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桩桩“校园暴力”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丢给我们太多问号。是我们教育制度出现了问题?还是如今的学生都过于难管教?是老师的教育失败?还是学生的价值观被网络以及社会不良思潮所腐蚀?
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公务员,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一些乡镇一线教师。对于不少乡镇中学现实版的“校园暴力”有着更为直观的了解。前些天,一位即将离开乡镇中学教师岗位的朋友,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独白给与笔者参考。从她的视角看来,如今“校园暴力”已是泛滥成灾,不少学生价值观扭曲的程度让她“膛目结舌”。她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缺乏必要的“惩戒机制”是最为根源的一条。学生“被保护”,教师却“被抹黑”,人人自危的教师纷纷选择明哲保身,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止于“完成课时任务”。
我虽然并不能完全认同她的观点,但不得不说,现如今,在中国不少落后乡镇,中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确实存在不少“难点”,从而导致“校园暴力”等一系列问题凸显。
信息爆炸,多元价值观“席卷”校园。尽管不少学校都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上课,甚至是带手机进校园。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已经不可能阻止学生接触网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在网络上都有其一席之地。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最具可塑性的年纪,网络上的不良思潮极容易侵蚀腐化学生的身心。在这个时候,学生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正确合理使用网络信息。家长与教师都应该扮演“引路人”身份,同时避免学生之间不良思潮的恶性传播。
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等社会问题导致学生价值观扭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农村青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一些偏远乡村,农村几乎只能见到老人与小孩的身影。留守儿童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教育难点”,他们由于缺乏来自家庭的教育与关爱,价值观上容易走极端。而随着“离婚率”的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加入了“叛逆大军”。家庭教育对于这部分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正确价值观引导,误入歧途的概率相对就要高上许多。面对这样一些社会问题,我们只能呼吁更多人关注这些“脆弱”的孩子,同时需要政府、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学校更应该积极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同时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与更多关注。
教育投入不均衡,部分教师积极性受挫。社会给与学校的责任过重,对于老师的期待过高,但同时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却不均衡,导致部分教师在自我价值定位上有所偏差。社会给与教师的定位可能是“无私的园丁”,但不少教师给与自己的定位却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一旦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不少人就会打起“退堂鼓”。更何况当网络把教师推上“风口浪尖”,老师教育学生没有惩戒机制,学生“整”老师却是有着不少“套路”。据我所知,不少教师现如今都本着明哲保身的态度,对于学生的教育仅限于完成教学大纲。不少学生与教师更是势同“水火不容”,各类殴打事件频频发生。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加大教育投入,核心在于完善教育惩戒机制,重点在于教师自身价值观塑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带动校风文明,教师才能更好完成教学,学生也才能更快成才。
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没能形成合力,共建学生价值观。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塑造绝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一切与中学生有所接触的环境与人员,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塑造。因此,塑造中学生正确价值观不能单靠学校或是家庭,而应当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齐抓共管。家庭与学校应通力合作,给与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社会应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传递正能量。政府则应当统筹协调,提升文明创建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引领。
当“校园暴力”遭遇网络“放大效应”,一方面我们不必“危言耸听”,校园暴力是由来已久的现象,自古有之,并没有人们现象中那般恐怖。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网络校园暴力”现象化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扭曲的学生价值观。中学教育应在学生价值观塑造上精准发力,推进校风文明建设。(浦城县委文明办 吴利武)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20福州·永泰文明之旅在中国云顶开启
- 2016-05-20闽侯县开展文明县城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 2016-05-20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晓峰:把砥砺德行坚守文明作为必修课
- 2016-05-2020名“泉州市文明旅游公益大使”集体亮相
- 2016-05-20永春县举行5·19中国旅游日暨文明安全旅游宣传活动
- 2016-05-20中央文明办调研组来海沧调研 点赞“文明小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