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性任务,并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特点与属性作了精辟概括,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要从“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三个主要方面来把握。这一精辟论述,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结合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下面仅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问题,谈点初步认识。
我们认为,继承性与民族性是一切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共性规律,更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赖以成为“中国特色”的特质属性。
(一)巨人的肩膀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依凭。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都不是从天而降、凭空生成的,它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每一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大家的思想和学说,都成为后来者成长进步的基石。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科学如此,哲学社会科学也是如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秉持厚重学术积淀和民族传统、充分借鉴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并总结当代中国实践之伟大创造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料,特别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等三方面。这三方面资源都各自汇聚了一大批对人类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作出巨大贡献的名家大师。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浸淫在他们深邃的精神世界里,传承着他们的思想遗产,吸吮着他们伟大创造的丰富养分,我们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启迪、有所突破,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同样必须遵循的规律。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华文化传统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意义,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能够给我们“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优秀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能够超越时间限制,体现出中华文明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独特精神、独特立场、独特视角和独特方法,它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是因为它始终能够为社会历史发展提供滋养,提供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承载。这就是我们必须“向后看”的重要原因。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构成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思想基础。回顾学术史,许多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我们无不能从中缕析出其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血缘,无论是王国维的文艺美学研究,陈寅恪的史学研究,还是钱钟书的文论研究等等,莫不如此。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又在客观上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二者相生相长,相得益彰。这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奥妙所在。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24三明市“三新”并举 营造浓厚文明创建宣传氛围
- 2016-05-24永安市贡川中心小学举行传承文明硬笔书法赛
- 2016-05-24省委文明办印发《关于公布参评第十三届(2015-2017年度)省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的通知》
- 2016-05-24鲤城区机关幼儿园开展“餐桌文明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
- 2016-05-24福建省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揭晓
- 2016-05-24多规合一实现厦门绿色决策 高起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