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一样,清明节到今天也有自身的发展。现在的清明节,实际上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综合了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演变而成。这种变化,只是变其形,文化的神韵与意义不该流失。清明含有慎终追远、春耕春种、踏青寻春“三大项目”,这些内容有机组成了完整的清明节。
清明既是踏青赏花的时节,也是祭奠亲人、怀念逝者的日子。拉近生者与先人的距离,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体现着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境界,凝聚着民族的情感与文化。何谓“清明”?《历书》上说: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的祭奠不仅是习俗传统,更有着庄重的礼教规矩。在祭奠过程中需将酒食果品供祭在亲人墓前,焚纸告慰在天之灵,为坟墓培上新土插上新枝,行叩头跪拜之礼。
许多年里众人用焚烧纸钱、冥币、鞭炮的做法来表达哀思。个别一些人攀比焚烧的气势、比焚烧的东西,看起来“与时俱进”的祭品层出不穷,这种祭扫方式已经名不符实。
祭扫之意,重在感恩。我们既然把清明当成缅怀亲人、感怀哺育之恩的节日,那么就不应该仅仅是烧几张纸而已。大肆焚烧纸钱、冥物,燃烧鞭炮,既不环保,也有碍观瞻,绝非树立文明健康祭祀新风的方式。
清明扫墓,意在追远,既缅怀先人,也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通过缅怀来更好的活在当下。用植树献花、踏青遥祭、诵读写文、举办清明会等替代在林区、景区等禁火区域烧纸钱、燃放鞭炮缅怀故人的方式,既可以弘扬慎终追远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减少空气污染、遏制火灾发生,还能杜绝铺张浪费、奢靡祭祀。
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过程,也是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过程。对传统的传承,既要悟其形,也要得其核。认识到不文明祭扫,背离了传统的深远价值。用植树献花、踏青遥祭、诵读写文、举办清明会的方式进行,同样能够表达生者对逝者的追忆与祭奠,远比那些嘈杂而奢靡的祭祀有意义的多。
清明时节扫墓,提醒我们缅怀亲人不要束缚在特殊节点。最主要的是告诉我们,在缅怀逝者的时候,更要对生者多一分关心。如果说厚葬不如厚养,那么逝后怀念,怎比得上亲人健在时的尽心尽意。真正明白事理、理解孝道,就应该“子欲养而亲在”。
清明活动,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文明祭祀,回归清明本意,助推社会风气走向风清日朗,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提升文明质感的必由之途,让节日成为文化的载体,“清明”也清明。(侯华薇)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