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或抽象或写实的作品,色彩斑斓,在农民画的创作高峰期,方海忠和朋友们的作品常常是国内相关美展的赢家。如今在画册上看到这些作品,依然能感受到当时他们创作的热情。
东南网5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龙闻 图/文)农民画,这个词有些冷门。农民与艺术家这两类看似相去甚远的人群,在漳州龙海市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农民画的辉煌——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一批没有专业美术基础,却热爱画画的农民,大胆地用色块和丰满的人物刻画,将乡土的生活和美好的期望一起填抹在了画纸之上,并登上了全国美术乃至世界美术展览的殿堂。
当龙海的民间画匠在房屋檐楣上、祠堂庙宇墙壁上、新家具的门板上上漆彩绘、勾画传说故事时,农民画的雏形也就慢慢诞生了,在当地文化部门的组织下,这些农民画家活跃在田间地头、水利工地,利用劳动之余编写黑板报,创作宣传画。绘画,成了农民画家形象化的情感表达方式。最高峰的时候,活跃在龙海的农民画艺术家有100多人。其中有40多位作者的作品参加过省级以上的展览;近10人被吸收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有200多幅作品入选省级和全国展览;30多幅作品在国家级展览中获奖,并送往菲律宾等国展出……
60岁的方海忠是至今仍在创作农民画的少数坚守者之一。方海忠依然记得自己第一幅获奖作品《劳动是财富之父》,非常具有时代特色,体现土地改革和改革开放的作品是当时农民画的主要创作内容。上世纪80年代是农民画最繁荣的时期,采风、交流、创作、参赛……方海忠把每一次参加美展的画册都精心保存着,那些他最满意的画作被龙海文化馆收藏了,“现在要想看一眼原作可真不容易了”。
进入21世纪,农民画在龙海渐渐远去,画的人少了,学的人更少。“年轻人早早地离开了乡村,缺乏农村劳作和生活体验,而且学画画一时半会难有收入。”方海忠靠着画画的本领一直在漳州的村镇画着祠堂壁画、村口装饰画,闲暇之余仍然会把平日里积累的素材,倾诉在浓墨重彩的农民画中。
2008年,龙海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绘画)之乡”,此前的1989年文化部群文司就曾将龙海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16年,龙海市区紫葳路骑龙山脚下,龙海农民画馆建成,那些载誉多年的画卷有了一处公开展示的地方。
质朴的农民画是龙海的文化魂,依靠市场传承技艺,这门农民艺术才能持续闪亮。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