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获评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专辑
按:2月26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北京召开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大会公布了全国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我省仙游县96岁退休老人、助学济困志愿者黄文谦等3人、莆田市“关爱老人·一元理发”敬老爱老志愿服务项目等3个项目、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等4个组织、石狮市湖滨街道新湖社区等4个社区,分别被评为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和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现将我省获评“四个100”先进典型的个人、项目、组织和社区的事迹材料予以编发,供各地各部门参考学习。
目 录
〔最美志愿者〕
仙游县96岁退休老人、助学济困志愿者黄文谦:
我要做个有能量的人
厦门市蓝天救援队队长 陈素珍:
为了一份感动
柘荣县双城镇法律志愿服务队志愿者 吴成光:
尽一份心力,保一方平安
〔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莆田市“关爱老人·一元理发”敬老爱老项目
海沧区“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青少年环保项目
福州市“美丽海峡·美丽心灵”两岸生态保护共同行动项目
〔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
保护美丽山河 扮靓清新福建
晋江市公安局“厝边”警察志愿服务队:
咱厝警察 为爱而行
厦门市海沧两岸义工联盟:
两岸一家亲 志愿心手行
宁德市“学习大军”网络文明志愿者评论班:
汇聚正能量 共圆“中国梦”
〔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石狮市湖滨街道新湖社区:
用网格凝聚爱心
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安社区:
激发群众力量 实现自我管理
漳州市芗城区通北街道和平里社区:
邻里守望和平里
永安市燕东街道忠义社区:
爱心敲敲门 我心慰你心
〔最美志愿者〕
仙游县96岁退休老人、助学济困志愿者黄文谦:
我要做个有能量的人
“做个有能量的人。”这是仙游县革命老区村度尾镇中峰村的老游击队员、助学济困志愿者黄文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黄文谦自小家境贫寒。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仙游地下游击队工作,解放后在度尾乡人民政府工作,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后,黄文谦在福州一家食品公司任职。如今,已正式成为一名注册志愿者的他,虽96岁高龄却仍在仙游一家食品公司从事会计工作,发挥余热,为助学筹钱。
“我生于解放前,由于家里贫困,喜欢读书却没有条件。辍学的滋味我尝过,不希望身边贫穷的孩子们和我一样。”黄文谦说,帮助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是他助学的初衷。
老人是从2002年开始关注助学的。那年,一个远房亲戚向他借100元钱,说是要交孩子的学费,他马上应允帮助孩子。随后,黄文谦从该小学了解到,交不起学费的还有20多名学生,老人当场就捐了2000元,为这些贫困学生交学费。自此,老人便萌发了助学济困的念头,决定退休后继续打工,所赚的钱全部用来助学。为了帮助更多贫困学子,老人至今还在食品公司打工。黄文谦每月的退休金收入有2000多元,加上1000多打工的工资,领到钱后,他总是把钱存起来,然后如同他手中的账目一样,把这笔钱细细分配:资助贫困小学生,每年两千元;奖励品学兼优的穷学生,每年一千元;村里一些孩子,拿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缺钱的,每年三千元;年终到了,慰问全村的贫困家庭人员,每年四千元。
黄文谦不但助学,也十分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早在1995年起,黄文谦就积极为村里的各类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劳心劳力。村里老人协会活动室建设、铺桥修路等,他总会慷慨解囊。中峰村小学教室因危房改造缺少资金,黄文谦老人获悉后,立即将儿子给他出国探亲的费用一万元全部捐给学校。中峰村有两生产队地处偏僻,一座过溪桥是外出的必经之路,2006年台风把桥刮塌了,学生们上学要多绕好多路。老人获悉后,便立即牵头捐资5000元重造过溪桥,自此,黄文谦每每听闻附近哪里有修路建桥的,便会主动捐资。多年下来,96岁的他累计助学助贫40多万元、1000多人次。
黄文谦的爱心善行也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只要是外出开展助学公益活动,短途的,身体状态好时,他就自己一个人去;长途的,常常有家人陪伴左右。老人时不时会收到受助学生的感谢信,这些都让老人开心不已。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老人的言传身教下,黄文谦的6个儿女还有20多个孙子孙女,共有18人大学毕业,其中6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他的下一辈中,也有不少人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老人的善举得到社会认可。2007 年,他当选第五届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之一;2011年12月,被市委、市政府表彰授予“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当选“感动仙游十大人物”之一;2015年9月,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身边好人,同年还荣获莆田市首届道德模范称号。
厦门市蓝天救援队队长 陈素珍:
为了一份感动
陈素珍原是一位私企老板,2009年起,放下事业,全心投身公益,担任厦门市蓝天救援队队长,也是全国蓝天救援队唯一的女性队长。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陈素珍只身带着药品物资前往震区中心。这次义举给全国参与救援的战友们留下深刻印象,灾区的景象深深刺痛了陈素珍的心,她在心底埋下了公益的种子。2009年4月,陈素珍成立厦门蓝天救援队。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建设,救援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救援日渐成熟。2013年3月15日,厦门蓝天救援队正式注册成为厦门市社团组织,队伍也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400多人,有公务员、学生、打工者、私企老板,其中不乏游泳健将、心理医生、登山高手。在福建省内发展有福州分队、莆田分队、南平光泽分队、三明永安分队、龙岩分队等,拥有1000多名队员队伍。救援队组织架构清晰,从理事会管理层延伸开来,配置了救援行动部(水上和山地救援组)、秘书处、事业发展部、财务部、福建紧急救援联络处、后勤保障部等部门,职能明确、运行有序。
民间公益组织不易,没有行动开支,队员们自己掏钱出车出路费;没有救援装备,队员们自购救援衣和个人装备……但救援活动却没有因此停滞下来。曾有很多人问过陈素珍,是什么让她(他们)坚守到现在?陈素珍淡然一笑:为了一份感动。当队员们成功救回一条宝贵的生命,看到被救援者脸上露出的微笑,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如今,厦门蓝天救援队已经是厦门众所周知的公益组织。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在陈素珍的带领下,厦门蓝天救援队先后参与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甘孜雪灾救助,云南彝良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甘肃岷县地震、江西水灾、云南鲁甸地震、广东汕头水灾、云南景谷地震、尼泊尔地震、光泽山地救援、莆田水上救援、漳州平和水上救援等大型救灾救援工作,参与大型救灾救援队员累计达数百人次,救助受灾受困人员上千人。
陈素珍先后荣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第四届福建省道德模范、2015年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柘荣县双城镇法律志愿服务队志愿者 吴成光:
尽一份心力,保一方平安
吴成光同志1989年参加工作,从事司法工作20多年,现任柘荣县司法局双城司法所所长。他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富有创新的工作方法,积极投身于法律服务、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和小区矫正工作,为保一方安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吴成光勇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他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65件,涉及婚姻、人身损害等多项方面,并无偿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6000余次。无偿担任柘荣县实验小学的法律顾问,定期举办法制讲座,把学生培养成平安建设宣传员,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安全、平安建设知识宣传到千家万户。
吴成光积极投身普法工作。“三五”至“六五”普法以来,他先后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365期,进行法律讲座186期,为中小学做法制报告会56期,发放各类普法宣传资料35000余份,发放农民法律知识读本23900本,取得了良好效果。
吴成光还是一名优秀的调解员。他曾经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走到两支拿着田刀准备决斗的队伍中间,凭借过人胆识和耐心调解,让群情激愤的双方握手言和。还是他,经过三天调解,及时劝阻了因儿子交通事故死亡未得到赔偿欲进京上访的村民,并帮助其解决问题,维护了社会的安定稳定。他自愿协助其他乡镇调处重大矿山等事故,在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果。在小城镇建设中化解了61件征地纠纷,为东源小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19年来,他共调处2300多件各类民事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履行赔偿款项100%。
吴成光积极承担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他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定期回访、心理疏导,从生活上关心他们。还为他们联系单位找工作,使他们感受到温暖,有效控制了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对于社区矫正对象,从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同时,努力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给予人文关怀,感化了许多社区矫正对象。
吴成光时刻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司法工作卓有成效,深受领导、同事和群众的好评,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嘉奖。曾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 福建省“人民 调解能手”、 福建省“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先进个人”、柘荣县“十佳工作者”等18项光荣称号。其先进事迹曾在市、县创先争优先进报告团被巡回报告,也曾被省、市、县电视台、《人民调解》杂志、《闽东日报》、《宁德晚报》等多家媒体广为报道,还被拍成纪录片在宁德电视台1、2套、福建电视台人民调解有一套栏目播放。吴成光还被选为福建省第一届人民调解协会理事,宁德市第一届人民调解协会会长。
〔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莆田市“关爱老人·一元理发”敬老爱老项目
活动概述:从2014年11月11日起,莆田市委文明办、莆田市志愿者协会、爱心理发店和爱心企业等共同参与,在每周二上午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一元钱理发服务。每位老人在理发时往捐款箱里投入一元钱,该一元钱集中用于其他公益类志愿服务项目。
项目亮点:通过接地气、正能量的项目,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通过一个个单位、部门、商家、个人把爱心层层接力传递下去,形成了一个爱的循环,每个群体都在奉献一点爱心,让身处其中的人们都感受到爱的温暖,培育社会良好道德风尚,树立了良好的文明新风,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推动了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增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实效。
项目成效:莆田市委文明办、莆田市志愿者协会在实地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制定活动实施方案。通过报纸、电视台、互联网、微博、微信、QQ群、海报、名片、社区宣传栏等宣传推动,首批设立了10个“关爱老人•一元理发”志愿服务站点。确定了“四统一”即:统一制作牌匾、统一制作宣传画报、统一制作捐款箱、统一印制义剪对象登记册。在试点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巩固提升,探索长效机制,推动“关爱老人·一元理发”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2015年“关爱老人·一元理发”志愿服务站点已经发展到20个。活动开展一年以来,共服务社区老人 1827人次,为老人节约了52835元,同时老人们捐献的一元钱积少成多共1767.20元,集中捐献给市福利院。爱心层层传递,这项志愿服活动得到了老人们的欢迎,在社会上也反响热烈,新华每日电讯、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中国日报网、东南网、海峡都市报等十几家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
海沧区“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青少年环保项目
2014年6月,由海沧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海峡导报社共同发起倡导“垃圾不落地”环保理念,延奎小学陈梦羽同学设计的萌萌小袋鼠被投票选定为活动宣传形象,引发全市“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的环保热潮。学校以此为契机,率先响应号召,成立文明袋鼠志愿服务队,组织文明袋鼠志愿者从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家校社三位一体等活动入手,通过亲身实践和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全面开展文明袋鼠行动系列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一起参与到文明行动中来,让社区更具和谐,海沧更有活力,厦门更加美丽。
一、小手拉大手,积极践行环保理念
2014年10月开始,延奎小学以“做文明袋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陆续走进了海沧院前文化古村落、海富路步行街、大曦山公园,以及十几个社区,通过定点摊位宣传、现场作画、承诺签名、发放倡议书、制作文明袋鼠布偶、亲子环保行动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及行人们倡导环保,宣传文明。萌萌的小袋鼠使者们引起了市民群众的高度关注,活动得到了市民群众们的热情支持,大家纷纷在文明承诺墙上签名,希望通过自己行动为美丽厦门、活力海沧贡献力量。
二、沟通两岸,“文明小袋鼠”走进台湾
2014年8月,延奎小学民乐团61人赴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大部分也是文明袋鼠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他们在开展对台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把“文明小袋鼠”理念带到台湾。在与台湾的师生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学到了台湾在环保方面的经验做法,比如:车上废弃矿泉水瓶先把喝剩的矿泉水倒掉,再把瓶子捏扁,盖上盖子,最后再把瓶子放到垃圾桶。在台期间,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自觉保持环境卫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给台湾校长、老师及当地小朋友留下很好的印象。
三、引发关注,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延奎小学将“袋鼠行动在行动,阳光少年在成长”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工作目标,组织志愿者们创新性地开展系列活动,得到了家长和市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下,文明袋鼠的形象标志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环保行动中,人们的文明自觉意识也越来越高。海峡导报、台海网、厦门晚报、福建日报等媒体都进行了系列主题报道,特别是2014年国庆期间央视新闻直播间连续两天报道了“文明袋鼠行动”,“文明小袋鼠”的社会影响力正不断扩大。
福州市“美丽海峡·美丽心灵”两岸生态保护
共同行动项目
每年的4月到9月,闽江河口湿地,总有一批神秘的客人如约而至,它是一种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被专家们称为“神话之鸟”的黑嘴端凤头燕鸥。2008年7月,福建的观鸟爱好者偶然发现了一只喙上套有一个塑料小管的黑嘴端凤头燕鸥,并把照片发布到网络上,海峡对岸的台湾环保志愿者也知道了这个资讯,他们在同一时间看到这只特殊的黑嘴端凤头燕鸥,并亲切地称它为“小管”。
这一偶发事件,把两岸志愿者的视线聚焦到一起,大家都在关注着“小管”的命运。两岸的志愿者不断地捕捉、寻找“小管”的信息,纷纷想着各种各样的对策想拯救“小管”。大家猜测“小管”肯定在觅食时把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小管当成小鱼,从空中俯冲下来啄食,结果嘴巴被管子套住了。在接下来的十几天时间里,两岸志愿者只要一有人捕捉到”小管“的信息,都会发布到网上,大家互相交流,互相探讨拯救办法。这件事引起了央视的关注,2010年央视十套“讲述”栏目专门派出一队人马,把它拍摄成《讲述》故事,在央视上播放。这次行动虽然有些许遗憾,不能最后确定“小管”是否得救,却开启了两岸志愿者的交流合作之门。
2012年12月,福州市志愿者联合会、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首次邀请台湾环保志愿者来福州举办了一场“美丽心灵 美丽海峡”志愿服务论坛。大家达成合作交流意向。
2013年4月,福州市志愿者联合会牵头组织我市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拜访了高雄志愿者联合会、慈济总会、台湾中华志愿服务基金会、台北野鸟会等志愿服务团体,大家互相学习交流、探讨两岸合作事宜。
2014年8月,福州市举办海峡青年节,应福州市志愿者联合会之邀,由台北野鸟会理事长阮锦松先生带领的台北、高雄、马祖、澎湖等地的五十多名环保志愿者来到福州,与我市二百多名环保志愿者共同开展“美丽海峡美丽心灵”两岸志愿者生态保护共同行动。活动现场,两岸志愿者深入学校、社区、渔村,通过图片展览、纪录片展播、互动生态教育游戏等,对市民宣传普及“神话之鸟”——中华风头燕鸥的背景知识及保护举措。台北野鸟会还创作一个木偶剧在现场演出,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赢得市民的阵阵掌声。期间,海峡两岸的100多名志愿者赴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清理海漂垃圾、保护珍惜鸟类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号召更多的市民参与了生态保护中来,为海峡两岸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
保护美丽山河 扮靓清新福建
2005年“龙王台风”给福建带来了严重灾害,由此也引发了一批环保热心人士的深思。2006年12月9日,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成立。9年来,协会秉持宗旨,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法律援助与公益诉讼委员会、媒体委员会、艺委会、党支部、合唱团,发展厦门、南平、周宁、青口等市、县、镇分会,开展垃圾干湿分类“i行动”、保护水环境“i行动”、绿色出行“i行动”、植树减碳“i行动”、海洋保护“i行动”、福州内河保护行动、百姓河长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一、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搭建公益环保平台
协会精心策划“垃圾干湿分类资源化”、“关爱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绿色出行畅通行”、“海洋、海滩保护”等系列项目,积极探索“行动+宣导”、“政府部门+公益组织”、“协会+社区”、“协会+企业”、“协会+学校”、“志愿者+居民”等多种组合模式,聚合政府部门、社区、企业、学校、媒体等各方力量,努力扩大环保志愿服务的公众认知度与社会影响力,吸引了众多志愿者投入到环境保护“i行动”行列。
一是推进“垃圾干湿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项目。以社区环保公益文化宣传为先导,在福州晋安区、鼓楼区,宁德周宁县等地开展试点,2014年12月厨余生化处理机正式投入蓝山四季小区试运行,每月通过互联网提取垃圾分类系统数据,按月张榜公布天天分类家庭,将厨余生化处理机生产出的有机肥用于绿化、家庭种植,并对接农场种植果蔬再回馈到垃圾干湿分类家庭。截至2015年底,垃圾分类示范区创下收集厨余垃圾1.74万袋,处置湿垃圾13.78吨,该经验还在厦门、莆田等市推广,并与宁德市七步镇对接,创立“互联网+环保”的城乡互动模式。
二是关爱水资源保护水环境。针对闽侯县青口镇饮用水源受到畜禽污染的问题,协会派出专家组多次调查,促成问题解决并协助当地成立了省内首家村级民间环保组织“闽侯县美丽青圃环保志愿者协会”,配合政府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及生态破坏等系列问题。2015年,协会策划“弘扬志愿精神 共护八闽母亲河”项目,获得省民政厅、财政厅支持,并在九龙江流域建立了20个环保志愿服务站,开展环保宣传、调研活动。同年,与福州市内河管理处合作,推动实践了“政府主导+NGO推动+公众参与保护与监督+政府监管执法处罚+媒体广泛宣传”的福州内河保护模式,促进了公众参与环境监督意识的提升和积极行动。面向全省公开招募“百姓河长”媒体见面会,启动“百姓河长”招募计划,并向首批招募的4位志愿者颁发了“百姓河长”聘书。举办全省“百姓河长”培训和交流会,邀请专家对30多名志愿者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说明、水污染的调查与取证课题等培训。
三是开展滨海沙滩保护与增值放流宣传活动。2014年开始,与省海洋厅联合启动实施“碧海银滩生态行——清洁海滩”项目,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海洋环保经验,对净滩垃圾进行分类统计、溯源,对相关企业和广大消费者进行生态保护倡导。承办世界海洋日全国主会场平潭的净滩行动。与上海仁渡等组织联合在深圳发起“中国海岸线垃圾清理与监测网项目科研监测行动”,联合集美大学等高校每月在厦门凤林湾海滩开展净滩公众参与行动,每单数月联合全国沿海环保组织开展净滩科研监测行动。协助省海洋厅招募福建省143处滨海沙滩保护志愿者,开展“福建省百姓富·生态美‘江河湖海年年有鱼’增殖放流宣传发动”活动,建立“腾讯公益 江河湖海年年有鱼”募捐平台,多渠道推送宣传消息,2015年度参与线上捐赠达105408人次,其中30214人次发起了一起捐,筹资98261.79元;线下组织福建省23所高校37支队伍开展了65场主题宣传,19755人参与,筹款2589.9元。2015年度,众筹总额达100851.69元将全部用于2016年度福建江河湖海增殖放流活动。
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志愿服务队伍
几年来,协会在制度建设、人本管理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制定了《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得到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好评推广。在志愿服务管理的执行上,每年对省内高校优秀环保社团和优秀环保志愿者及优秀环保项目予以评定与表彰,为高校优秀环保志愿者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与借鉴经验的平台。2011年,协会荣获福建省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授予的“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2014年11月,省委宣传部召开福建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协会作为全省唯一的环保社团组织以“友善青山绿水 呵护共同家园”为题,在大会上介绍协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得到广泛好评。
三、注重网络媒体作用,传播公益环保理念
重视自媒体建设。建立协会网站和协会图片网,保存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照片2万多张,建立优酷视频,保存协会近年来的新闻报道视频,开设微博、微信将环保信息及时在网上传播,协会《工作简报》通过邮箱发送到3000多名志愿者手中,发挥了志愿精神传播的主渠道作用。注重通过协会网站、微博等宣传媒介,实时发布各个项目的详细行动细则,广泛招募环保志愿者。项目结束后,及时在网站、微博上发布活动总结,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修正意见。加强与人民网、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等媒体合作,广泛宣传环保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宣传绿色出行志愿者长期坚持低碳出行,在拥堵路口开展小车流量调查,征集金点子;宣传植树减碳排志愿者年年参与造林指导,并致力于行道树树种的实用性分析研究等。通过典型宣传,传递正能量,有力引导广大社会公众自觉参与到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行动中。
近年来,协会先后获得福建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十佳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30多人次被授予“全国五星志愿者”、“福建十大绿色人物”、“母亲河奖”等称号。
晋江市公安局“厝边”警察志愿服务队:
咱厝警察 为爱而行
2010年,晋江公安成立“厝边警察”志愿服务队,“厝边”二字在闽南语中意指“邻里”。该志愿服务队以“咱厝警察、为爱而行”为宗旨,通过延伸晋江公安“家”文化,用家人的姿态竭尽全力服务辖区群众,营造了和谐的警民关系、干群关系,通过积极带动其他党政机关及社会力量持续关注志愿服务,繁荣志愿文化,得到教育、党群、经贸系统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及参与,赢得了党政、社会、群众的广泛认可。
志愿服务队下设35个分队、涵盖注册志愿者1200多人,表现突出且服务时长达100小时以上共计36人。志愿服务队在晋江市公安局党委、晋江团市委的双重领导下,最大限度整合人、物力资源,通过推行“义务星期六”志愿服务,固化责任、科学管理,实现了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相关活动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服务队被市委文明办及团市委推荐参评福建省最美基层志愿组织、邻里守望优秀志愿项目、团中央“团建优品汇”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
千人接力照顾,用一份爱心喜当被拐儿童的“父母”。晋江市育婴院生活着130多位“孩子”,其中包括25位公安局解救的被拐儿童尚未找到亲生父母,一直寄养在育婴院。自2014年7月26日起,“厝边警察”志愿服务队坚持每周六前往育婴院进行陪伴,截止11月14日志愿服务已达56次。志愿服务队集严父慈母于一身,爱而有度、严而有法,而不是一味的同情给予,放任自由。通过陪伴,院内儿童在法律意识、道德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2015年2月,晋江市公安局与育婴院签定“警院共建”协议,将“父母”的责任覆盖到全局每一位同志。2015年9月12日,福建团省委副书记兰明尚亲自参与并指导育婴院“义务星期六”志愿服务活动。
众警力所能及,树一份责任争做孤寡老人的“儿女”。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敬老院生活着一群孤寡老人,他们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缺乏照料。志愿服务队利用周末定期开展“爱心夕阳红”敬老活动,送去生活用品、慰问金,了解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帮助打扫环境卫生,和老人谈心陪伴。在志愿服务队的引领下,晋江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怀围绕在他们身边,孝敬老人的美德在陪伴中薪火相传。2010年以来,志愿服务队帮扶孤寡老人300多人次,24000多个小时;先后送去各类慰问金、慰问品价值7万多元。
辐射社会边角,尽一份力量成为外来工友的“远亲”。晋江市外来人口达110多万,以务工人员为主,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每逢春节返乡高峰,“买票难”就成了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为此,志愿服务队开始为外地工人开通“抢”票服务,确保每一位想回家的务工人员都能享受团圆。此外,志愿服务队还专门整理制作了数千份“网上抢票攻略”印刷成册发放到各工地、工厂、企业。活动开展以来,共为178位工友购买到返乡车票。
立足公安主业,推一份创举履好百姓门口的“管家”。2014年,晋江公安创新推出了“一村两警”制度,“厝边警察”志愿服务队以此为契机,扩大志愿服务范围和实效。在全市范围内配合开展好“千警进万家·警民心连心”挂钩帮扶活动,期间共走访慰问帮扶对象600余户,发放慰问金及油米等生活用品累计达110万元,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700多件,化解矛盾纠纷不计其数,同时也有效震慑了社区内的违法犯罪行为,给晋江百姓提供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得到群众的热情点赞。
厦门市海沧两岸义工联盟:
两岸一家亲 志愿心手行
近年来,厦门市海沧区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着力打造两岸志愿服务交流合作平台,发挥台商投资区优势,成立全国首个两岸义工联盟,精心打造“两岸义工志愿行”品牌,促使义工精神成为两岸融合的共同精神和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聚合力。联盟运行的“两岸义工志愿行”项目先后荣获“2013年政府创新中国十佳经验”、第二届“全国十大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二等奖、首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三个国家级奖项,联盟成员单位“两岸阳光故事家族”于2015年1月获中国社会创新“十大优胜奖”之一,联盟对台交流工作获得俞正声主席的高度肯定。
一、“三工”联动,两岸同胞共同参与
海沧两岸义工联盟立足对台交流,建立“以台胞志工为带动,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以义工为参与对象”的“三工联动”模式:以台胞志工为带动,带动两岸爱心人士参与“两岸义工志愿行”活动,促进两岸志愿服务文化深度融合;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策划服务项目,发布招募信息,开展义工培训,搭建温馨融合的“义工之家”平台;以两岸义工为主要参与对象,通过报纸、网站、社交平台等方式发布招募公告,吸引两岸义工参与志愿活动,激发共同参与热情,形成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联盟现有来自海峡两岸的公益组织、社会组织、台企、志愿服务队等20多家成员单位共3万5千多人,并采用主席轮值制度,由成员单位队长轮流担任联盟主席。
二、善搭平台,服务供需有效对接
联盟引入台湾长庚医院志愿轮值制度,在海沧区行政服务中心、涉台法庭、海沧医院、公共自行车站点、儿童公园等处搭建义工轮值台,在广场、码头等人流密集的场所建设多座“爱心驿站”,日常由两岸义工负责轮值管理,有效建立了志愿服务供需双向对接,激发了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2014年4月,联盟成立两岸义工交流合作工作室并举办两岸义工交流座谈会,之后,联盟每年定期举行1-2次两岸交流合作活动,两岸同胞在志愿服务中形成了高度认同。
三、广接地气,多项活动持续开展
2013年以来,联盟组织志愿服务活动350多场次, 3.6万人次参与。成员单位各自发挥特色,涌现出了“两岸爱心”、“文明小袋鼠”、“悦读福袋”等十多个特色项目。在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中,海沧两岸义工联盟的社会影响力正不断扩大。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及省、市主流媒体专题报道220余篇次,2014年3月18日两岸义工关爱车祸余生的“奇迹宝宝”活动被央视多次采访报道。同年6月,联盟作为全国唯一县区级代表在第二届海峡公益论坛介绍经验。
宁德市“学习大军”网络文明志愿者评论班:
汇聚正能量 共圆“中国梦”
宁德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是其称为“魂牵梦绕的地方”。一群志愿者敬佩他,立志追随他,自发成立“学习大军”网评班。“学习大军”,即学习习总书记胸怀品格、精神作风和思想方略;致力动员亿万群众学习宣传习近平思想方略,汇聚正能量,共圆“中国梦”。
首创学“习”网络平台。2014年1月7日,“学习大军”网评班在全国注册了第一个学“习”微信公众号和新浪、腾讯微博账号,即时研读关于习总书记的新闻,挖掘以往相关报道,撰写评论和故事,统一署名“学习大军”上网发表,此举引发全国其他学“习”微信公众号和专栏的陆续问世,掀起了全国学“习”热潮。2015年6月27日,又开通了全国首个民间学“习”主题网站——学习大军网,更全面广泛深入地引导学习宣传习近平思想方略。
组建草根志愿组织。“学习大军”现有来自各地的志愿者40名。大家利用业余时间传播习近平思想方略,班长把所有的业余时间投入“学习大军”事业,每天阅看新闻、策划指导、审改博文夜以继日,在腰椎伤痛卧床时也从不停歇。狱警小朱,工作特殊,常得夜里赶写文章至凌晨两三点,不误任务。志愿者小胡在北京陪护因绝症住院的母亲时,仍抢时趴在病床边写作。在校博士生小晚身怀六甲不作声,坚持写稿。年逾八旬的退休干部昆山,激情不减,时时撰写学“习”古诗词。来自山东等地的6名中书协会员书写学“习”书法,分文不取。
精准奉献原创作品。“学习大军”文章关注前沿、高端评论、草根表达的特点,独树一帜。网评班建立了值班、编辑、宣传、例会、网站工作等制度。截止目前,共发表学“习”评论、故事1000多篇百余万字;创作学“习”古诗词、书法作品465首(幅);编辑发布学“习”用典、学“习”妙语780篇。同时结合实际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与福建省共青团、宁德市委文明办合作,开辟了“学习心声”、领导学习论坛、“青年学习大军”栏目,发表了数百篇学“习”心得体会文章。
中宣部党建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腾讯网、今日头条、凤凰网、一点资讯等一批国内知名网络媒体相继为“学习大军”开设专栏。“学习大军”文章一经发布,就被国内外众多网站广泛转载,频见首页、头条位置。百度搜索“学习大军网”相关结果达1亿;中国青年网开设“学习大军”专栏一年,累计阅读量6000多万人次。今年2月4日求是网特别刊文指出:“学习大军”发自草根,传递正能量,文章讲究精巧、鞭辟入里,被数亿人次阅读,“学习大军”公众号凭借解读高度与深度,凭借特色、创新,从800多万账号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学“习”微信公众号之一。
〔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石狮市湖滨街道新湖社区:
用网格凝聚爱心
新湖社区成立了由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老年志愿服务队、文艺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医务工作志愿服务队、科普志愿服务队、消防志愿服务队等9支志愿者队伍组成的狮城社工事务所,成员300多人,以青年工作者为主力,平均年龄33岁。
新湖社区把解决群众难题作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工作的关键,通过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配套完善各网格志愿者服务队伍,将社区党员和居民代表全部分解到7个网格中,创新地制定了《新湖社区党员自我约束“十带头”规定》和《新湖社区党支部处置违反党员“十带头”规定暂行办法》,一是给60岁以上志愿者发放生活补贴金,二是优先安排志愿者子女就业,三是如志愿者碰到困难难于解决,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支部会在第一时间出面协助处理。
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先后开展了“志愿者在行动”、“冬日送温暖”、“献爱心送温暖”、“关爱老前辈”和“助老爱老敬老”为主题的志愿服务;还举办了“学雷锋与时代同行,献爱心与老人同乐”联欢会、“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老年人慢性病防治”义务宣传等行动。与10余名残疾人、空巢老人等特殊家庭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定期为他们打扫卫生、料理家务、维修电器、聊天谈心等,并发放了志愿者联系卡,每名服务对象都有相应志愿者人员的联系电话,随时解决服务对象的求助问题。老年志愿服务队以社区工作者为主力,积极更新养老理念,发展居家养老模式,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办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试点,设立老年餐厅,建立社区老人档案和长效服务机制;文艺志愿服务队以步行街文体健身站为载体,现有8支文体健身队伍,成员1000多人。聘请专业老师,根据年龄、职业等特点进行编舞指导,配有80多种健身舞蹈形式,满足了各年龄层人群的健身需求,也吸引了周边的居民群众参与进来。几年来,健身站上百次参加省、泉州、石狮各级多种文体活动、公益演出、友谊比赛等,获得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2012年,举办了全市首个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入户服务和健康跟踪;科普志愿服务队以社区科普活动中心为载体,在开展好日常科普活动的同时不断加强社区科普阵地建设。在步行街内建设一座10米以上的科普画廊,以形象生动的图画传达科学精神;增加社区图书馆科学类书籍、刊物,目前该类约有千余册;在步行街G区三楼(面积约280M2),投入30多万建立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作为校外青少年科学实践的重要阵地,是青少年校园科学课堂的有益补充和拓展;社区消防志愿服务队专门负责辖区日常消防安全巡防、处理火情险情等工作。2013年,社区又投入15余万元购置全市首辆小型电动消防车,解决了社区道路狭窄,大型消防车进不去,难以展开救援的难点。电动消防车内装有消防宣传资料,在日常消防安全巡逻中做好宣传工作。
新湖志愿者服务依托社区爱心互助会并结合每年的“新湖爱心日”(11月30日)积极开展爱心捐款、传递爱心、互助帮扶活动,坚持为弱势群体搭建爱心桥梁,几年来,在全体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社区的慈善事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每年都会收到社会各界爱心善款,现在善款余额319,4776.81元,目前辖区百外名病困居民、困难户受益。
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安社区:
激发群众力量 实现自我管理
金安社区成立于2009年5月,是全国首个保障住房安居样板工程,也是厦门最大的纯社会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22300多人,注册志愿者2376名。近年来,通过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搭建平台、拓展渠道、增强动力,有效激发群众主动参与共管社区事务,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推动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一是推动创新社区治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由居民决策、参与、监督社区房前屋后改造的大小事,使每位居民、志愿者都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成果的共享者。社区了解居民需求,拓展服务领域,持续运行平安护园、科普加油站、周六便民服务日等志愿服务项目,促进居民在参与中相识相知、融入融洽。53岁的社区居民郑金星曾自称“刺头”,只要社区举办活动,他总要来“捣乱”。两年前,社区工作人员发现老郑是文艺达人,邀请他参加文艺演出,老郑的精彩演绎,让他成了“社区明星”,他渐渐融入社区,主动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2013年底组建社区平安护园志愿服务队,每晚8时到10时义务在小区巡逻,守护社区安全。
二是推动制度建设。作为厦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试点社区,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中先行先试,所有志愿者在中华志愿者网上注册,接受系统专业培训。建立志愿服务对接、注册、培训、记录、嘉奖、保险以及社工带志愿者、党团员带头示范等8项制度。总结归纳出八步工作流程,利用社区网站、电子屏幕、QQ 群等手段,及时发布服务信息,有效实现需求对接,使社区志愿服务运行机制规范有序。省、市文明委专门在金安社区召开现场会,对其经验做法进行推广。
三是推动队伍建设。构建“党员联动、社工联合、志愿联盟”运行机制,将党员志愿者编入社区网格化的管理轨道,使党员干部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带头人;建立社工“1+n”的工作模式,让社工带着志愿者为残疾人、空巢老人、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开展专业服务;充分释放各类志愿服务队潜能,成立夕阳红、助残、平安护园等14支志愿者队伍,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居民群众主动融入参与社区建设。
四是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项目为牵引,常态化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爱心扶助品牌。立足社区实际,组织辖区内的文明单位湖里区卫生服务中心、科宏眼科医院开展共建,定期开展免费医疗卫生服务;成立了“新阳互助社”,每周三、六为弱势群体提供心理咨询、康复指导等服务;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与10户高龄老人、困难家庭结对子,帮助解决日常生活困难。邻里守望品牌。为困难群体建立了全市首家“邻里互助中心”,设有慈善驿站、健康加油站、志愿者工作站,政策宣传角、爱心义卖角、邻里守望角“三站三角”,由社区志愿者共同轮值,根据居民需求提供志愿服务。专业服务品牌。针对金安社区失业人员多、无技能人员多的情况,帮助他们开展“创业4+1”志愿服务项目,为社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吸纳物业管理从业者加入志愿者队伍,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提供免费水电维修、煤气检查和代购代送服务。
漳州市芗城区通北街道和平里社区:
邻里守望和平里
和平里社区居委会地处芗城中北部,总户数1459户,总人口3951,于2011年建有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目前注册志愿者497人,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10支。社区制定了完善的志愿服务工作流程,常态化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规范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
一、倾力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投入6万余元,建设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内设休息室、文化活动室、健身室、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等,为老年人提供读书看报、健身休闲、文化娱乐、助餐、助医、助急、助行等服务。服务站每天安排一名管理员值班,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服务站以“为老年人献爱心,帮助子女敬孝心”的服务宗旨,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为一些子女上班忙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聘请兼职人员开设日间照料项目,陪老年人谈心。
二、拓展“预约上门”服务
社区居委会广泛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因地制宜地采取了“预约上门”制度。将联动服务电话、时间、内容明明白白告诉居民群众,开展“预约上门服务”工作。家住通北园的蔡巧,孤身一人,无任何生活来源,也没有人给她照料。社区两委以及志愿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开始想方设法为其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首先为她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将她列入低保对象,为她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二是上报上级计生部门,每月给予1200元的独生子女特殊困难补助;三是外延互助渠道,在漳州市义工俱乐部的牵线帮助下,定期组织志愿者上门为她开展义务劳动、提供生活必需品等服务。
三、推进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
进一步巩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第一,在社区内开设“家长学校”、“心理咨询室”、“未成年人公益上网”等空间,方便辖区家长与其子女进行互动;第二是在辖区内成立了一支“义务督导队”,及时劝导网管人员禁止未成年人入内,有效地拉动了辖区关心未成年人教育热潮。第三,社区还定期组织辖区学生团员清理辖区“牛皮癣”、清理卫生死角;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争当“小小志愿者”活动,清理社区内花坛杂草、捡拾白色垃圾、清除楼道小广告,通过活动的开展教育未成年人从小做起爱护环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从而推动未成年人参与文明社区建设,充分营造“三位一体”教育,共创文明社区的良好氛围。
社区经过几年的努力,也涌现出了林丽华、林世波、林河银、宋文水等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志愿者。
永安市燕东街道忠义社区:
爱心敲敲门 我心慰你心
永安市燕东街道忠义社区辖区面积0.91平方公里,常住居民1926户、6879余人、楼幢72幢, 2012年5月正式建立了社区志愿服务站,有志愿者688人,以“爱心敲敲门”为载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是加强组织,健全机制。“爱心敲敲门”志愿服务活动于2012年11月17日正式启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帮扶助对象信息库。巾帼、青年、医疗、心理咨询及法律志愿者组合成帮扶小组,与帮扶对象签订“爱心敲敲门”关爱帮扶协议书,形成“5+1”帮扶模式,承诺每月每人提供不少于4小时志愿服务。仅2014年以来,“5+1”帮扶小组帮扶10位空巢老人次数达512次;关爱工作组帮扶特殊儿童志愿活动达157次。
二是注重宣传,壮大队伍。通过社区信息化平台、电子屏、宣传栏、举办讲座等加强对“爱心敲敲门”等志愿服务活动宣传。规范志愿者招募、登记、注册,组建8支社区志愿者队伍、688人。志愿者根据专长,结合对象服务需求,提供结对帮扶服务。社区困难群众根据社区信息平台(微信、QQ等)公示服务项目,与社区联系对口爱心帮扶助,2013年以来先后组织志愿者为540余位生活困难居民提供便民志愿服务。
三是针对供需,丰富服务。空巢老人方面,为10位空巢老人制作爱心联系卡、配备老人机,提供“四个一”的关爱活动,即,每天一声问候;每周一次敲门走访(或打一个电话);每月至少办一件实事;每年至少陪关爱对象过一个节日或生日。2012年来,志愿者坚持上门慰问空巢老人,每位老人端午节1桶油、一吊爱心粽;中秋节1盒月饼、一箱牛奶。残疾人方面,社区积极争取市残联支持,新增偏瘫康复训练器等室内康复器2套、6件,为62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志愿者们定期到残疾人家中打扫卫生、洗衣服、拉家常。农民工方面,针对农民工等1294人家庭困难情况,社区每年在传统节日组织6次志愿者上门慰问,每年送去米油等生活用品价值1.8万余元。志愿者们还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艺术教育、课业辅导、心理辅导及亲情陪护等服务,同时以捐助学习用品、结对帮扶、心灵沟通等形式关爱留守儿童。困难家庭方面,在重大节日购买了油、大米、牛奶、饼干等生活用品,组织志愿者开展慰问活动,仅2014年,社区送出爱心米、油、毯子等生活用品价值2.1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