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在我国起源甚早,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是我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认祖归宗的节日。但现在的清明节人们重视了扫墓,却忽视了传统的家风教育。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以清明节为契机,开展家风教育,营造勤俭持家、助人为乐、以德立家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在清明扫墓活动中,很多人都是用焚烧纸钱、祭品的做法来表达哀思;也有不少人摒弃陋习,向先人敬献鲜花来表达纪念之情;也有些地方举办了清明会,喝清明酒,促进了宗亲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但这些活动,很少人知道老祖宗优良的传统家风,很少人去挖掘、发扬良好的家风。因时代的变迁,历史上优良的传统家风被忽视了。
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文化,是家长用言行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人格的重要元素,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我国的《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博大精深的家训,无不体现家风的重要,影响了亿万炎黄子孙。
家风是家族、家庭文化,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无数良好家风的汇聚,就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体现家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程度。传承家风,必须知晓祖祖辈辈优良的家训,而家谱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我们借清明节的活动,开发利用家谱档案,继承优秀家风。史料记载,宋代的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洵等朝廷大臣和著名学者,都积极参与家谱的修撰。元、明、清的许多家谱,也都是由朝廷官员或乡村士绅组织撰修的。民间各宗族的族谱都记载着先人的清正廉洁、做人道德,诗书传家、崇文重教,孝悌爱友、助人为乐等家风。随着时间的推移,家谱的内容不断扩充,如祠堂、祖训、诗文、匾额、学堂、碑刻、出版和坟莹等,突出了文化性和教育性。这些都是我们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最好的文化工具书。如瑞安马屿高峯陈氏宗谱上记载着第三世得友公:“博学积书数万卷,家无别物,礼仪传家。”记载了跟孙衣言、孙诒让、黄体芳及古代名流来往,赠送艺文不少,显见耕读传家、道德传家,绵延悠久的家风。如果不好好去学习、挖掘、研究,这些优良的家风就消失在历史长流中。
清明活动,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无论是小家庭还是大家族,我们必须有一个朴素的思想,就是不忘先辈,不忘历史,不忘家风。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繁荣昌盛祖国的基础。我们必须从无形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把严谨的家风世代传承下去。(陈桂芬)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