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观①
80%以上的经济总量产生于城市、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命运,也与多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高楼大厦与城市病症同在,都市繁华与发展代价并存,我们该怎样建设和谐宜居的新城市?
今日起,本版特推出系列评论员观察,分别聚焦城市发展规律、城市规划、城市精神与城市治理,直面问题、剖析原因、建言献策,为城市的美好明天,为你我的诗意栖居,共同鼓呼、一起思考。
——编 者
新年来临,熙来攘往的城市给人无尽欢乐,跨年夜的安全也让世界绷紧神经。在纽约,6000多名警察走上时报广场;在迪拜,酒店大火让烟花表演黯然失色。城市的安全与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议题”。
城市开启了人类藏匿在蛮荒时代的所有更高潜能,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千百年来,城市一直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期盼,这对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现实意义尤为迫切。一边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一边是层出不穷的“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拥挤……我们的城市,怎样才能实现健康发展,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生态涵养的容器、文明传承的薪火、百姓安居的乐园?
梁思成先生的一段话,或许能够带来更多启示:“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也就是说,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更不是社会资源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有机而复杂的“生命系统”,有它吐纳呼吸的韵律、脉搏起伏的节奏和机体运行的规律。科学对待城市规律,就能促进城市健康运行;相反,如果不能科学地认识、尊重并顺应规律,城市发展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调、失衡和失序现象。
比如,在一些地方,城市不断扩大、新区不断扩建,一圈地就是上千平方公里甚至几千平方公里,表面上热火朝天,但由于脱离发展实际,最后要么沦为野草丛生的烂尾工程,要么成为毫无人气的闲置建筑。这说明,城市和经济发展理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旦脱离发展实际而人为大搞“造城运动”,只能是“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
再比如,空气污染、自来水超标、垃圾围城……城市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过度集中,导致人口过度聚集。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是伦敦的3.5倍、巴黎的4.8倍。而人口规模一旦超过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就不可避免变小,污染必然加重。只有实现城市和资源承载力相互协调、彼此适应,城市才能享有干净的空气和水。
上述现象,皆是不尊重城市规律的严重后果。这里固然有认识不清、水平不够的问题,但更有政绩观问题。一些领导干部被政绩冲动蒙蔽心智,被一时利益冲昏头脑,从而对规律视而不见,让发展为权力任性埋单,把“大手笔”变成“大败笔”。可以说,不是缺少对规律的认识,而是缺少对规律的尊重;不是缺少对规律的发现,而是缺少按规律办事的制度保障。因此,形成科学的考核体系、民主的决策程序、完善的问责机制,才能让规律成为领导干部治理城市的准绳。
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智慧创造和发展进步的标志,城市是人类进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活动的中心,因此,城市发展规律也涉及各个方面,是一个相互关联而又彼此耦合的复杂系统。对城市的治理者而言,既要认识到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在中国超大型人口、超大型规模的现实语境中,去探索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逻辑;既要看到城市面临问题的普遍性,又要在中国发展转型的历史阶段中,去认识城镇化进入后半期的显著特点。总之,既有“普遍视角”,又有“现实观照”,既有“世界视野”,又有“国情意识”,才能把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生态、城市精神等各方面的规律,从而让城市变得和谐宜居更美好。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中华文明延绵千载,积累了丰富的城市管理经验。早在南朝时期,“京师翼翼,四方是凑”,就引发了“不尔何以为京师”的感慨。一个农耕古国曾经拥有璀璨的城市文明,现在同样能把握城市“致密而紧凑”的构造,孕育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城市。(李拯)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