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容易回家难
一般而言,落发出家者已与家庭划清界限,不再理家务事,偶尔可以回家看看,但不能再住在家中,即所谓“出家容易回家难”。女性出家献身于自己的精神信仰,是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相悖的。“尼姑制度的引进,意味着严密的中国家族体系被打开一个缺口。”儒家对妇女角色的基本定位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所谓三从。对妇女而言,除了要遵守的孝道,更有作为女性主要角色的妻、母的责任与义务。因此,传统村落视野中的女性出家,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也往往与自身的客观条件有关。这些一心向佛的出家女性,不论她们是因为何种原因出家,她们都认为自己“与佛有缘”,出家后再主动返俗者几乎没有。如果庵庙座落偏僻,有些出家女性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感都得不到保障,日子艰苦就更不用说了,但她们就这么坚持下来。如前述马头山酬恩寺已故住持光达师,50多岁时落发出家到此寺,当时“还是国民党时期,那时没有真正的出家人在此,偶尔村中有一些孤苦伶仃的老人或较穷苦的人会住在这里,村中人会来这里烧香敬神”。由于寺庙位于一座远离村庄无人居住的山头上,每到傍晚,庙内外寂静无声,这种状况注定了光达师刚到此寺的好些年里过得很艰苦。由于身为女性,她一个人独守寺庙,到了晚上会害怕,于是让年仅11岁的儿子(即后来的光章师)每天傍晚上山来陪她。而事实上,如果真是遇上危险,这个年仅11岁的儿子非但帮不了她,作为母亲她还得反过来保护儿子———她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哪怕这个年幼的儿子也能在夜色笼罩下的孤寂山野中给她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可见在那些日子里她内心深处极为脆弱的一面,但她并没有放弃。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当她逐渐习惯不再感到害怕后,才没有让儿子每天上山陪自己。但这段特殊陪伴的日子,也为这个儿子的信仰之路埋下了伏笔。
出家之后,焚香祷告、诵读经文是出家女性每日必做的功课。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出家女性(包括皈依但未出家的女性)绝大部分没有进过学校,她们原本大字不识一个,但这并不影响她们学习诵读经文。从成为皈依弟子开始,她们会向自己的师父等人学习诵读经文:她们用“依葫芦画瓢”的土办法,念经纯粹生搬硬记学来的。因为已经出家,要在庵庙中一心向佛,在精神信仰的动力下,她们努力地学、拼命地记,直至能够熟练背诵不少经文。但即便能够熟练背诵经文了,有的能认一些出现频率高的字眼,有的却仍然不识字。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5-11厦门打造“文明行为示范街” 营造公共文明氛围
- 2016-05-10惠安“六举措”推进2016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 2016-05-10惠安抓47个项目促文明城市达标提升
- 2016-05-10鲤城区“四个一”全面提升职工文明素质
- 2016-05-10城厢区学校“快、准、细、稳”开展季节性安全文明工作
- 2016-05-09青年应强化自身“文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