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陈亮)“新一轮的送演活动即将启动,演员们都铆足了劲儿。”近日,三明市歌舞团党支部书记江锦华对记者说。2015年,三明市歌舞团送戏下乡多达106场,今年,根据市里的要求,三明歌舞团送戏下乡的对象主要是针对老少边穷村庄。三明有300多个这样的村,分布广泛、大小不一,部分地方交通不便,直接进村演出,衣食住行都增加了难度,演出开支也较高。
针对三明市流动文化服务的开展有着地处山区、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的市情现状,为了使送戏下乡活动更加贴近群众,永安率先探索推出“半台戏”文化下乡模式,利用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馆深入基层农村开展“文化走亲”乡土巡演,由文化馆业务干部、馆办公益文艺团队和文化志愿者出半台节目,乡镇(街道)、村(社区)群众自编自演半台节目。
永安的探索实践引起关注。去年8月,三明市委市政府下发《“半台戏”公共文化服务配送试行办法的通知》,在总结永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上级配送一部分,地方组织一部分、群众参演一部分”,形成“三级配送、四级联动”的文化下乡服务体系。
具体操作上,“半台戏”由三明市、县两级宣传文化部门联合开展。配送的内容包括非遗展示、公益讲座、主题展览、培训辅导等。配送的主要方式是市里通过征集项目、组织评审、公布目录的方式,在市艺术馆先建立服务资源库,再结合各县(市、区)基层群众的需求,以按需点单、分级点单、配套点单等形式,实施联动配送。点单配送由市里负责购买部分节目进行配送,其余节目的编排、演出、组织工作由地方负责,通过分级购买,形成“一台戏”。
“半台戏”的启动,给了三明歌舞团新的启发:发动演出地的老百姓一起参与,让专业与民间融合起来。每次进村演出之前,都事先沟通好,由当地安排有特色的数个节目同台演出。有的地方实在没有节目,经过简单编排的广场舞也照样上,为的就是充分调动基层民众的参与积极性。
效果出乎意料。“过去单向‘送文化’,成本高,演出高大上,群众没印象,如今是真正扎根到基层、入人心。”江锦华说,结合“半台戏”运作模式,三明市歌舞团的演出理念不断求变求新,根据农村空巢老人和小孩多的特点,更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进一步打破了与老百姓的距离感,演出的互动效果更佳。
在三明市艺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上,节目库里已有456个演出节目。除了市县文化部门组织编排的节目,还有大量来自民间。“半台戏”启动以来,不少基层群众、民间团体的优秀节目被纳入市里的资源库,比如永安的小品“爱心敲敲门”就得到多个地方的点单,并到多地演出,成为全市的名节目。
为确保“半台戏”顺利运转,从去年开始,三明确立市级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总额度每年不少于50万元,预留10%经费作为监督、考核、激励资金。同时,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考核等形式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和绩效评估,将“半台戏”配送服务工作纳入文化先进县(市、区)、文化先进乡镇(街道)创建等内容,列入市、县两级宣传文化部门年度工作安排。
“‘半台戏’配送服务,既满足了基层需求,又把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今后,还需要在制度建设、人才培育、经费保障等问题上更下功夫。”三明市副市长张丽娟说,这样也能实现文化扶贫的精准性。
记者点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建设不可缺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光靠政府或是相关部门的推动,还远远不够。三明在精准发力文化扶贫的过程中,改变以往的单向输送,启动“半台戏”,着力发掘地方文化人才、培育基层文化创作队伍。精准发力的“半台戏”模式不仅可减少资金、资源的低效利用和浪费,还有助于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创作出一批传递积极健康思想,接地气、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6-04-27点亮农村书屋“三盏灯”,温润乡村文化一缕香
- 2016-04-27妈祖文化与海峡两岸民间信仰
- 2016-04-27沙县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 2016-04-27永安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培育“乡愁文化”特色品牌
- 2016-04-27福州大学学子百米书福 传承浓浓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