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5年12月30日《光明日报》报道,2015年,光明日报记者编辑走遍神州大地,遍访田间地头,深入挖掘平凡岗位上的英雄事迹,精心讲述寻常生活里的中国故事,共推出近50个先进典型。今天我们再次和读者一起回顾和感怀其中10位:吴波:清正廉洁、公而忘私的“模范部长”;李银江:30年赡养105 位老人的敬老院院长;黄忞:抗战老兵荣光的90后记录者;莫振高:广西大瑶山中的筑梦人;杨凌云:用汗水和青春守护光明的90后站长;关松发:七千职工信息熟稔于心的编办主任;周美玲:雷锋故乡的“小雷锋;万少华团队:六年义务救治日军细菌战受害者;尤良英:民族团结赞歌谱写者;彭煜翔:搞文化成瘾的歌舞团团长。
“十大典型“的模范事迹,折射着国家民族的时代特征,更浓缩着中国人的独特情感;他们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故事,诠释了中国精神,唱响了中国声音,彰显了信仰之美,突显了崇高之美!不少读者看到这些典型事迹,都流了泪!
虽然周围不乏急功近利的新闻拜金主义,不乏趋炎附势的“热点崇拜”、“焦点崇拜”等,还有媒体风骨动辄被名缰利锁捆绑等,《光明日报》的记者们,仍将激情的笔触和广大群众完成亲密连接,扑下身子,不辞劳苦,以民为师,“在众声喧哗中允中守直、在利益诱惑下激浊扬清,”让新闻职业理想像脚下的土地一样厚重辽阔,让普通群体身上的平凡的美、敬业的美、奉献的美、无私的美,得到激情释放。也让启迪智慧、涤荡尘埃、引领光彩价值的的新闻职责,得到拓展延伸。
新闻报道需要激情讴歌“知识精英”、著名人物等,对平凡的小角色也要倾情关注和赞美。这些身在偏僻角落的从业人员,和金字塔塔尖一样,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职业构成。我们对他们给予隆重的关注、嘉奖和定格,就等于在给社会大厦,打下牢固的信仰的根基。就像新闻中的“十大典型”,或者孝敬孤寡老人,或者给学生全部的爱,或者无怨无悔做公益事业等等,他们就是敢于担当的时代的脊梁,是传统美德的忠实的继承者,更是爱岗敬业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这种“朴素的美”,带着露水的味道、泥土的芳香,同样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动。
总有人说,老百姓的生活太枯燥、太简单、太平凡,没有太多有价值的线索,不值得投入太多时间精力。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柴米油盐的注定不会有太多的“眼球效应”、“噱头效应”。更没有名人效应等等。但这恰恰是生活的本质所在。只要我们对这些平凡的生活,充满了爱和温暖,用新闻好奇心、洞察力,去关注他们,同样能在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价值。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美的发现”,是很有道理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心系平凡的新闻自觉。
“根植春泥气自华”。基层宣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更多新闻工作者,要像光明日报的做法一样,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找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善于和普通生活密集对接,和最普通的新闻元素完成“无缝隙的连接”。特别要根据自身优势、媒体特点,眼睛向下,扎根基层,拥抱平凡,挖掘出更多精彩的新闻故事、新闻典型,“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让新闻人物和新闻精神鲜活起来,直立起来。谱写出更多妙的新闻乐章!(雷振岳)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