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在校表现受父母外出影响大
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否差于非留守儿童,不同学者的调查结论不一。从记者接触到的情况看,校长和老师普遍反映,这些孩子与同龄人相比,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记者从走访的多所乡村学校了解到,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同住。这些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偏低,文盲率高,难以辅导孩子功课。
在云南宣威市杨柳乡,当地留守儿童告诉记者,他们在小学四年级左右就学会了做饭,放学回家之后要帮家里长辈做家务、干农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叶敬忠的研究有更多样本支撑。他发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前后的学习成绩有较大差异,从整体上看,学习成绩呈现下降趋势。
当然,留守儿童中间也不乏求知上进的优秀学生。在安徽、云南、四川等地,记者见到了不少怀揣大学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留守儿童。他们渴望到北京念大学,认为这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方式。
“从小学开始,学校就应建立跟踪机制,关注留守儿童毕业之后的去向,是升学、务工还是自愿选择不再读书,从而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大数据支持。”云南省师范大学副教授成巧云建议。成巧云在2014年与民进云南省委教育委员会共同展开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与学习成绩相比,父母外出对于留守儿童在校行为的影响更为突出,这与祖父母的溺爱、纵容大有关系。宋训求校长告诉记者,曾有孩子把同学的物品放进书包里带回家,老师发现后与他的奶奶联系,这位老人却护着孙子说,“这就是孩子的”。
与跟父母共同生活的同龄人相比,留守儿童性格更为内向,不善言谈。成巧云的调查报告指出,10%留守儿童从来不与老师主动说话。
利用学校的亲情电话,大多数留守儿童能保证每周与父母通话一次。但家长更多是在电话中询问“听不听话”“学习进步没有”,很少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在一些学校的档案里,还留存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通话内容。研究认为,这有可能使得学生的隐私受到侵犯,限制了表达情绪的自由。
为了疏解留守儿童思念之情,一些学校还鼓励学生写周记。江塘乡中心小学老师告诉记者,平时不言不语的学生,会在周记里滔滔不绝地抒发对父母的想念。在极端的情况下,有的孩子会在日记中写下对外出父母的恨,语言尖锐刺痛着老师们的心。
“父母长期离家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一位接受采访的农村教师说,“如果可以的话,真的希望他们不要外出,或者至少有一人陪着孩子成长。尤其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对于习惯和性情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和老师都取代不了。”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