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3月21日讯(通讯员 王树瑜)浦城县不仅有着悠远古老的历史,还有着脉脉相承的灿烂文化。随着近年来各级扶贫力度的加大,文化精准扶贫也成为浦城县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抓手。
紧紧依靠非遗传承助力扶贫
目前,浦城县有国家级非遗1项,浦城剪纸;省级非遗3项,浦城闽派古琴、丹桂茶制作技艺、传子木偶;另有市级非遗3项,县级非遗12项。浦城县利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优先把贫困人口纳入非遗传承人群,鼓励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向贫困人口倾斜。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先后培养了80多个优秀的民间剪纸传承人,培训了30多个古琴演奏人员,在各种交流展演活动中为古琴文化做了积极的推广。
在临江中小、永兴中小、莲塘中小、富岭中小四个剪纸艺术培训基地,深入开展剪纸教学工作,加大传承发展力度。从2015年起面向全县中小学生开展各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每年安排2-3万元作为培训经费,开展剪纸、闽派古琴、书法、传子木偶培训。近年来,浦城县扶持和建立了“剪花嫂剪纸坊”、“浦城桐君古琴有限公司”、“大口窑瓷艺文化产业基地”三个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基地,积极扶持大口窑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蔡氏青白瓷有限公司,开发青白瓷、青白釉等文化产品。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扶贫
发展文化产业既是贫困地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效路径。浦城县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扶持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基地、企业,吸引更多文化企业入驻发展。
福建鑫胜玩具有限公司致力于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玩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吸纳当地156名员工就业,其中解决30名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组装车间工人蒋云武,身体残疾,他说:“我父亲去年因癌症去世,母亲年老多病,正是到了鑫胜公司,家里才有经济收入。”
福建省小密酒业有限公司在荣华山产业组团食品园建设“印象小密”中国包酒文化博览园项目,将传统酿酒产业、文化和观光旅游结合,去年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福建省首批“观光工厂”。包酒文化博览园现有员工100多人,其中来自偏远山区的农民或贫困户20人,企业为他们进行免费培训,并帮助他们尽快上岗,获得稳定的收入。
公司开展“民企联村”扶贫活动,主动对接富岭镇小密村,把公司酿造基地放在该村,给予村里20%的税费返还,增加村财收入;就地收购当地村民的稻谷作为酿酒原料,吸引50余村民就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搭乘“互联网+”快车道 助力文化扶贫
目前,剪花嫂剪纸坊与县电子商务孵化园达成合作协议,利用电商园成熟的网络销售经验和技术,依托园内三十多家网店,拓展销售渠道,支持有网络销售经验或有志于“互联网+”行业的人创业致富。
补足“短板” 公共文化设施倾斜扶贫
浦城县一些偏远村庄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这是扶贫开发中的“短板”。为此,浦城县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文体基础设施,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贫困群众。近年来,投入2500多万元,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修缮了三山会馆;建成了少儿图书馆,建设和改造升级6个乡镇文化站、146个农家书屋;建成了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城区2个多功能体育场所、3个群众性文化激情广场活动示范点、13个乡镇的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3个乡镇的农民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和改造升级268个农民健身点。
深入固化文化惠民举措 下沉扶贫
浦城县在文化产品供给上使真劲,用先进文化占领贫困群众的生活时间和心灵空间。实施文化惠民重大工程,组织文化惠民演出、农村电影放映、全民阅读和全民健身等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不断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近两年,省财政下拨近百万元用于公益巡演活动,送戏下乡,先后举办“生育文明·幸福家庭”、“心心相印·梦圆中国”、“美丽乡村·魅力浦城”公益性文艺巡演200多场,确保每个贫困村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
(浦城县委文明办供稿 通讯员王树瑜)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03-21《福建出境文明旅游简明读本》教您文明出游
- 2016-03-21平潭加大马力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第二年创建工作
- 2016-03-19旅游“红黑榜”启动:曝光莆田不文明行为
- 2016-03-18丰泽社区:教老人玩博客 弘扬文明新风尚
- 2016-03-18平潭综合实验区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15年度测评情况通报会
- 2016-03-18探秘厦门金山社区文明创建的“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