24省委文明办印发《关于公布参评第十三届(2015-2017年度)省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的通知》
- 2016-05-24鲤城区机关幼儿园开展“餐桌文明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
- 2016-05-24福建省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揭晓
- 2016-05-24多规合一实现厦门绿色决策 高起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