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也要尊重文明
清明,烙印着中华文化的特有意义。它至少体现着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历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其二,是人与人的关系。慎终追远,祭扫亲人,在对故人的追思中珍惜时光,珍爱生命,积极面向未来,起着潜移默化的熏染之功。前文所述这些问题,显然离清明节的本质相去甚远。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方式,才能让文明祭扫蔚然成风?笔者认为,应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移风易俗,向不文明祭扫行为告别。这需要相关部门群策群力,采取有效措施,在全社会营造文明环境,不断探索创新文明祭扫形式,还清明节以最初本真。
比如说,破除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陈规陋习,可以提倡鲜花祭奠,以献花寄哀思,鞠躬敬故人;可以用植树纪念、书写卡片、家庭追思、居家祭扫、社区公祭等多元、现代祭扫方式缅怀亲人;可以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习俗,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虚拟空间,上传生平事迹,使祭拜先人的传统习俗用更加环保、健康、低碳、文明的方式进行表达,进而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逐步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的方式上来。同时,也应当树立环保意识,做到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他人生活,大力维护优美整洁的城乡环境。总之,清明祭扫,对先人的思念无穷无尽,缅怀亲人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某一个节点。更重要的是,在缅怀逝者的同时,对生者多一分关心。如果真能明白孝道,真正理解传统价值,就应该省去日后的奢华祭祀,用在改善健在者的生活品质上。
清明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清明是一份传统,更是一枚图腾。让我们像今年春节实现烟花“零燃放”一样,把文明祭扫放在心中、抓在手上,做到像敬畏祖先一样尊重文明,弘扬社会新风尚,过一个清清朗朗的清明节。或许,比起烧纸钱放鞭炮,文明祭扫会是一件更加“走心”的事。(王宗双)
责任编辑:金婷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