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近年来,志愿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身边,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被人们渐渐熟知。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收获良多,他们也用发生的身边的一个个故事,诠释“志愿”意义。
“太西阳光”公益组织成员张毅
在公益事业中寻找自己
17岁,他藏起同龄人常有的叛逆,把“帮助”变成与人交往的纽带;17岁,他的大爱情怀异常“早熟”,已在公益道路上走了足足3个多年头;17岁,他的青葱岁月里少了情窦初开、少了踌蹴迷茫、少了无边幻想,却多了对留守儿童的牵挂、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对爱心活动的操持……
张毅,毕节民族中学高二年级学生、毕节“太西阳光”公益组织最年轻的志愿者。这名17岁的少年,他的记事本里记载着的,是对公益事业的热忱和执着。
初识公益组织是在2011年,那时的张毅还不到14岁。从小深受祖父“救世济人”思想影响的他,对公益有一种莫名的崇仰。因而,当见到有公益组织进行爱心捐助时,他萌生了参与其中的想法。于是,张毅在那年加入当时毕节一个叫“爱+1”的公益组织,开始了他的志愿者生涯。
原本对公益一知半解的张毅在接触到各种公益活动之后发现,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因为随着认识的加深,他发现就在自己的身边,竟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于是,自发捐款、爱心倡议、慷慨解囊……成为他生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张毅的最初理解里,公益其实就是帮助他人,帮助贫困的山里孩子、残疾老人,乃至身边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同学。然而,要真正帮助到他人其实并不简单。就如其所说:“世界上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有人急需物质,有人急需精神补给,我们所提供的那些善良,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心中有这样的理解时,已经是2013年。那年,“爱+1”公益组织解散,张毅加入了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原毕节学院)大学生组织的“太西阳光”公益组织,成为其中最年轻的成员。
那年,张毅15岁,但他已经可以自发组织志愿者开展“慰问毕节福利院”活动、组织爱心募捐活动、发动边远学校“梦想图书馆”建设;他还会以实际行动感染身边叛逆的“问题学生”,让他们找到人生的目标;他也会在每一次到贫困山区开展爱心捐赠活动时,带动大家开展“感恩演讲”,让参与者们真正感悟到“爱心”所蕴藏的真正意义……
在志愿者生活里,张毅所组织的爱心捐赠不计其数,所筹建的“爱心图书馆”惠及七星关区、赫章、威宁等农村小学,帮助过的困难学生远及四川等地。
当看到那些曾经“游手好闲”同学重树理想和信念时,当看到山区留守儿童们一次次露出天真灿烂的笑容时,当走进某个边远的乡村小学暮然发现那里竟也有自己发动捐建起来的“爱心图书馆”时……张毅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再离开公益这条路了。
张毅说,14岁到17岁,他其实是在寻找自己,17岁以后,是为了证明自己选择公益这条路是对的。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负责人何彬炎
志愿者服务需要更多坚守
“其实,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志愿者,缺少的是能够长期坚持的志愿者,缺少的是一份持久的爱心志愿服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以下简称青指中心)负责人何彬炎说,虽然身边也有很多同学加入志愿者团队,但几年过去了,坚持下来的只有寥寥数人,“志愿者不是一时善意的表现,而是一份长久的爱心坚守。”
今年已是大二的何彬炎介绍,在未进入大学之前,在2010年刚上高中的他参加了上海新华基金组织的夏令营,与众多志愿者一起前往北京,开始了他的志愿者生涯。
“参加这次活动之前,我没有想过要在这条路上走多远,而且以前就算学校组织大扫除,我也和其他人一样,虽不会敷衍,但也谈不上多认真。”何彬炎说,到北京后,同行的志愿者对老人、儿童的照顾,对志愿者工作的认真让他感受到,志愿者需要的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
北京之行后,何彬炎还是懵懂少年,不过心中种下了一颗公益的种子。他开始关注公益、主动帮助别人、干事不再拈轻怕重。“同样的打扫卫生,我开始认真了,因为这是大家的环境,用我一个人的辛苦换取大家的干净,我认为值。”
因为关注公益,关注志愿者,2013年,刚进入大学的何彬炎加入青指中心。
“公益带给人的不只有成长,还有感动。”何彬炎说,看着和自己一起进入志愿者团队的伙伴们离开,自己坚持下来,现在对比,自己确实成长了很多,更有责任心,做事更理性,也看到更多感人的故事。
2014年,在七星关区生机镇,一对年轻的夫妻在大城市打拼多年,回到老家后,看到老家的教育环境依旧落后,很多小孩需要走上漫长的路途才能求学,夫妻俩随即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回家办“学堂”,帮助周围的孩子学习。
“看到这所学校的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和对学习的热爱,在了解他们的故事后,回来的路上我就在想,也许我一个人不能改变太多,但我可以先改变身边的小环境,通过小环境再改变大环境,让更多人关注公益,成为志愿者,去奉献,去感染。”何彬炎说,如今青指中心已有180位成员,300多位外围成员,发起了多次爱心活动,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志愿者”是很能做事的。
贵州一缕阳光义工会毕节服务队负责人李斌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厚道、厚重、厚实”,是李斌经常说的话。他说,做一个厚道的人不容易。
现年27岁的李斌,是毕节市某单位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同时,他还是贵州一缕阳光义工会毕节服务队负责人。
2000年,还在贵阳就读大学的李斌便经常组织同学到养老院做“护工”,为孤儿院的孩子们捐款,为帮助学校一名患白血病的同学,他还组织募捐活动。“老实说,刚开始没多想,甚至第一次去敬老院做义工时只是为了‘好玩’,后来慢慢发现,当志愿者做好事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一直坚持做。”李斌说。
2011年,李斌回到毕节,发起成立贵州一缕阳光义工会毕节服务队。从此,他搭建了自己公益活动更宽广的平台,他也从为山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到走进敬老院关怀孤寡老人,从帮助孤残儿童到街头宣传“防拐”常识。
在李斌的感染下,他身边更多人参与到服务队义工行业中,服务队也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人。“义工会所有会员,都无偿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公益,都在尽可能地发动身边的朋友,给更多边远山区的孩子们一些学习机会,让他们明白只有走出大山,才能看见希望,才能拥有自己的未来。”李斌说,七星关区小坝镇、朱昌镇、杨家湾镇等地方,都有他们的脚印,看到受助学生得到帮助时露出的开心笑容,他们也很开心。
李斌回忆,2011年9月,当得知朱昌镇某小学条件较为艰苦、贫困学生较多的情况后,他立即对学校进行实地走访,核实情况。
该小学距离朱昌镇上有十多公里的山路,路面比较崎岖,只有晴天时越野车才能勉强通行。李斌中午到校后,顾不上休息,饿着肚子步行到学生家里了解情况。
走访中,李斌发现,有的学生家住茅草房、做饭烧柴火,有的村民居住条件不好,有的小学生利用周末到大山采摘竹笋贴补家用,有的学生家里常年把洋芋当主食,有的老师回一次家需要走四个小时的路程,这一切让他震撼了。
走访结束后,李斌多方联络,联系到浙江电力试验研究院,通过多次沟通,2012年4月12日,李斌陪同研究院团委一行3人,在该小学举行爱心助学结对仪式,向学校捐赠3万余元的教学设备及100多件衣物,并对该校贫困学生捐款9800元。
除此之外,李斌还对杨家湾镇七星小学进行捐赠、对龙场营镇贫困小学进行捐赠、为七星关区“十佳青少年”申请“一对一资助”……“义工生涯带给我更多的是快乐和感动,增加了我生命的宽度和厚度,也更加理解‘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内涵,今后,我生活的空间将更多的定格在义工情节里。”李斌说。
责任编辑: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