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以“最美家庭”评选、好家训征集、好家风传承等活动载体,积极推进文明家庭创建工作,引导广大家庭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讲道德,重家风,传承优良家训家规,让中华孝道和敬老之风代代相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生动鲜活的模样扎根千万家庭。(3月24日中国文明网)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家风家训,就是一个家庭用来约束家庭成员一切言行举止的规矩。有了这个规矩,家庭就会和睦顺畅、幸福美满,社会就会和谐安宁、秩序井然。
好家风,代代传。树立好家风,代代都受益;传承好家风,引领社会新风尚。自古以来,中国就非常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与教育,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先贤哲人留下来的家风祖训。哪怕是在法治十分健全、社会高度文明与发达的当今社会,家风家训教育仍旧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那么,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到底该如何去传承好家风家训、推动家风家训教育与社会相适应呢?笔者认为,除了言传身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准家风家训教育的切入点和好方式。毋庸置疑,眼下即将来临的清明节,就是家风教育的“好载体”。
自古以来,清明节又叫“孝亲节”和“感恩节”。每逢清明时节,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在家照顾亲人、辛勤劳作的人们,都要通过各种方式祭祀和凭吊逝去的先人。大家千万别以为这一传统习俗仅仅是“慎终追远”这么简单,其实这一过程就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地对家风家训的涵养、教育、弘扬与传承。
也正因如此,每每在清明节扫墓祭祀的时候,不少家庭都是拖儿带女、全家出动。在扫墓仪式正式开始之后,一家之长首先按照代代传承下来的扫墓祭祖程序进行示范,接着依照辈分高低依次进行,以示对先人的虔诚和尊敬。从表面上看,在先人的坟头添上几把新土、压上几张纸钱,在坟前烧几挂纸钱、焚几柱香、叩上几个响头、放一串鞭炮等这一形式,似乎是在传承清明节扫墓祭拜等诸多传统习俗。其实不尽然,长辈们年复一年地不断重复着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最主要的还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对后人进行家风家训教育,期望后人能够切实担起孝老爱亲、知恩图报、爱国爱家的责任。正所谓:“前人做、后人看”,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家风家训的传承与教育千万种,能够让良好的家风熏陶人、启迪人、涵养人才是最终的目的。毋庸置疑,在众多的家风教育方式中,清明节就是一个“好载体”。(徐友才)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