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各地将陆续迎来清明祭扫高峰。据《新闻晨报》报道,今年清明期间,上海市预计有884万人次、87万辆车次出行祭扫。为应对即将出现的扫墓大军,全市各区县将及时开通墓区专线车辆,服务市民祭扫。同时,相关部门还发出文明祭扫倡议书,倡导市民采用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等方式缅怀故人,弘扬慎终追远等优秀传统文化,不在禁火区域烧纸钱、燃放鞭炮。
笔者认为,发起这种倡议非常及时,也相当必要。清明祭扫,可以说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时节通过祭扫的形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已经成为国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重要的精神寄托。尤其是近年来清明节纳入法定节日,倡导文明祭扫更已成为节日文化的重要元素。然而年年过清明,却未必都“清明”,其中也折射出了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近年来,把扫墓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排排场场等不文明方式屡见不鲜。比如,尽管各地三令五申禁止燃放鞭炮、燃烧纸钱,仍有人对此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更有甚者将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风水先生、巫婆神汉等重操旧业,装神弄鬼,搞得乌烟瘴气;有的在祭祀冥器上搞起了“现代化”,过去的纸人纸马、聚宝盆、摇钱树之类,如今都已升级换代,给先人烧苹果手机、高档轿车、“小蜜”,希望其在九泉之下可以“过得更好一点”;有的祭祀讲风水、比排场、摆阔气,大操大办、大吃大喝、吹拉弹唱……这些不文明的祭扫现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环境,带来了安全隐患。有调查显示,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是我国火灾事故的高发期,其中很多火灾是因扫墓行为不当造成的。此外,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浪费也同样惊人。
有观点认为,这样做是“古已有之”,是不忘“本”,但细细推敲,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在笔者看来,习俗是文化的沉淀,固然值得尊重,但也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些“本”不能忘,有些“本”必须忘,如趁扫墓大肆敛财、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烧香烧纸、焚化纸币、污染环境、引发火灾等,是必须忘却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封建迷信思想已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理应被忘却。改革传统祭扫的弊端,让思念与文明同行,必将成为清明节的主旋律。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