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在微信圈里热转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生气了”,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心理研究显示,对6岁前孩子经常说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的家长对孩子说:“别闹了,妈妈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等,认为只要孩子意识到家长生气了就会乖乖听话。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可取吗?
家长用“语言暴力”逼迫孩子屈从,会让宝宝误认为自己不够好
我们随机采访了十位“80后”妈妈,大多数妈妈都表示,孩子在6岁前犯错,说妈妈生气了会管用些。不过也有妈妈直言,如果孩子在乎妈妈的感受,说妈妈生气会有效果,如果亲子感情不深,那样说反而效果不大。
金宝贝西安早教中心成长伙伴Lisa表示,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说“妈妈生气了”,其实是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0-6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觉察(“客体我”通常是孩子通过周围人的评价来认知的)也是自尊和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在这个时期,家长经常给孩子说这样的话通常是在要求孩子在对家长自己的情绪负责,换言之是在用“语言暴力”在逼迫孩子对自己屈从,从而会让宝宝误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小的时候面对未知的恐惧,小宝宝会选择妥协,一旦孩子长大有了相对独立的能力的时候,就极易出现行为偏差。
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帮孩子寻找“不听话”的缘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副教授杜梅说,首先亲子关系如果建立良好,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因为“爱妈妈”而“乖乖”听话。但是家长更应该注意,“爱”的核心是允许孩子做自己。孩子哭闹、发脾气、“犯错误”,都是有缘由的。家长应该耐心了解、多加疏导。而不应该简单地以“我生气了”,来让孩子“放弃”自己的需要等满足家长的期待。
金宝贝西安早教中心指导师主任Icy也认为,亲子关系确实在育儿过程中非常重要,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对于父母教育的遵从程度。但是,不能为了害怕影响亲子关系,而去过度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也不利于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成人首先要思考自己是如何来界定孩子的“犯错”和“不听话”的。作为父母,不应该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孩子的行为,而要学会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如果孩子的行为真正触犯到了一些原则问题,那样父母要采取“正面管教”的方法,切勿娇惯,也切勿过于严厉,而要本着“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比如,2岁的孩子对于妈妈的护肤品很好奇,全都倒了出来。从成人角度看,孩子在浪费,在淘气。但是,从孩子角度看,他很好奇,是在探索,是在模仿,而这些是建立在他对母亲的行为观察足够细致的基础上。所以,妈妈可以先冷静一下,然后告诉宝宝,化妆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带着宝宝再来试几次,充分满足他的好奇心,然后帮他去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事情上。
家长不能用情绪指责孩子,要先学会自我情绪管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贾宇认为,给孩子说:“妈妈生气了!”无形就是告诉孩子妈妈要发火了,家长如果用情感控制孩子的行为,那将导致孩子要么学会察言观色,要么学会阳奉阴违,做事情不是遵循规则和凭借自己的判断,而是去看妈妈会不会高兴,不利于孩子的规则感建立。要跟孩子事前约定,建立规则,当孩子的行为确实违反了约定时,父母可以用约定的惩罚规则来制约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警告孩子再不停止妈妈就生气了。
对于孩子犯错,父母的态度很重要,要能接受孩子犯错误,同时也要及时制止错误继续,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要让孩子反思,刚才自己哪里/怎么做所以触犯了规则,要如何改正才能不违反,切记不能用情绪指责孩子。
西京医院幼儿园大一班班主任李杨娟表示,平常生活中,孩子犯错、不听话,不仅让父母大伤脑筋,也是幼儿园老师的“家常便饭”。面对幼儿情绪失控,我们的角色更多像个消防员,承担着“灭火”的责任。其实,当孩子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时,“导”更胜于“灭”。幼儿园有一个《比比和朋友》幼儿情商教育项目课程,旨在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作为一名授课教师,除了在集体教学活动引导孩子们识别情绪,感受情绪,一同探寻应对各种情绪的策略,还要引导家长处理好亲子关系。比如,特别遇到孩子犯错时,急脾气的父母总是想用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这时候大人应该学会等一等,先深吸一口气,倾听孩子的诉说,忍一忍,悦纳孩子的情绪。作为父母,更应该接纳孩子的优缺点,分享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做真正的“朋友”。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