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无数先烈赴汤蹈火,英勇捐躯。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大地的儿女、中华的精英。
这其中有一位我十分敬仰的女性——曾志。
在她老人家百年诞辰之际,我们深深地怀念她。
情系井冈
1998年6月21日夜9时39分,北京医院北楼412病房,一颗搏动了87个春秋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她走得那样坦荡、从容。只留下一纸《我生命熄灭时的交代》——“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京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告打扰;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有用的火化……”
按照生前遗嘱,曾志的骨灰一分为二,一半与陶铸的骨灰合葬在广州白云山的松风石下,她要长眠于此与陶铸长相厮守,并永远守望这座寄托着她无限深情的城市;另一半被送回到井冈山,因为那里是她人生的第一块淬火地。这里记录了一位红军女战士传奇的生命轨迹。
依惯例,像曾老此类级别干部百年之后,完全可以在八宝山找到归宿,接受众人的拜谒和凭吊,但是她却选择了“魂归井冈”。
70年前,她跟随朱毛红军上了井冈山,她以此为荣;70年后,她又以别样的方式和形态重上井冈山,她同样以此为荣!
7月1日,在小井红军烈士墓不远处的一块向阳坡地上,她的骨灰撒在了一块毫不起眼的深褐色墓碑石下。上面唯有简单几个字:“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我不知道当初她的儿女们选择这样的墓碑石是否有意而为之。这块不规则的石头,正形象地概括了这位墓主人有棱有角、坎坷不平、波澜起伏的传奇人生。
在巍峨绵延的罗霄山脉,有满山的青松、遍野的映山红与她为友,还有无数长眠于这块红土地的战友的英灵与她作伴,她是不会寂寞的!
不让须眉
曾志,原名曾昭学,1911年4月4日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尽管是有钱人家的千金,曾志却一点也不矫情,从小就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
1926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湖南,呈风起云涌之势。在湖南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学习的曾志,毅然投笔从戎,成为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最小的学员、唯一的女兵。为了给女子争志气,她改名为曾志,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28年9月,曾志参加了著名的湘南暴动,跟着朱毛红军上了井冈山。后又跟随毛泽东转战福建,成为闽西“孩子王”。1930年6月后,曾志辗转厦门、漳州、福州,开始了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斗争生活。
1933年6月初,曾志只身来到陌生的闽东,和叶飞、马立峰、占如柏等一道,利用“闽变”的有利时机,发动全区工农武装暴动,建立闽东红军,推翻当地反动政权,于1934年初创建了闽东苏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年仅27岁的曾志受党派遣,化名“曾霞”到荆门地区开展工作。她在国民党33集团军参谋长张克侠将军(中共特密字党员)的帮助下,使荆门这座被日寇飞机狂轰滥炸后的小城起死回生……
解放战争时期,曾志头戴大皮帽,横跨战马,奔驰在东北茫茫的雪原和一望无际的大草甸之上。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先后担任中南局工业部副部长,并兼任广州电业局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委工业书记等职务。其实她本可以守在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身边,洗尽征尘,享受夫人的尊贵,可她却以男人般的果敢,从容指挥这支庞大的工人大军;又以女人特有的细腻,精心描绘这座轻工业城市的美好蓝图……
正当她踌躇满志为国家建设奉献才智之时,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浩劫使她失去了为党工作的机会……
文革刚结束,年近古稀的曾志出任中组部副部长,协助胡耀邦部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她具体组织平反冤假错案,使大批长期蒙冤受害的老干部和科技人员得到平反昭雪,数以万计被“解放”出来的老干部重新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她还参加了中央“两案”审理领导小组的工作,最终把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及其主要爪牙推上了历史审判台,以告慰老一辈革命家屈死的魂灵……
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曾志“巾帼不让须眉”,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骄人的业绩,成为上世纪党内最杰出的女性之一,赢得了国人的景仰和爱戴。
湘女多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曾志比常人幸运,因为她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三个知己。他们都是湖南籍人,都是我党早期领导人和高级干部。
都说湘女多情。在外人眼里,这位湘女冷峻慎独,不苟言笑,厌恶缠绵,从不把“爱”挂在嘴边……但她自有铭心刻骨的爱恨情仇。
曾志的第三任丈夫,是时任福州中心市委书记,后来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的陶铸。他们的爱恋,始于地下工作的“假扮夫妻”。陶铸火热的性格和博大的情怀深深吸引了她,终于结成真正的革命伴侣。这段一开局就颇有传奇色彩的爱情,在历经风雨走过漫长的36个年头后,以同样的悲壮落幕。
1933年5月,陶铸在上海被捕,在狱中托人捎信告诉她,身患重病并被判无期。在闽东打游击的曾志闻讯心急如焚……
1937年9月,曾志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在武汉她居然见到了4年来日夜思念的陶铸。但短暂的相见接下来又是长久的分离。在送走前往鄂中大洪山打游击的陶铸之后,曾志毅然奔赴荆门,去开展新的工作。
1940年5月,曾志和陶铸终于幸福地相聚在延河水边。宝塔山下的一座窑洞里,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家。在这里,曾传来他们劫后重逢的欢声笑语,并有了爱女斯亮……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这一对性格迥异的夫妻,忘我工作,各忙各的,聚少离多。曾志更是特立独行,全心投入事业,很少顾及家庭和子女。
直到1966年5月的那场暴风骤雨,终于让夫妻真情在危难关头,得到了升华。难怪乎,陶铸在那首后来广为流传的《赠曾志》诗中,流露出“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的万千感慨!
1967年初,陶铸作为“中国最大的保皇派”被打倒。曾志不顾一切抱病进京,想用弱小的身体为丈夫遮风挡雨,承受打击。在中南海那座带“卐”字廊小楼的3年里,他们相依为命,携手共渡难关。
1969年10月18日那一天,他们微笑握手,郑重道别,就像当年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没有悲伤的泪水,因为泪水已无法表达彼此那种透彻骨髓的痛苦和爱恋。车开了,他们依然互相挥手,向对方表达这一生一世最后的敬意……
43天后,陶铸满含冤愤,孤单凄凉地离开了人世。
母爱如山
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爱,但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曾志不得不一次次泣血含泪,放弃母爱。
1928年11月7日,曾志在井冈山生下第一个孩子。迫于战争环境,曾志无奈地将未满月的亲生骨肉,含泪送给了当地王佐部队警卫连的石副连长,取名石来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曾志的多方寻找下,石来发才第一次与生母见面。此后他更名蔡石红,根植井冈,现已儿孙满堂。
鲜为人知的是,石来发其实是夏明震的“遗腹子”。夏家几乎满门抄斩,兄妹4人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生命。
1931年7月,曾志刚出生60多天的第二个儿子小铁牛不幸夭折。
1933年5月,她奉命到闽东开展游击斗争。为此,她再次忍痛将出生才13天的三子春华送给一个同志的寡妇婶婶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闽东的艰险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为寻找亲生骨肉,曾志不遗余力四处打探,总算找到了苦命的三儿子。不幸的是,太多的坎坷和磨难,带给他的是终生残疾。小春华有志气,身残志不残,努力学习,后来成为工程师。
相比之下,女儿陶斯亮就比她的3个兄长幸运得多。
1940年5月,曾志与陶铸相聚在宝塔山下。一年后,曾志在中央医院产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陶铸为她取名“斯亮”。
延安整风结束后,此前被怀疑“政治动摇”的曾志,给毛主席写信强烈要求随军,她要用鲜血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与忠诚。
她的请求获得了中央的特批,这意味着她将与女儿离别。作为一个35岁且作过绝育手术的女性,她对自己的这一决定也曾犹豫过,但最后还是下了决心。因为她不仅是一个母亲,更是一名战士。
其实,纵横黑山白水之间,每当夜深人静,她也常思念远在延安的幼女。特别是延安失陷后,女儿音讯全无,这是最让她牵肠挂肚的。
没想到时隔两年后,伤残军人杨卿顺带着小斯亮长途跋涉数千里,将女儿送到了东北白城子她的手中。
如果说陶斯亮在前半生的记忆中,难得体味母亲的温情、抚摸、拥抱,那么在父亲去世后,与母亲相依为命的30多年中,她深深地感受了那迟来的母爱。
曾志坦言,此生给儿女们的关爱太少太少。因此,她努力补偿过去的亏欠。特别是在“文革”时期,坚强的母亲更是儿女们心中精神的支柱、信仰的标杆。
作为女儿的陶斯亮,对母亲的爱有着深切的理解,“如果给我100个来生,我还要100次选择做我父母的女儿。”当曾志将要被推到太平间时,陶斯亮将一束百合花轻轻地放在母亲的枕边,然后做出了一个特别的举动——俯身亲了亲母亲的额头。在记忆中,她“想不起妈妈的吻是什么样儿”,而她也一辈子没有亲过母亲。在她看来,这最后一刻,也唯有这种最浪漫、最崇高的情感表达方式,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敬意。
我有理由相信,与女儿心有灵犀的母亲是能够感知到的。
她在敬献给母亲的那只小小的花圈上,写下了这样寓意深刻的两行字:“您所奉献的远远超出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
永远跟党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十分费解,在那风雨如磐的年代,一个出生在官僚地主家庭的美丽少女,怎么会选择了一条血雨腥风、出生入死的人生道路。
1926年10月底,年仅15岁的曾志在湘南农民运动讲习所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几乎是用自己的一生,坚定不移地履行当初站在铁锤镰刀旗帜下的庄严承诺。
在此后的72年间,她却蒙受了8次党纪处分(其中3次留党察看、5次撤销职务)和前后40年的政审。
13年前,曾老在接受笔者专访时曾这样说道:“历来好强的我,已下定决心,无论党组织信任与否,我都要做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再大的困难和委屈都别想让我低头屈服。”正是这种信念支持着她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永远跟党走,至死不动摇。
1933年6月,带着不被党组织信任的隐痛,曾志只身来到闽东。在那里,她遭受了人生中最多的冤苦、最严厉的处分。而且这一处分如噩梦挥之不去,直到20年后才得到撤销。
1935年1月,国民党大举进攻闽东苏区。重病缠身的曾志与特委、红军独立师完全失去联系,被迫离开闽东。她像一只离群的孤雁,开始了寻找党组织的漫长历程……
正是这离开闽东之举,曾志被指责为“政治动摇”。由于这一“严重的政治历史问题”,使得她在党内蒙受多次审查。
尽管后来曾志依然背负着这个沉重的政治包袱,但丝毫不影响她为党努力工作。她扪心自问:“想想无数倒在血泊中的先烈,想想党和军队的宏图大业,我一人的委屈和不平又何足挂齿?”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请求组织进行审查。经过长达两年的外调与政审,1956年广东省委做出正式结论:“曾志同志历史清楚,政治上无问题。”
谁料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曾志离开闽东的这段历史,又使她受到中央专案组长时间的所谓“审查”。身处逆境的曾志身心受尽严酷折磨,但始终不向“四人帮”低头屈服。
1979年10月10日中组部复查意见认为:曾志同志的政治历史本来就是清楚的,党组织早有结论,没有问题,因此无须再作结论。
手捧着党的文件,反复念着“本来就是清楚的”这7个字,曾志不禁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经历过那段峥嵘岁月的共产党人,经受一些磨难和委屈是寻常之事,但不寻常的是曾志从来没有对党发泄过不满和怨恨。
这是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高远的境界!
曾志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3个年头。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位百岁老人,你会觉得曾老真是个诸多矛盾的聚合体。她家境富足舒适,却选择了苦难和坎坷;她外表秀美柔弱,内心却无比坚强;她性格刚烈,却以宽厚之心看待自己的屈辱和遭遇;她一生追求崇高,却又甘于平凡、俭朴与清贫;她位高权重,却不谋一己之利;她备受磨难、委屈,却信仰坚定……而这些恰恰是构成这位革命老人可爱可敬、可歌可泣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4-26省委文明办检查指导建宁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
- 2016-04-26建瓯市:高位嫁接帮扶 文明引领风尚
- 2016-04-25龙岩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题会议
- 2016-04-25涵江区新建“无违建”创建示范点助力文明创城
- 2016-04-22省委文明办督查连城县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
- 2016-04-22省委文明办定于4月28日上召开农村社会风气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