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沈葆桢家族目前最年长者——沈燕告别了自己多姿多彩的103年岁月,与深爱的丈夫一起长眠于文林山。
这位沈葆桢的玄孙女一生颇具传奇色彩。青少年时期,她曾参加五四运动和1926年“3·18”反帝反封建大游行。
出身名门
嫁入名门
沈燕是中国第一任航空署航运厅厅长沈觐宸将军的女儿。
沈觐宸(1881年~1962年),沈葆桢曾孙,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光绪年间获授内阁中书,后任御史。1909年,沈燕生于北京,此时其父任职京城。
辛亥革命后,法国5家兵工厂联合聘沈觐宸为驻华代表,沈觐宸对法国侵略中国不满,拒不接受聘书。1913年,沈觐宸留学法国,进入高等飞机制造学校学习飞机制造工程,次年转入瑞士洛桑飞机专门学校读书,获飞机工程师学位。之后再转入法国霍奇基思哈乞开炮厂实习,1918年欧战结束,驻英公使施肇基电邀其赴英任中国公使馆二等秘书兼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秘书。
沈觐宸对中国航空业贡献颇多。1919年回国后,他在北洋政府海军部工作,后任航空署航运厅厅长,开辟我国由北京至北戴河的第一条民航航线。1922年2月,他被调到北京海军部,任南苑航空学校校长,代理航空督办,历任机械厅长、总务厅长等职。1926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他调任南京海军部任航空署长。
沈觐宸曾两次任马尾海军学校校长。1919年底任马尾海军学校校长兼总教官,亲授飞机制造、内燃机制造等课程。1926年,马尾制造、飞潜两校并入福州海军学校,改名为具有大学程度的马尾海军学校,沈觐宸出任改组后第一任校长。
晚年沈觐宸曾长期担任福建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著有《海军大事记》《海军编年史》《船政编年史》等。
生于名门的沈燕,1931年嫁入螺洲陈宝琛家族,居于朱紫坊。
师从名师
追求进步
沈燕幼承庭训,遍阅经史,后进入学堂苦读新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北京读小学的她和兄长们一起走上街头,参加游行,四处张贴反帝、反封建标语。
及长,沈燕以优异成绩考入一代名记者邵飘萍创办的北京务本女校。受校长邵飘萍的影响,沈燕积极追求进步。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列强的外交压力,北京学生总会、北京总工会等140多个团体和北大、清华等80多所大中小学校包括邵飘萍创办的务本女校的学生共数万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大会。沈燕勇敢参加,并随队伍一路游行至北洋政府国务院门前。游行队伍遭政府军警枪杀,共死46人,重伤155人,轻伤不计其数,史称“三·一八惨案”。幸免于难的沈燕在邵飘萍被北洋军阀杀害后,又冒险参加了系列悼念校长的活动。
沈燕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写得一手好字,对中国古典文学与戏剧颇有研究,曾与冰心、曹禺有交往。回榕定居后,她成为闽剧“铁杆粉丝”,曾为闽剧艺人讲过古典文学与戏剧。
相夫有成
教子有方
做为妻子和母亲,沈燕相夫教子皆有所得。
沈燕丈夫陈长钧(1904年~1974年),毕业于中国第一所培养飞机制造人才的学校——福州马尾海军飞潜学校蒸汽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进入江南造船所当工程师,不久晋升海军少校。上世纪30年代,他奉派赴英国留学,专攻柴油机技术。抗战初期,在湖北武昌任国民政府中央航空委员会第八修理厂发动机课课长,后随厂内迁西南。抗战八年,他先是在后方兵工厂负责维修飞机,许多战机经他“妙手回春”再次升空作战;后来,他又在闽北福建最大的铁工厂任厂长和总工程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生产各种机床,为抗战制造武器提供设备。
抗战全面爆发时,沈燕儿子尚小,但她支持丈夫辗转西南。她说:“国难当头,以国为大。我与你一起,势必拖累你。我带着儿女回老家,你全身心修飞机、造武器、打日本侵略者。”丈夫知战时自己的工薪可能很难及时发放更难寄至福州,担心沈燕难以一人养家。沈燕说:“你放心,到你回家时一定会看到你的儿女个个健康、聪明、有教养。”她一人携子,穿过战火,历尽艰辛回到福州。
解放前,陈长钧长年在外奔波,把上孝长辈下教子女的重担都搁到了妻子身上。解放后,人民海军本想邀他携一家北上工作,但主管重工业的福建省副省长梁灵光知他是工业技术专家,力请他留在闽重工业基地,他后来长期在三明、漳州等地重工业企业工作,一直到退休前才调回福州。
为使子女能有稳定环境完成学业,沈燕放弃与丈夫团圆的机会,留在福州承担起所有的家务,让丈夫安心在外工作,并帮助丈夫成为一名出色的机械制造专家。新中国成立后,陈长钧是福建省政协委员,一直是省内机械制造技术权威。
沈燕与丈夫相爱至深。今年6月27日,素来健康的她突陷昏迷,醒来后,对身边的孩子说:“你爸爸走了38年了,我要去看他。”随即,安详地合上了她那双美丽的眼睛。
沈燕教子有方,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全都是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不是高级工程师就是大学教授或高级教师。
上得厅堂
下得厨房
良好的家庭与教育背景,使美丽的沈燕富有书卷气,人称沈燕“腹有诗书气自华”,她也曾是北京、上海、福州上流社交圈的宠儿。她有胆有识,性格豪迈而坚强,复杂的海外关系与丈夫曾经在台湾工作的经历,曾使她在极左年代饱受煎熬,但再大的磨难她都笑脸相对,鼓励丈夫、儿女坦然承受困难,从容面对生活。
她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做得一手好菜,即使在3年困难时期,她也能用简单的食材做出可口的菜肴。
沈燕始终热心公益。年过九旬,她还热心参与丈夫老家螺洲陈氏宗祠的修复与系列纪念活动。为丰富马尾船政博物馆藏品,百岁时她还写信、打电话给海峡两岸和国外的亲友,为马尾船政博物馆征集史料与展览实物。
沈燕儿子陈明光将母亲长寿的原因归结为母亲的热心与开朗。他说:“爱聊天、与每个邻居都相处成亲人一样、每天步行半小时、坚持读书看报,是母亲长寿的四大法宝。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4-11建阳区漳墩镇举办畲族三月三乌饭节带动美丽乡村文明建设
- 2016-04-11“爱旅游·行文明”鼓楼文明旅游宣传走进校园
- 2016-04-11关于第二季度全省质量安全文明违规记分值排名靠前施工和监理企业名单的通报
- 2016-04-11《市民文明手册》发行 助推文明城市创建
- 2016-04-11文明路上的“厦门创造”
- 2016-04-08三明召开2015年度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工作先进表彰暨网络评论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