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过一户村民家,椽板龙都飞舞片刻 “龙舞”家家户户夹道相迎 傍晚5时许,各家各户的年轻人都不约而同来到各自的祠堂,换衣、拿装备、装龙、举龙……村里以林、黄、陈三大姓为主,当晚有4条龙舞动,分别由这三大姓氏制作。 锣鼓开道,彩旗飘扬,龙一出祠堂走入巷子,马上引起了村民的围观。龙头上窜下跳,龙身不停翻滚。游龙队伍所到之处,家家点上香烛,燃放鞭炮,虔诚迎送。全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全都融入这一活动之中。 晚上7时许,几百名村民举着4条龙齐聚埔埕小学操场。龙围着操场转了起来,头尾相接、蜿蜒盘旋。人龙互动,嬉戏,场面怎一个“热闹”能形容。 记者发现舞龙的有很多年轻人,甚至还有一些孩子。36岁的黄孔凉专门推迟去上海上班在家舞龙。黄家龙头舞者是69岁的村民黄春雨,他舞了10多年龙头了,“我现在还舞得动,明年就70岁了,体力会下降,也在考虑找徒弟。可是龙头不好舞,这是技术活,关系到整个龙舞得好不好。” “龙魂”团结和睦世代传承 椽板龙为何在这块土地延续这么久远?林善超说,埔埕村以前很穷,但这里的人团结、热情,于是各家出一条板凳连接起来自做龙灯。成本低、好玩,板凳可回收,也寓意添丁,于是这一举动逐渐成为了传统。 记者听闻村里有105岁高寿的老人,赶至她的住处,发现她已失聪无法交流。记者与院落里其他人聊了起来。93岁的鲍耐梅奶奶回忆年轻时观看舞龙情景,直感叹“很热闹”。23岁的林碧如说,村里的舞龙每年都会坚持办,就算是下大雨和停电,也不会停下。72岁的林致强壮年时曾经舞过龙头,他说,对村民来说,舞龙很神圣,所以会一直传承下去。 在上海务工的埔埕人林绥今年没有回家,但是一直通过微信、视频在观注着椽板龙,还给记者发来了早年他拍的照片,整理的一些历史资料。据说,这些年轻人在上海工作不错,还自筹资金,请同济大学的教授对埔埕村将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设计。 记者不由感到,虽然最早的埔埕村被分为三个村,有三尊神,也有三大姓,但是大家都和睦相处,椽板龙闹元宵,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凝聚了埔埕村民团结、上进、热情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