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北京迎来首个清明祭扫出行高峰。据市民政部门统计,全市213处墓地共接待扫墓群众52.1万人、疏导机动车9.6万辆,同比去年分别下降7.6%、2%。其中,市区祭扫较为火爆的八宝山地区接待扫墓群众4.3万人,同比去年持平,疏导机动车4275辆,同比去年下降16.1%。民政部门提示市民选择错峰祭扫,最好是下午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同时,清明指挥部提醒广大市民,由于近期天气干爆,火险等级较高,不要在墓区禁火区燃烧纸钱。(3月27日 《新京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遇上行人欲断魂。对于杜牧的这首诗来说,现代人或许难以体会到其中的真谛。因为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在清明节这样的传统日子里,人们可以采取更多现代交通工具的方式。但是,笔者以为,清明的风俗核心在于追思先人,在于慎终追远,在于传承优良的家风。有鉴于此,清明祭扫的过程都应该与文明同行。否则,清明节的本意将会打折,而对于先人来说,如果看到自己的后代在通过及其不文明的方式告慰自己的话,也不会原谅的。
清明祭扫的高峰时段里,交通工具的选择也有着学问。文明的出行方式,当然的选择公共交通方式,不仅能够减少拥堵,更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践行绿色出行的方式。如果确实不能够选择公共交通方式,私家车出行中也需要特别遵守交通文明。因为在清明时节,往往由于集中出行导致交通的拥堵,越是在这样的拥堵时刻,越是需要遵守规则。按照制度经济学的基本逻辑观点,规则能够带来效率的提升。举例来说,在拥堵的时候,越是不遵守规则,只能够导致越来越拥堵,相反,人们都能够遵守规则的话,也就会带来畅通的道路交通秩序。在清明节扫墓的各地情况都相差无几,出行者无论采取哪种交通工具,都应该恪守原则,懂得礼让,让文明根植内心。
文明祭扫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按照传统的方式,人们总是倾向于燃烧纸钱的方式祭奠逝者。但是,由于明火容易引发森林火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各地都进行积极的鼓励,引导人们能够文明祭扫,比如通过鲜花的形式代替纸钱的方式。可以说,各地的积极劝导和引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过,文明祭扫方式的变迁远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在这里,墓区的管理显得极其重要,因为墓区的管理往往有着示范效应,比如在进入墓区的时候就进行告知,不能够出现明火,不能够燃烧纸钱,久而久之,人们自然就会形成习惯,称谓遵守的习惯。
更多的时候,清明祭扫文明与否属于自律和他律都应该规范的领域。在自律的领域内,每个祭扫的人都应该心中有数,懂得如何才能够算得上是文明,哪种祭扫的方式是契合社会发展趋势和潮流的,哪种属于不文明行为;他律就是包含着地方管理方面的规则和墓区本身的规定,他律的内容只有落地才能够执行。所以,让我们在清明祭扫中与文明同行,必须能够有着两者的共同发挥效应,才能够促进文明的落地,从而实现清明节更加清明的效果。(苏彦)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