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网校> 中华礼仪 > 正文
[中国传统礼仪]执手礼(图)
http://wmf.fjsen.com 2015-12-11 15:38:22 来源:《寻根》    我来说两句

从文献上看,“执手”一词出现甚早,只是其含意与后世有别。《诗·郑风·遵大路》中就有“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的说法,不过文中的“执手”,不是相互间的行礼,而是表达一种慕恋的情愫,诚如郑玄所笺:“言执手者,思望之甚也。”正因为“执手”中的这一意蕴,古人往往视之为一种不雅的轻佻之举,如《史记·滑稽列传》中的“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就显示了“执(握)手”的私亵性。这一含义在后世的一些诗词中仍有流露,如三国时阮籍《咏怀诗》:“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可能正因“执手”的私恋性,东汉时公孙述在自己的登基大典上不与马援“握手”而行“拜礼”:据《后汉书·马援传》,公孙述称帝于蜀时,隗嚣派遣马援前往观礼。马援以为自己和公孙述从小一起长大,两人关系又不错,“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但公孙述却不,史称两人见面后,行“交拜礼毕,使出就馆”。可见在当时人眼里,“握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惟有“拜礼”是正式、严肃的礼节。

到了魏晋时期,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士人相见、分别之际,常行“执手”礼,“执手”成为一种正式而通行的礼节,在某些场合下,甚至是一种理当奉行的礼节。下面的两则故事,就颇为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其一是张翰哭顾荣。张、顾两人是老乡,也是好友。顾不幸亡故后,因其平生好琴,家人遂在其灵床上放了一张琴。张闻讯前来吊唁,哭得很悲伤。令顾荣家人惊讶的是,张哭罢“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顾荣字)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其二是王吊唁谢安。本来王、谢两家,因婚姻问题而闹翻了,后来王听说谢安辞世,则捐弃前嫌,前往哭丧。孰料谢家管事的不让他进灵堂,“王亦不与语,直前哭甚恸,不执末婢(谢安少子谢琰小字末婢)手而退”(《世说新语》)。按这两则故事的文义,显然是应“执手”而出、而退的,只是由于当事人过于悲伤而忘情,忽视了应行的礼节。反过来看,这种忽视表明,当时“执手”已成为一种理应行之的礼数。

可能也因为魏晋时期“执手”礼的礼节化,所以这一时期的“执手礼”相当习见。这方面的材料很多,仅从《世说新语》来看,当时人在相与往来之际,常行“执手”之礼。

分别时“执手”,在魏晋时尤为常见。如桓玄与殷仲堪相斗时,桓追杀殷氏,殷氏从荆州败退,只有豫章的罗企生追随他,“路经家门,遵生(企生之弟)绐之曰:‘作如此分别,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行。’企生挥涕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世说新语》)。这里的“执手”,显然是生死离别时的互道珍重,其悲壮和庄重之意,不言而喻。萧昭业父子诀别之际的“执手”,其意境也近乎此:其父“临死执昭业手曰,阿奴若忆翁,当好作”(《世说新语》)。

事实上“执手礼”不仅在分别时用,在见面时也用。《世说新语》注引《楚国先贤传》说,南阳的宗承(字世林),在当时是一位名士,史称他“修德雅正,确然不群,征聘不就,闻德而至者如林”。那时尚未成名的曹操很是敬仰他,曾“屡造其门”,但每次都因为宗的客人太多,他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后来曹操终于找到了一个空子,“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世说新语》)。曹操的愿望虽然落空,但却体现了时人“执手”请交的礼数。又如时任廷尉的钟毓欲与夏侯玄交,夏以志趣不同,断然谢绝。后夏因事下狱,“毓为廷尉,执玄手曰:太初,何至于此。玄正色曰:虽复刑余之人,不可得交”(《世说新语》)。

耐人寻味的是,魏晋时期何以兴起“执手”之礼呢?这可能与汉末战乱导致的各民族大交融有关,亦即北方少数民族的“执手礼”,随着民族的迁徙传到了中原和江南。据史料所载,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有行“执手礼”的传统。如女真人就以“执手礼”表示重托、安抚和慰劳;满族人也是“无作揖打躬之礼,相见惟执手”。史书中于此也多有记载。如《北史·慕容垂传》说慕与苻坚会面时,“坚大悦,郊迎执手,礼之甚重”。据《辽史·国语解》,“执手礼”在辽军中也普遍施行,“执手礼,将帅有克敌功,上亲手慰劳;若将在军,则遣人代行执手礼,优遇之意”。这种历史习俗,今天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盛行,如位于呼盟根河市最北部敖鲁古雅河畔的鄂温克族,每当有客人来时,男女老少全家出迎,先行“执手礼”以示欢迎,然后再生火备饭菜,款待来宾。

综上所述,我国自古就有“执手”示好的习俗;魏晋时期,受北方少数民族“执手礼”的影响,中原士人也纷纷习行“执手礼”了。虽然魏晋后“执手礼”不再时兴,但遽论我国古代没有握手礼仪,恐怕与史不合。

特别多,如揖、拜、跪、稽首等等。这些礼数的形式不一,行礼的方法也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宾主之间相向行礼,没有任何肢体上的接触。有论者据此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握手礼”,这一礼仪是外来的。揆之于史实,这一判断可能失于武断。尽管秦汉以前不见握手之礼,但魏晋时期兴起的“执手礼”,确属一种握手致意的礼仪。礼节的民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仪  中华民族自古是讲究文明

责任编辑:王超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