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祭奠先人、逝者的重要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祭祖扫墓等形式,千百年来已成了国人孝敬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既坚守这一文化传统形式,更要传承其精神内涵,因此,在今天的清明节时,我们不能仅止于烧香磕头、放炮燃纸的一成不变上。在时移世易中,社会文明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如何让当今的清明节过得“既清且明”,应成为我们的追求所向。
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中,先人对其仪式感的注重与追求极为强烈。这是因为,在物质、精神丰富程度都极其有限的古代,人们对文化的推崇,更注重通过拜物图腾的形式感以加强。久而久之,这种图腾,就成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了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基因。像春节的拜年礼、清明的祭奠礼、端午的吃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其物化与行为的形式感,让文化内涵与思想有了明确和实在的依托,也有了以之借喻的表征根基。所以,当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予以传承时,其中的仪式感,仍值得我们为之珍重与承继。
当然,文化与历史同行中,其也一样在发展与进步的路上。特别是随着当代文明理念的演进,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在继与承的发展中,才能更好深化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相向。因此,传统文化习俗中的某些形式或理念,当其与今天的文明思维与理念不相符时,我们也应明确予以弃绝。如不利于环境保护、造成物质浪费、与文明理念不符的陋习等。比如,像春节时过度燃放烟花炮竹;清明节时过度燃烧火纸;节日闲暇时的赌博等行为,就显然与当下文明观念相悖,我们应当远离之,让其走入故纸堆中才对。
清明节时过度地燃烧火纸、鞭炮的行为;过度地堆放坟头而占用耕地行为;还有一些迷信色彩过浓的祭奠行为等,这些显然并没有与当代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在当代文明社会,我们的清明节纪念,就应做到“既清且明”——让其与生态环保、理念清新、文明进步同行;让清明节等节日文化的传统仪式感,既传之于我手,又能成为当代文明思想、先进文化理念的承载者,让“既清且明”的节日文化,成为新传统、新思想、新风尚。(随遇儿)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