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号石遗)故居位于文儒坊三官堂八号(今大光里8号)。故居建于清代,木构建筑,坐北朝南。经陈衍多年营建,除入门五间排平房起居处所外,形成了“一园二楼一小池”的主要活动区域。看似普通宅院,却处处彰显了诗人的风雅情怀。
故居中“匹园”最负盛名,园中“花光阁”堪称福州首屈一指的诗楼。“匹园”在前厅后侧,呈扁方形,东西宽七丈,南北深、偏西三丈五尺,四周有墙,东北缺角,陈衍自嘲为鳏居匹夫,而此园形似“匹”字,故名“匹园”。
“花光阁”在园西北角,为三楹双层楼阁,阁高一丈三尺,阁前有回栏。阁上为藏书之所,计藏有线装书一百余柜,约万余册,多是珍本。阁下为书房,是入室弟子课业处。其东侧有露台,下有小屋两间。西南角有一小榭。园内种有竹、桃、梨、李、梅、海棠、石榴、梧桐等。陈衍为"花光阁"撰联云:“移花种竹刚三径,听雨看山又一楼。”由陈宝琛书写,郑孝胥书“花光阁”匾悬于阁上。林纾从北京寄诗来贺。陈衍和了一首《畏庐寄诗题匹园新楼次韵》,此诗流传开后,其中“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句,使福州“三坊七巷”这一名号闻名海内外。
故居东侧有“闻雨楼”,是高仅六尺六寸的矮楼,上开有小窗,诗人读书之余闻雨遐思。陈衍著作等身,广为流传。"花光阁"建成后,"闻雨楼"改为印书场所,内陈雕版数十架,为陈衍、其妻萧道管以及众诗友所作诗集、文论印刷之用。陈衍常在此通宵秉烛校勘诗稿。楼下为花厅。楼南有花园,种梧桐、白梅、蔷薇等。
由于财力有限,陈衍所建楼园均因陋就简,稍事修葺,规模很小。但他注意装点,配以字画诗词,自成雅趣。他在前厅西侧卧房前面挖一小池,池边长仅八尺,西边靠墙,池与墙间隔处种有十数竿竹子,东、南边设木栏,北边绕有美人靠。小池南侧月亮门后为一小书屋,唤作“月中”。陈衍曾作《小池赋》,有“湔裙而一水红,洗砚而半塘黑。”“危栏仰岳阳之楼,斜桷跂黄鹤之翼。”等语,尽释诗人的雅致情趣。他还写诗云:“双圆水月一方池,三面栏干缭绕之。老去填词风皱后,独居深念夜观时。求田问舍归湖海,凿石疏泉见井眉。十二竹竿凭照影,千言赋更七言诗。”《小池赋》及诗传扬后,许多人以为陈家池台妙甲于东南。曾有几位学者慕名从上海来榕参观,看后不禁哈哈大笑,说:“赋和诗都写得很好,我们原以为小池不小,现在才知道真是芥子之中有世界哩!”
陈衍宅院内歌诗吟声,不绝于耳。说诗社(民国时期诗文团体,福建省议院院长林翰和苏南、江古怀、林葆炘等人组成,从陈衍学诗,由陈衍定此诗社名称)经常集中于“匹园”的“花光阁”,多达三四十人,夜晚吟诗则在露台上增设几席,诗成上下传唱互抄,十分热闹。当时八闽诗人多集中在福州,向陈衍请教古典诗学。闽北诗人卢榕林(曾任建安道尹,著有《龙湖山馆诗抄》)年近古稀,慕名从顺昌专程来榕,跪拜陈衍为师,传为诗坛佳话。章炳麟的女婿朱镜宙在诗中称道:“吾爱陈夫子,诗盟主建安。”故陈衍有联云:“亭台半占空中地,风月教低四面墙。”意喻陈家四周皆豪族,只有诗词歌赋的雅情高于他人。
作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经济学家,陈衍著有大量诗文经史作品,所揭橥的“同光体”诗论对近代诗坛影响巨大。他曾入台湾协助巡抚刘铭传在招抚当地土著、开疆拓域、开发经济、修建铁路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后到武昌任官报局总编纂,到北京任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主办过上海《求是报》、湖北《商务报》、苏州《国学论衡》等刊物,编修《福建通志》,民国后讲学南北,任北京、上海、厦门、无锡各大学文科教授、讲席。陈衍在厦门大学任教时,鲁迅也在厦大,他在日记中写道:“陈石遗来,众皆往拜之,大诗人也!”国学大师钱基博称赞陈衍的文章为“并世文章之雄也”,让儿子钱钟书向陈衍学诗。钱钟书对陈衍的学识与为人推崇备至,曾默记陈衍讲话,撰得《石语》传世。章炳麟送陈衍寿联:“仲弓道广扶衰汉,伯玉诗清启盛唐。”赞誉陈衍道德与文章堪比东汉名臣陈寔、唐著名诗人陈子昂。
1937年7月,陈衍逝世,享年82岁。唐文治作《陈石遗先生墓志铭》有“闽学权舆,正直劲清。都门讲学,竹箭南金。炳炳烺烺,书篇盈橐。子长追踪,名山钜作”等语。钱钟书在海外得到消息后,作《石遗先生挽诗二首》哭之,诗之一云:“几副卿谋泪,悬河决溜时。百身难命赎,一老不天遗。竹垞弘通学,桐江瘦淡诗。重因风雅惜,匪特痛吾私。”并悲痛地说:“今也木坏山颓,兰成词赋,遂无韩陵片石堪共语矣。呜呼!”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11厦门打造“文明行为示范街” 营造公共文明氛围
- 2016-05-10惠安“六举措”推进2016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 2016-05-10惠安抓47个项目促文明城市达标提升
- 2016-05-10鲤城区“四个一”全面提升职工文明素质
- 2016-05-10城厢区学校“快、准、细、稳”开展季节性安全文明工作
- 2016-05-09青年应强化自身“文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