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各地各部门广泛开展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及各级各类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善行义举榜”、“中国好人榜”、“福建好人榜”等活动载体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公民道德建设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道德风尚不断改善,涌现出一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模范人物,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
为进一步树立典型,激励先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省文明委决定,授予王福如等30位同志第四届福建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希望受表彰的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引领道德风尚、弘扬文明新风上走前头、做表率,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出新贡献。各地各部门要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力量。
附件:第四届福建省道德模范名单
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2015年9月2日
附件
第四届福建省道德模范名单
助人为乐模范
王福如 龙岩市上杭县残疾人大学生创业园董事长
杨明媚(女)福建省工商局竞争执法处主任科员
阳光太太(群体)泉州市石狮市阳光太太志愿者协会成员
庄彩男(女)三明市梅列区青山社区个体理发师
郭景国 莆田市城厢区关工委副主任
见义勇为模范
田云超 福州华威公交巴士有限公司驾驶员
陈素珍(女)福建蓝天救援队总队长、厦门蓝天救援队队长
魏可华、魏可贵 平潭综合实验区敖东镇钱便澳村村民
曾榆翔 龙岩二中高三(4)班班长
陆小梅(女)三明市沙县高桥村村民
黄志雄 莆田市涵江区涵西派出所协警
诚实守信模范
连于妹(女)泉州市泉港区山腰盐场退休职工
温作金 三明市福建鑫鑫獭兔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荣 宁德市民族中学退休教师
林 喜 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建省海坛隧道有限公司监事长
朱 晖 莆田市福建省海安橡胶公司董事长
郭昭军 漳州市宝利饰品公司董事长
敬业奉献模范
吕榕麟 原福州市群众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王 威 南昌铁路局福州车站(南站)党总支书记
应敏刚 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卜 伟 73301部队70分队副分队长
林金磷 94620部队保障部装备技术科高级工程师
袁云姬(女)南平市政和县石屯镇松源村妇代会主任
孝老爱亲模范
罗永秀(女)泉州市晋江市龙湖镇埔头村村民
邓秀英(女)龙岩市武平县大禾乡贤坑村村民
冯昭兴 福州市闽侯县环卫所工人
蒋菊英(女)三明市尤溪县管前镇双山村村民
王琳芳(女)宁德市福安市溪潭镇吉坑村村民
张茂发 南平市光泽县鸾凤乡上屯村洲上组村民
李梅彬 漳州市龙海双第华侨农场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
王福如同志先进事迹
王福如,男,1988年8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上杭县残疾人大学生(青年)创业园董事长
2009年,还是在校大学生的王福如,为了帮助家乡农民销售农产品,创办了上杭县新元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帮助家乡100多户的脐橙种植户把滞销的脐橙销售一空。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帮助家乡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2010年王福如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申请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引导家乡农民按照标准化和科学化种植,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采取将专家请进来等方式,免费为当地的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王福如的努力,才溪的脐橙年产值达到500多万元,使得当地农民不仅不愁卖不出,品质还比以往有保证,收入更是翻了一番,带动了周边农民的致富。
大学时期,王福如每年组织“新农人老区服务团”,带队下乡搞调查,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与指导,从2009年到2012年的四个寒暑假,王福如每次都带领他的服务团深入全县各个乡镇,走访了60多个村,了解调查三农问题,为当地农民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万多份,并争取到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的赞助,为山区和老区人民免费提供最新的安全农资2000多份,累计价值10万余元。2010年,上杭县遇到洪水灾害,王福如带领服务团深入灾区一线,宣传灾后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还请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教授到灾区现场,手把手教当地农民做好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王福如的支农惠农服务受到国家、省、市媒体的关注和报道50多次。
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受益,2012年,王福如组织了5名残疾人大学生和3名身体正常的大学生回到家乡,创建了创业园。目前,创业园共吸收了残疾人26名,加入合作社的残疾人63人,农户32户,辐射带动残疾人及家庭200多人(户),免费举办残疾人种养殖技术培训班、蝴蝶工艺品培训班8次,培训学员500多人/次,举办农村青年培训班两次,培训农村青年100多人/次,为当地残疾人、农民和农村青年的就业创业贡献了力量,也为新农村建设出了力。2012年、2013年、2014年,通过举办红色乡村旅游文化节,蝴蝶文化旅游节等吸引各地游客近20多万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2014年12月,王福如被农业部、团中央评为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十大标兵之一,成为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农村青年,并作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优秀代表参加座谈,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亲切接见。王福如先后荣获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标兵、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标兵、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杨明媚同志先进事迹
杨明媚,女,1972年8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省工商局竞争执法处主任科员
杨明媚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在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默默地奉献一颗无私的爱心。2002年5月,经省民政厅批准,杨明媚以个人名字申请设立了“福建省律师协会明媚助学专项基金”,帮助全省考上大学而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每个大学生资助费用1.5万元,13年来共资助了100多名大学生。在资助本省贫困大学生的同时,杨明媚心系边远贫困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她多次克服艰苦的自然条件,独自一人前往青海、四川、西藏等地,深入边远乡村考察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2009年,杨明媚在“西部助学网”上看到西部地区艰苦的教学条件后,翻山越岭来到位于川青藏三省交界处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奔达乡阴巴村,当晚只能住在村小学一间四面透风的教室里,眼前出现的是孩子们一双双期盼与无助的眼神,思考的是如何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做点什么,萌发了为阴巴村捐建一所希望小学的想法。回到福州后,杨明媚将多年的积蓄10多万元寄给了阴巴村。经过近一年的运作,2010年8月,阴巴村明媚小学正式落成。
2011年7月,杨明媚来到西藏,在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了解到当地的一所小学,有90多个孩子,但没有图书馆。回来后,杨明媚积极筹备,为藏区的孩子建一所图书馆。她还动员身边的同事朋友,捐书、捐电脑,充实图书馆软硬件设施。2012年12月,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小学明媚德育楼正式落成,受当地县委县政府邀请,杨明媚再次走进西藏,剧烈的高原反应依然使她连续十多天睡不好,吃不下,瘦了十多斤。
2013年10月,杨明媚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泽曲村考察时,发现村里教学条件相当恶劣,只有一间土垒草盖的教室,仅有一名藏语老师,没有课桌椅,孩子们上课、吃、睡都在这个房间里。她多方奔走,积极筹集资金,2014年9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泽曲村希望小学正式落成。目前,杨明媚正在寻找支教志愿者,希望能够参与到资助贫困地区孩子的活动中来,帮助孩子成长,传递促进社会和谐的正能量。
杨明媚同志先后荣获福建省第五届实施“春蕾计划”先进个人、福建省海西春雨行动先进个人、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好人”、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优秀志愿者、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福建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阳光太太(群体)先进事迹
这支充满爱心的队伍,至今已成立9年,拥有200多位成员,成员都是女性,既有专职太太,也有企业老板。她们以帮助困难群众为服务宗旨,经常出现在福利院或老人院里,走在慰问帮扶困难群体的路上,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用"阳光般"的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据不完全统计,该协会累计募集社会捐款和物资2000多万元,全部用于扶贫济困、尊老敬老、助学兴教等志愿服务活动。如今,阳光太太志愿者协会已成为石狮家喻户晓的"草根爱心组织"。2014年9月,阳关太太志愿服务队获评全省十大品牌志愿服务队伍。
身体力行,汇聚慈善力量。2008年5月17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五天,70多位统一着装的"阳光太太"顶着烈日,扛着捐款箱向一个个过往的行人行礼,请求得到支持。白天的努力加上晚上的义演,当天共募捐到125万元捐款和100多万元的物资,由"阳光太太"张敏负责送往四川灾区。2013年4月雅安发生地震后,"阳光太太"又募捐达60多万元,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阳光太太"利用自己的爱好特长自发组成了一支文艺小分队,自费购买演出道具、服装、设备等,通过义演的方式筹集爱心款帮助更多的人。节假日期间,阳光太太文艺小分队还联合玉湖老年艺术团、新湖中心小学少年合唱团,在节假日期间到祥芝古浮慈爱老人院举行慰问演出以及放映电影。
与时俱进拓展服务内容。自成立以来,"阳光太太"都会定期到挂钩的鳏寡孤独老无所养者家中、到贫弱残障少年儿童住所,给他们送去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药品,并从精神上给与关怀慰籍。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光太太们不断在尝试着拓展新的志愿服务内容,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石狮的发展离不开外来人员的奉献,关心外来人员的子女就是关心石狮的未来。"阳光太太"协会设立"优秀外来工子女奖学金",通过"阳光进校园"、"阳光进家庭"、活动,树立善待外来务工的良好形象。"阳光进校园"活动中,"阳光太太"先后与永宁中心小学、蚶江中心小学、石狮五中等学校上百名品学兼优的外来务工子女结成帮扶对子,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帮助他们;在"阳光进家庭"活动中,"阳光太太"定期到挂钩结对的外来工孩子家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定期到石狮社会福利中心婷婷幼儿院看望孤儿们,陪孩子们过节和做心理辅导,给他们送去母亲般的关心与呵护。
石狮仁爱学校是石狮唯一一所招收适龄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的特殊教育学校。2014年5月,得知学校想要创办康复室却又面临资金问题,"阳光太太"便立即派人送来了康复器械,并请工人前往学校布置康复室。为避免发生意外,她们还特意买来地毯。往后每年的助残日、儿童节、教师节和春节等重要节日,"阳光太太"都会继续关注仁爱学校,并号召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及公益团体来关心这群特殊的孩子,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服务多元,打造城市品牌。凭借"阳光进校园"("阳光太太"与品学兼优的外来务工子女结对,从学习上和生活上关心他们)、"阳光进家庭"("阳光太太"定期到挂钩的孩子家中,与其外来工父母沟通交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服务多元、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阳光太太志愿者协会树立了石狮人民对待外来务工朋友亲和友善的良好形象,打造仁爱石狮的城市品牌。
"阳光太太"定期到挂钩的鳏寡孤独老无所养者家中、到贫弱残障少年儿童住所,给他们送去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药品,并从精神上多方给与关怀慰籍。通过对鳏寡孤独老无所养者的爱心扶助,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通过对贫弱残障少年儿童的爱心扶助,弘扬维护未成年人权益,关爱少儿、杜绝弃婴的社会公德。通过"阳光太太"扶贫济困之善举,向社会传递了持续不断的正能量,有力推动了石狮和谐社会的构建。
庄彩男同志先进事迹
庄彩男,女,1969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三明市梅列区青山社区个体理发师
1998年,29岁的庄彩男在青山二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在小区8平米的门卫室建起了理发室。为了回报社会,庄彩男17年如一日,每月15日,风雨无阻地上门为青山社区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的居民免费理发,为社区小孩和老人到店理发实行半价服务。这些居民有的因年老无法行走,有的长期瘫痪在床,她不嫌脏,不怕累,进门就为他们洗头擦脸、换衣服。理完这家的老人的发就匆匆赶往下一家,一天下来,累得几乎直不起腰,却无怨无悔。17年来,为居民理发近12万多人次,减少收入40多万元,受到广大居民群众一致好评,她说:“理好发,让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被亲切的称为“爱心理发师”。
“爱心理发师”有口皆碑,在青山社区传为美谈。一些不在本社区居住的人,也慕名来这里理发。2011年8月,三钢总厂为了解决理发拥挤问题,免费给了一间近40平米的店面,让更多的居民们感受庄彩男爱的服务。2015年11月,区政府特地在社区人流较多的街旁腾出一间给她理发,起名为“彩男发屋”,让彩男发屋向外扩展,让“爱”得到延伸。庄彩男制定了“暖三条”:60岁以上老人40%优惠;社区低保户、三无老人、残疾老人理发免费;为60岁以上老、弱、病、残及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免费理发,每月15日为“上门服务日”。让“爱”延伸,让“爱”传播。一位老人的孩子感动地说:“以前,我要把老爸从楼上背下来,等理完发再背上楼,误了工不说,背上楼下楼一身是汗啊,一年十几回去,太累了,彩男的上门真是好……”。许多老人亲切地称她“好闺女”!
庄彩男用自己平凡的举动,帮扶弱者,让人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庄彩男还积极组建了一支理发志愿服务队,参加市、区组织开展的“爱心从头开始”义剪日活动,不管店里有多忙,只要有需要,都是随叫随到。作为社区一名志愿者,同时也是社区居委会计生协会小组长,庄彩男把为社区居民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困难视为自己的份内之事,主动融入社区工作,倡导邻里互助,解决邻里困难。2008年“5•12”汶川地震,庄彩男主动到社区捐款捐物,并且到居民聚集点倡议社区居民踊跃捐款,社区干部和居民都为热心义举而感动。庄彩男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福建省首届“十佳”社区巾帼志愿者、三明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郭景国同志事迹
郭景国同志原是莆田文献中学副校长,2001年退居二线后,他一方面孝敬老母亲,用孝心托起母亲夕阳红,一家二代三口人热心从事关工委工作,充满爱心,传承了好家风,热心助人。另一方面他担任多达十个的区、街道、社区涉老部门的“领导职务”,十多年来在为老少服务岗位上乐善好施、勤勤恳恳、发挥余热、不计报酬,长期主动无私地帮助别人,积极参加公益事业赢得群众的高度赞誉。
一、薪火相传,充满爱心
郭景国的母亲是“福建妈妈”黄淑贞,今年一月以九十五高龄去世。生前,黄妈妈从1974年退休之后,就一直热心社会公益工作,先后担任社区老协会会长,计生协会会长。1989年,古稀之年的她又主动请缨担任了社区关工委主任,呕心沥血,任劳任怨,用满腔热血点燃了爱心火炬,用志愿者的真情铸就了夕阳红。黄老的执着和全身心志愿服务赢得可喜的社会回报,据不完全统计,各种报刊共近百次登出她的事迹;省市电视台31次将她的事迹作为专题报道;她获过89次的各级表彰,她的“六大员”、“社区少先队”、“社区夏(冬)令营”、“创建26年未成年零犯罪社区”等典型经验在全省全市推广,她从八十岁开始的十四年里分别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福建省妈妈”、“全国星星火炬”奖章,“全国计生先进志愿者”,“全国身边好人好事十佳”候选人提名,“全国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两届全国健康老人”等荣誉称号,黄妈妈之所以能如此专心情系社区志愿工作铸就夕阳红,除了她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之外,还得力于她有一群孝顺的子女,特别是作为长子的郭景国,是他用孝心托出她的夕阳红。黄妈妈的家是莆田市十个“教育世家”之一,老郭看着当时年已八十多的老母亲还如此热心公益事业,既心慰又心疼,他觉得岁月不饶人,母亲需要他全身心地呵护,2004年他只身搬回老母亲居住的老房子,跟妈妈住在同一房间的上下铺,照顾起母亲的饮食起居,这一住下直至母亲去世,共有十一年整,近四千个的日日夜夜,老郭精心地陪伴着老妈妈从不懈怠;有时老人家身体不舒服,老郭更是带她看医生并细心护理,在医院度过许许多多不眠之夜;他经常为母亲修剪指甲、洗头洗脚、按摩、洗衣服,关心之至。在老人家生命最后的三个月,每天晚上起床有时多达七八次,半月换洗刷尿屎裤是常事,他始终精心陪伴着老妈妈,直到她老人家安祥地离去!老郭以他的表率带动和影响其他的弟弟、弟媳们和自己的孩子,大家都十分孝顺。老郭觉得只要母亲所爱,也应该是他之所爱,他一定要象老母亲一样退之不休,把热心从事社会公益工作充满爱心、助人为乐当作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生命不息,公益助人工作不止。在母亲的熏陶和影响,也为了母亲的微笑,老郭在母亲九十岁那年和自己爱人一道接过母亲的班,担任了“三会会长”,从此“一家二代三口人”都热心从事关工委工作。他以自己的政教,法律和心理等专业知识服务社区的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心人,十三年来,他紧紧围绕中心,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际,亲自撰稿,不计报酬,为学校、乡村、社区未成年人先后做了三百多场报告,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超过六万人次,他的报告生动形象,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贴近实际、贴近孩子的心,深受孩子们欢迎。为更好地帮助社区孩子,他创建了莆田市第一个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义务咨询室,设立了咨询热线,24小时开通,无偿地为300多人次的未成年人进义务心理健康的咨询和辅导,社区内有一中学生陈××,因陷入“初恋”逃学,被学校拒于校门之外,老郭一面耐心帮助孩子正确对待男女同学关系,教育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青春萌动”期心理特点,一面亲自跟学校、年段长、班主任一一沟通,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孩子终于回到了学校!家长十分感动。他传承了“福建妈妈”黄淑贞的精神和良好家风,传承母亲未竟事业,把大爱献给社区的每一个未成年人。老郭跟社区“五老六大员”一道,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真诚地帮助社区未成年人,为他们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他办好社区夏(冬)令营,让社区关工委成为未成年人最温馨的家。至今,文献社区的夏(冬)令营已坚持二十五年,共办了48期。老郭把孩子们组织起来接受时事政治,普及“两法”,反对邪教、拒绝毒品、珍爱生命、科普知识的教育,参加各种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帮困助残,倡导文明交通等,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展示孩子们的才艺,他坚持与孩子们同活动、同实践、同受教育,大大增长了孩子们的才干,增进了亲情,增强了沟通能力。老郭还积极办好社区家长学校,为家长们讲授时事政治、德育知识、心理健康、亲子教育、家教理论等专题,尽管这些工作得耗费他许多的精力,老郭不仅毫无怨言,而且还动员自己的爱人一道从事社区关工委等公益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四年,在妈妈、他和社区六大员共同努力下文献社区二十多年来没有一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为福建省首批“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之一。老郭一家二代三口人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热心社区公益工作受到社会好评。2014年莆田市评选老郭一家为“首届感动莆田的最美家庭”。省文明办也推荐他们家为“全国文明家庭”;同年,全国妇联授予他家“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光荣称号;今年5月12日,省妇联授予他家“福建省十佳最美家庭”;5月14日,郭景国家又获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最美家庭,他光荣地晋京领奖,获得此殊荣的福建省才三户。
二、乐善好施,主动无私
郭景国同志退之不休、发挥余热,他乐善好施,长期主动无私帮助他人,热爱公益事业,赢得群众高度赞誉。现在他担任的涉老少社会群团组织领导职务算起来多达近十个,分别是社区关工委主任、老年人协会会长、社区平安协会会长、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街道平安协会副会长、街道老年人协会常务副会长、区关工委副主任兼报告团团长、区老体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区离退休教师协会会长、市司法局“普法讲师团”成员等等,这在退休人员里实属少见。他在为老少服务岗位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从不计较得失和报酬,人们称赞他是“三级跨区老干部”,这话一点不假,就关工委工作来说,他分别在区、街道、社区(学校)都担任了副主任或主任,他既是城厢区退教协会长,又跨区在荔城区担任老体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特别是他接过母亲的班,光在社区里一下子就增加了四个基层的涉老少职务,这给他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可老郭却从不在乎,总是一笑了之。在退教协里,他发挥政教和心理健康专业的特长,为退休教师作各种重大会议精神、重大时事政治和心理健康知识宣讲,他的报告形象感人、生动精彩、富有激情,深受退休教师的喜爱;在社区老年学校里,他为老年学员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调适老年人心态,为构建和谐社会默默奉献;在老体协,他又想方设法“献爱老之心,架康乐之桥”,跟老体协的同事们一道搞好“四个层层抓”,为老年人享受体育文化幸福呕心沥血。为了基层“纳凉点”建设,他经常冒着酷暑踩着车下乡选地点、搞规划、抓落实,现在全区建有三十多个“示范夏季纳凉点”,这里倾注了他多少的心血啊;在社区家长学校,他又为家长们进行“科学教子”的新理念培训,把家庭教育纳入大社会教育的范畴,他经过走村入户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义不容辞发挥自己的余热,为老少幸福竭尽全力。由于他出色的工作,他先后三次获得省关工委,老体协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二十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个人,去年七月二日前夕,城厢区委推荐他为市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他获得“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光荣称号;同年他又获得“全国百名传承好家风”人物,并提名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4年12月底中央文明办授予他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2015年6月中国关工委机关刊物《中国火炬》将以他的工作照为封面并刊载他的先进事迹。母子两人先后成为《中国火炬》封面人物的仅他母子二人。老郭认为,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应该充满爱心,乐善好施。只要生命不息,无私助人和参加公益事业工作永不停息!
田云超同志先进事迹
田云超,男,1979年4月出生,汉族,福州市华威公交巴士司机
2014年2月10日11点17分,田云超驾驶901路公交车像往常一样执行当班任务。当公交车行驶到双湖高架桥红绿灯路口时,突然发现对面一辆6路公交车窜上安全岛,撞倒指示牌和红绿灯,摇摇摆摆往前冲,车内司机脸歪口斜地趴在方向盘上。
情况万分危急!田云超判断,6路公交车司机很可能处于意识迷糊状态,车辆则处于失控状态。他当机立断,一边征求本车乘客同意,一边迅速靠边停好自己所开车辆,并马上打开车门,奋不顾身奔向失控车辆。无奈6路公交车在失控情况下歪歪扭扭、跌跌撞撞地走起了S线,不时撞倒路边的护栏,几次险将田师傅撞倒。田师傅冒险试了几次,都无法准确触碰到应急开关打开车门。就在这时,6路公交车却突然加速往前冲,撞倒的护栏卡在失控车辆下与路面擦出刺眼火花和难闻的气味。
眼看无法追上6路公交车,田师傅赶忙拦下一辆私家车追赶上去,并探出车窗向前面的行人和电动车大喊:“危险,危险,快让开……”失控的“野马”狂奔了4个站点,连撞11辆小车,田师傅紧紧追了2个多公里。到台屿公交车站时,田师傅终于瞅准机会,冲下私家车,飞身打开紧急制动开关,迅速跳上车,拔钥匙,拉手刹……一连串专业而熟练的动作之后,田云超终于控制住了6路公交车,并将车稳稳地停在路边。全车乘客这才回过神来,向田师傅树起了大拇指。原来,6路公交车司机在行车途中突发脑梗,导致车辆失控。正是田云超奋不顾身的义举,避免了一起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事后,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等多家中央、省市媒体报道了田云超同志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晚间新闻、新闻周刊连续三天进行重点报道,新华网、中新社、人民网等十几家全国主流网络媒体转载。央视主持人敬一丹这样评价:“田云超太棒了,超勇敢、超冷静、超聪明,他避免了更大事故的发生。我们赞誉他是一个英雄。让我们为他点个赞。”田云超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一个公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田云超平日就是这样一个好汉子,管的“闲事”不胜枚举。记得有一次,他开车上路,看到一名20多岁的女孩身后紧跟着一名30多岁的男子。上了他的车后,女孩哭着对他说:“别让那个人下车,他偷了我的手链!”田云超一听,二话没说赶紧关车门,把车开离站点靠边停好报警。该男子见状大叫:“开门,我要下车。”车外几名男子也边敲车窗边大喊:“开门,我们要上车。”田云超没有开门。那个男子越来越不安,赶紧扔了个纸包出来,内有几颗红豆和女孩的金手链,迅速跳窗逃跑了。虽然没有抓住小偷,但正是田师傅的浩然正气震慑了小偷。
陈素珍同志先进事迹
陈素珍,女,1964年11月出生,汉族,厦门蓝天救援队队长
“生命的意义就是存在,存在的意义在于责任。”八年来,陈素珍担当着这份责任,舍弃打拼多年的生意,带领一支民间公益力量进深山、入大海、闯灾区,出动救援和保障行动无数,拯救生命无数。
2008年汶川地震。陈素珍毅然告别家人,只身带着药品物资前往震区中心。半个多月里,她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一起参与救灾,“同吃一块压缩饼干,同喝一瓶矿泉水”,感受着集体的力量与温暖。他们约定,回去后分别在各自的城市组建救援队,名字就叫“蓝天”。
做一次公益并不难,难的是把公益当事业来坚持。陈素珍说:“走着走着,我的脚步就停不下来了。”回到厦门,陈素珍始终记着那个约定。2009年4月,陈素珍舍弃了自己的净水器销售生意,成立了厦门蓝天救援队,队部就设在原净水器店的二楼阁楼。2010年玉树地震,她带领7名队员深入灾区参与救援,200多名队员做后勤补给保障。这是厦门蓝天救援队全队的完美配合,更是陈素珍精心培育发展队伍的成果。往后的几年里,福建光泽救援、江西抚州水灾救援、云南盈江地震救援、云南彝良地震救援、云南雅安地震救援、汕头水灾救援、甘肃岷县地震救援、云南昭通鲁甸地震救援、厦门同安山区及海边各类救援、漳州水上救援、龙岩山区救援……大大小小上百次的救援行动中,都能见到她和队友们的身影。没有行动开支,队员们自己掏钱出车出路费;没有救援装备,队员们自购救援衣和个人装备。厦门蓝天救援队经历一场场风风雨雨,逐渐从一支草根队伍成长为一支包含山地救援、海上救援、城市救援和心理救援等多项目的专业队伍。队员也从初期的由户外运动爱好者单一组成,逐渐发展成户外运动爱好者、专业搜救人员、医护人员等相关专业人士的多元构成。2013年3月15日,厦门蓝天救援队经厦门民政局审批,正式成为公益社团组织,下设理事会、紧急救援行动部、秘书处、福建紧急救援救援联络部、事业发展部、后勤保障部等部门,发展有福州分队、莆田分队、南平光泽分队、三明永安分队、龙岩分队等,队员上千人。
哪里需要救助,“蓝天”就在哪里。据不完全统计,8年来,厦门蓝天救援队参与大型救灾救援工作近百次,救助受灾受困人员上千人,接受福建省内各地区山地、水域救援遇险、受困紧急救援、城市人员迷失协助寻找报备并出动七百多次,解除遇险、受困人员及伤员几千人次。协同公安、消防、学校、社区等相关单位组织参与大型地震演练近百场,同时,经常性组织海上救援演练、山地搜救演练。
作为这一优秀团体的领军人物,陈素珍荣获福建省三八红旗手、厦门市优秀青年志愿者、厦门市十大影响力人物、厦门市优秀志愿者、厦门市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等称号。
魏可华、魏可贵同志先进事迹
魏可华,男,1965年3月出生,汉族,平潭县敖东镇钱便澳西片村村民
魏可贵,男,1971年8月出生,汉族,平潭县敖东镇钱便澳西片村村民
魏可华、魏可贵两兄弟,在面对陌生人海上遇险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奋力施救,以英勇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
2014年3月5日下午1时45分左右,正值涨潮时分,不料天气骤变、乌云密布,海面上刮起了9级以上的大风,卷起阵阵巨浪。此时,一艘满载四十吨水泥的南海乡江东村渔船(闽平渔69187号)返程,在钱便澳码头正南方一海里处被巨浪打翻沉没,船上六人(五男一女)随即卷入海中。这一突发事件被在海上采收海带的魏可华看见,他急驾小船返航码头叫上弟弟魏可贵一同前往救人。几分钟后,小船到达出事海域,只见浪涌一浪高过一浪漫过出事船身,靠近时从浪谷中隐约看见两个人。这两人一边挣扎一边爬上露出海面上的船底,随着波涛忽上忽下。然而,此时海浪凶猛、海况复杂、海底暗流涌动,沉船不断翻转,哥哥魏可华小心掌舵,弟弟魏可贵在船头准备救人,小船一步步艰难靠近沉船。正当小船要靠上去时,一个大浪袭来,把身体探出船舷外的魏可贵失去了平衡,灌了大口海水,小船也险些倾覆,魏可华急忙指挥弟弟将船上的海带全扔在海里。当船再一次靠近失事船只,魏可贵迅速抓住船沿,眼看就要够到一位落水者,这时,又一个大浪打来,“砰”的一声,小船撞上失事船只,魏可贵的一只手被夹住,动弹不得,感到一股钻心的疼痛。苍天有眼,又一个大浪打来却帮了忙,小船被猛地推开,魏可贵得救了,被摔进船舱内,两人惊出一身冷汗。随后,他们改用缆绳救人方法,连抛三次缆绳都没有成功,魏可贵只好把缆绳绑在自己身上固定在船上,两脚跪在船舱底部,胸部紧贴船沿,慢慢向落水者靠近,伺机抓住一位落水者上衣领,魏可华见状丢下船舵一个箭步扑向拽住落水者,利用浪峰上涌落差的瞬间使尽全力将他拖上船,获救者名叫陈后国。
接着小船继续搜寻目标,十多分钟过去了,他们终于见十米外水面上露出一个脑袋,这个人明显体力不支,发不出声,情况十分危险。小船两次靠近都没有成功,海浪实在太大了,小船也处于危险中。但魏氏兄弟把个人安危置之渡外,第四次做好救人准备。通过努力,小船终于靠近目标。这个时候,魏可贵眼疾手快迅速揪住落水者,但这个人个头大,体力耗尽,无法配合,拽在船边无法上来。魏可华果断丢下船舵,朝弟弟身边猛扑过去,疾手拽住落水者,哥俩一同发力将其拉上船,落水者名叫林冬发。
魏氏兄弟在海上救人的事迹很快在当地传开,他们的事迹被刊登在《平潭时报》第二版上,2014年12月被评为福建省“见义勇为模范群体”称号。
曾榆翔同志先进事迹
曾榆翔,男,1996年5月生,汉族,共青团员,龙岩二中高三(4)班班长
他热爱祖国,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积极维护祖国民族尊严;他团结同学,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是同学的表率;他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是一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高中学生。
2013年10月20日21:35分许,晚自习结束,曾榆翔和同学一同回家,接近学校门口时,听到有人喊救命,他马上意识到有人被打了,因为二中新校区离城中心较远,地势偏僻,特别是校门口的巷子里就有一个网吧,人员复杂。他借着路灯望去:20多名歹徒,手里拿着车头锁、刀、铁棍、甩棍、等工具,将一位学生包围住。曾榆翔当即冲进人群,想要解救被困同学,那群歹徒见状迅速缩小了包围圈,拦住了他俩的去路。他毫不畏惧,高声喝道:“你们想干什么?赶快让开!”这时,其中一个男子对他凶相毕露地吼道:“闪开,不关你的事!”嘴里边说边骂着粗话,企图让他走开。他意识到来者不善,如果此时离开,同学将毫无还手之力!这时,他用来挡在胸前的书包已经被那伙人割开了口,但他仍紧紧地护住同学,对着凶狠的歹徒大喊:“你们赶紧让开!”可那伙人并没有听劝的意思。突然,他感到手臂一阵剧痛,那伙人的砍刀已经砍在了他的手臂上,鲜血直流。他用力甩开那伙人,一边大声呼喊:“快来人啊,快抓坏人!”一边寻找逃生机会。疯狂的歹徒已急红了眼,在他们的头部、脸部、颈部和手臂一阵乱砍。过了一会儿,也许是看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歹徒开始四散跑开。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两人被送往龙岩市第一医院救治。经医生诊断,曾榆翔手臂和头部多处被砍伤,其中左手小指屈指肌腱被砍断缝6针,头部一处伤口缝3针。
曾榆翔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学校隆重举办了表彰仪式,号召全校师生学习曾榆翔同学敢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
面对歹徒临危不惧,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曾榆翔同学用满腔正义和热血,诠释了一个公民、一个学生应该担负的民族使命和社会责任。
陆小梅同志先进事迹
陆小梅,女,1980年12月出生,汉族,群众,沙县高桥村村民
一个瘦弱女子,一个孩子的单亲母亲,面对雄雄烈火,不顾生命安危,冲入火海勇救三人,演译了一幕“巾帼不让须眉”的感人画面。
2012年大年初一的凌晨,迎春接福的人们刚睡去不久,睡梦中的陆小梅隐约听到“噼啪噼啪”的声音,“谁家这么早就放鞭炮?”她迷迷糊糊的走到窗边朝外看,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呆了:不远处邻居的房子窜出了火苗。她急忙穿上衣裤,冲出屋子朝着火的房子跑去。一边跑一边大声喊叫“火烧房子啦,快起来救火啊!”当她和闻讯赶来的村民跑到着火的房子前准备救火时,突然想起这房子里还住着一位70多岁的瘫痪的老太太陈桂香,她毫不犹豫、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凭着对环境的熟悉,硬是将老人家安全背了出来。就在大家刚刚帮忙把老人家从她身上接过来时,不知道谁喊了声:“起招孩子还在里面。”陆小梅一听,想都没想,又立即冲进朱起招家。朱起招两个孩子都睡在二楼,此时,到处都窜着火苗,燃烧的木头发出阵阵的声音,随时可能断裂。只见陆小梅迅速冲上二楼,很快,她一手抱着一个孩子,从火光中冲了出来。然而,就在陆小梅出来的瞬间,“轰”的一声,楼上的一根柱子被火烧断,掉了下来,重重砸在二楼楼板上,在场的所有村民都吓出了一身冷汗。陆小梅脸上、手上早已是黑一片、红一片,头发被烧焦了,睡衣被刮破了,甚至来不及放下孩子,就坐在地板上直喘粗气。
2个被救孩子的父亲朱起招,回忆起自家最先着火的那场火灾,依然泣不成声:“知道起火后,自己就慌了,什么都顾不上,穿着裤衩从二楼跳下来,甚至忘了两个年幼的孩子还在屋内。”他说:“这次火灾,多亏了陆小梅,要不两孩子就没命了。”
那场大火之后,陆小梅成了村里的名人,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生活中的陆小梅是一个率真、热心和善良的人。在村里,她与邻居和睦相处,从不争一己之利,和气待人。赖金娥说,她们一起在镇里的超市上过班,晚上都要10点半下班,一些家比较远的女伴胆子小,不敢回家。陆小梅胆子大,每天都开着她那辆很“拉风”的男式摩托车,一一将女伴们送回家。被救的奶奶陈桂香是个残疾人,子女在外经营小吃店,常年不在家,平时陆小梅就经常来问寒问暖。村民说,陈桂香被陆小梅救下后,多活了好几年。
陆小梅孩子5岁那年,丈夫因病去世,成了单亲妈妈。这么多年,她没改嫁,一心一意地照顾一家老小。以前孩子还小,她就在家里上班,操持家务,跟婆家人没有吵过一次嘴,没有红过一次脸。孩子长大后,为了多挣钱,她就到外地开起了小吃店。关于陆小梅,这个80后的“女汉子”,村民们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黄志雄同志先进事迹
黄志雄,男,1974年1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莆田市涵江区涵西派出所协警
他路见不平一声吼,在制止歹徒抢劫时虽身中多刀,血流满地,仍然英勇搏斗,直至歹徒被制服归案,挽回了群众的财产损失。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孤胆英雄”。
2011年8月6日凌晨3时许,已经下班的黄志雄为贴补家用,在街上跑起了“摩的”生意。当他骑行至涵江皇冠大酒店附近时,看见3名形迹可疑的年轻人骑着摩托车经过,其中两人戴着鸭舌帽和口罩,另一人头戴摩托车头盔,手里拿着类似刀具的东西。凭借灵敏的职业嗅觉,黄志雄立即跟了上去。不久,这辆摩托车停在涵江铺尾路一家便民超市门口,三人下车后,往超市里面探头探脑,伺机作案。尾随在后的黄志雄掏出手机,悄悄通知了联防队的值班同事。很快,这伙歹徒冲进超市,一人用砍刀架在一位女售货员脖子上,并威逼另一位女售货员抱头蹲在地上,另两人动作麻利地把收银台的现金和货架上的香烟一个劲地塞进麻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眼看三名歹徒已装好赃物,正准备逃离现场时,黄志雄等不及同事赶来,从地上操起一根木棍冲进超市,大喝一声砸向歹徒。经过几个回合的殊死搏斗,拿菜刀的歹徒被他猛击几棍,退到角落里;另两名持刀歹徒被他逼进卫生间内,一边挥舞砍刀,一边朝他叫嚣:“别过来,过来砍死你!”突然,那个拿菜刀的歹徒冷不防从角落里窜出来,挥刀朝他头部用力砍去。黄志雄来不及掏出裤袋里的三截棍,用右手死死抓住迎面砍来的菜刀,右掌一阵剧痛,鲜血喷涌而出。危急关头,赶来的联防队员和干警们迅速加入战斗,一起围剿这伙穷凶极恶的歹徒。黄志雄强忍剧痛,掏出手铐铐住一名歹徒之后,终因失血过多濒临休克,一屁股瘫倒在地。大家才发现,他的T恤衫早已被鲜血染红。原来,在刚才的激烈搏斗中,他的左胸也被歹徒砍伤,血流如注。在周围群众的帮助下,黄志雄很快被送到涵江医院。
经历长达四个多小时的抢救手术后,黄志雄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当听说三名歹徒全部就擒,他苍白的脸上露出几许欣慰的笑意。主刀医生介绍,黄志雄右手的虎口肌腱断裂,左胸口伤口长约十几公分,胸口的刀伤距心脏部位不到一公分,如果稍微偏一点点,后果不堪设想。
据黄志雄的同事介绍,黄志雄是仙游人,几年前来到涵江打工,有一个11岁的女儿和一个5岁的儿子。平时,他的妻子在家照顾全家的饮食起居,大小开销由他一人承担。黄志雄是个憨厚老实的人,平时不大爱说话,但对工作总是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在出事之前,他中暑了还坚持上班。“这次要不是他一个人拼命先制止住歹徒,恐怕歹徒也不会那么快落网,志雄真是好样的!”
正气在路上,肝胆照人间。黄志雄自小就有当警察的梦想,后来发现,干协警同样可以抓坏人,保护群众利益,便爱上了这份工作,坦言会一直干下去,就像《少年壮志不言愁》里唱的: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
连于妹同志先进事迹
连于妹,女,1931年11月出生,汉族,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山腰盐场退休职工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连于妹夫妇俩就在山腰盐场上班。除了自家的6个孩子,还有寄住在家里的单身的大伯,家境十分困难。连于妹的邻居庄顺丰夫妻俩都是盲人,他们的儿子庄古祖是个智障儿,一家人过着半乞讨的生活,常常挨冻受饿,家境十分可怜。心地善良的连于妹常常接济这个贫苦的邻居一家。
屋漏偏逢连夜雨。庄顺丰得了重病,再也无法外出乞讨,眼看着家里就要断炊。一天,庄顺丰拄着拐杖,拉着妻子,带着儿子来到连于妹的家门口,“扑通”一声跪在连于妹的面前,恳求连于妹收养他们一家。看着这可怜的一家人,连于妹咬了咬牙:“你们一家子就来我家搭伙过!”
一句承诺,千钧重担。收养了庄顺丰一家后,家里人口从9人增加到12人,生活压力陡增。为了一大家子能吃上饭,连于妹夫妇每天拼了命地在盐场围海作业。作为家庭主妇,连于妹每天凌晨一两点就得起床,做饭、洗衣,然后再赶往盐场和丈夫一起干活。夏天,结晶池里的温度高达40多度,连于妹夫妇也要在盐田里旋盐、扒盐,汗流浃背毫无怨言;台风暴雨时,冒雨护滩抢收义无返顾。为了这个大家庭,为了多赚点工分,连于妹夫妇年复一年风雨兼程,早出晚归,付出了无数的辛劳和汗水。虽然生活如此艰辛,但是连于妹从来没有动摇过照顾庄顺丰一家的念头。她把庄顺丰一家当成自己的亲人,生活上一视同仁,儿女们有得吃的,庄顺丰一家也有得吃,儿女们有得穿的,庄顺丰一家也有得穿。
几年后,连于妹的丈夫和庄顺丰夫妻先后去世,把痴呆儿子庄古祖留给了连于妹。连于妹清楚地记得庄古祖母亲“暗娘”临终前无言的托付:泪眼汪汪,怎么也不吃给她煮的猪肝汤,她是担忧自己死后儿子古祖谁来抚养的事啊!连于妹一边流泪,一边擦去“暗娘”的眼泪,轻轻地安抚着她。“暗娘”明白这是连于妹无声的郑重承诺,终于放心而去。
自从照顾古祖以来,连于妹从来没有打骂、训斥过古祖,待他比亲儿子还亲。新衣服先给古祖穿,好吃的留着给古祖吃。白天照顾庄古祖的生活,整理房间、清洗被褥,晚上十一二点,还要起来给庄古祖熄灯,盖好被子。连于妹以一位母亲的情怀和关爱,使庄古祖平安健康地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晚年。就在今年4月份,已经68岁的庄古祖因脑溢血摔倒,半身瘫痪在床。面对这种变故,年逾八旬的连于妹老人丝毫没有退却。老人叫孙子帮她网购了纸尿布给古祖换用;空闲时间,经常给古祖翻身子,按摩手脚;夜里十一二点了,老人担心着古祖,拿着手电筒过来看望古祖;古祖的房间也清理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异味。
连于妹一句承诺,给予了邻居两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守护,感动了无数人,她重诺重践的优秀品格、博大无私的胸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连于妹先后荣获泉港区第三届“感动泉港•道德之光”人物、第四届泉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温作金同志先进事迹
温作金,男,1966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福建省三明市福建鑫鑫獭兔有限公司董事长
温作金祖籍浙江温州,1984年,怀揣着300元来到三明市宁化县创业,做过糕饼,办过鞋厂。多年后,他用诚信经营所得的积蓄4万多元买来228只种兔开始试养,渐渐地,他扩大了养殖规模,2006年春,成立了福建鑫鑫獭兔有限公司。
不论是做糕点、办鞋厂还是养兔子,温作金都是一句话常挂嘴边:“做人要讲良心,做生意要讲诚信。”近两年,獭兔市场不稳定,活兔每斤10元的时候,温作金还是按原来每斤13元的价格向养殖户回收商品兔,每只回收价多花了15元,120多万只獭兔就让利给养殖户1800多万元。向养殖户供应饲料,市场上饲料涨价时,温作金考虑到养殖户利益,坚决不涨价,他供应给养殖户的饲料比市场价低20%,120多万只獭兔的饲料,温作金让利给养殖户720多万元。养殖户李地银养殖獭兔20组,由于管理原因,种兔提前老化,产出仔兔成活率低,温作金发现情况后,马上把种兔全部换回,让李地银一年多出栏商品兔1500只,年增收4.5万元。2014年10月,上海代理商小汪发来的300件货品有100多件临近保质期,温作金知道后立即让工人把货品销毁掉。大家都觉得没必要,温作金却说:“不能让消费者来埋单。”
因为温作金做生意守信用、求质量,周边的养殖户纷纷慕名而来,公司的辐射不断增强。公司采取“公司+院校+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供应种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应饲料、统一回收成兔,獭兔养殖区域发展到了闽赣2省5个地区30多个县(市),养殖农户达30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养殖户达1000多户,年产獭兔200多万只,公司的“基地托养”方式成为了宁化县“348精准扶贫”帮扶模式之一,带动了6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对待“外人”温作金讲诚信不含糊,对于员工温作金更是视如“手足”。“宁愿贷款,决不欠薪”是他对员工的承诺。逢年过节,奖金一个不落。有员工辞职,结清工资时,发放慰问金。公司员工子女考上大学的,他更是出钱出物,给予资助。他投入200万元建立了培训中心和职工文化娱乐中心,经常组织员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2014年,公司被三明市授予“和谐企业”。温作金还乐于慈善。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捐款3万余元。近年来,他为金秋助学及各类帮扶助学和乡村修路、建桥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达70多万元,资助60余名贫困学子。
正是坚持诚信立业,温作金在行业树起了响当当的“诚信产品”金招牌,公司创立以来,企业经营合同履约率100%,客户满意率100%,如今,福建鑫鑫獭兔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3亿元,实现产值2.5亿元。公司荣获了“福建省百家文明诚信私营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AAA级工商信用优异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温作金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
张荣同志先进事迹
张荣,男, 1948年8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宁德市民族中学退休教师
张荣原本有一个幸福之家,那时他是宁德民族中学的总务处主任,妻子江某是福安某储蓄所主任,交友甚广。1997年,张荣的妻子江某因患癌症,一年后不幸逝世。那段时间不断有人上门讨债,张荣才知道妻子竟背着他欠下了50多万债务!原来,那几年妻子迷恋气功养身,听信了一位“好姐妹”的诱骗:借钱给她做生意,获利后在福安建一个养身馆。那时江某从事金融工作,借钱比较容易。就这样,江某瞒着家人陆陆续续通过融资借给了那位“好姐妹”50多万元。
自从妻子患病后,那位“好姐妹”突然“失联”了。中年丧妻本已伤心极至,更何况几十个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个个脸色阴森冷峻!家里父母年迈,孩子尚小,岳父母有时也需要接济。那时他月工资才400元出头,50多万元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就像是个“无底洞”永远填不上。面对此情此景,张荣只有沉默。
俗话说:“人死债烂”,对于妻子的债务,张荣原本可以撇清不理,但一向为人诚实、厚道的他却毅然接受了。他说:“做人不能没诚信,妻债夫还是天经地义的事,更何况我还是一名人民教师!”他先是把孩子的钢琴、他备课用的电脑、录像机等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都典当给了部分债主。然后,理清债单,把所有债主按急缓重轻做了个排序,与他们签订了长期还款协议。每年,他的大部分工资按计划送到债主手中。即便如此,还是有债主不放心。他不时在马路边或菜市场被拦下,辱骂、恐吓、威胁……人格受到无情的践踏。一些人成天跟在张荣身后,直接影响了他的工作和孩子学习,最后,张荣被迫搬出学校宿舍。
所幸的是,2001年张荣再婚后,妻子陈家燕也十分支持他为前妻还债的行为,时至今日,张荣仍对妻子的理解十分感激。2007年,张荣退休后被一所私立中学聘任为校长。4年后,64岁高龄的他,为了尽早清还债务,又背井离乡到福州一家私企担任财务主管。
16年来,不管生活多苦,张荣总是兑现“每年多少会还一点”的承诺,而且还款金额随着工资的上涨而不断增加,让债主们交口称赞,钦佩不已。2013年5月8日,当陈女士从张荣手里接过最后一笔2000元欠款,感慨不已。“终于还完了,我对得起你们……”张荣笑着答道,“我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整个人轻松多了,从此晚上能睡安稳觉了!”
没有人知道他笑里的苦与泪,整整16年,黑发熬白,皱纹渐深,张荣终于走完了替亡妻还债的漫漫长路,用行动为人们解读了什么叫做信守承诺。如今,轻闲下来的他时常搜集整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写了不少生活随笔,还出了两本书集《还债之乐》和《无债一身轻》。“心灵深处无污点的人,永远是快乐的。”这就是张荣诚信为人、快乐生活的人生感悟。
林喜同志先进事迹
林喜,男, 1964年10月出生,汉族,群众,福建海坛隧道有限公司监事长
平潭与台湾一水之隔,解放初期,由于两岸局势紧张,林喜从小就跟着大人“挖空洞”,还积极研究如何“防渗漏”,结识了一群“挖洞人”。1992年,林喜带领20多个同伴来到深圳承接盐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后方陆域场坪项目。由于该项目系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科技和施工要求很高,施工难度大,加上林喜带出的创业伙伴文化水平较低,技术力量不足。于是,林喜就从家中和亲戚借了一大笔钱,送这些土生土长的“挖洞人”到深圳技术学校进行行业和技术培训,获得了部分特殊建筑工种证书,让“挖洞人”成为“土专家”,逐步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创业初期,他秉承着“诚信立业、信誉第一”的创业理念,带领刚刚走出海岛的这帮“挖洞”伙伴,发挥成熟的施工力量,研究采用对开挖边坡施工运用亚光面爆破技术,加大投入对岸坡采用保护性造孔,使得爆破形成坡面平整,预留马道清晰稳固。这使他获得了该工程单项质量免检的好成绩,得到项目总指挥的表扬和特殊嘉奖,为这帮刚刚走出海岛的“挖洞人”树立了创业信心。
有了名气后,林喜带领团队成立了“福建海坛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与许多平潭人一样,由于诚实履约、信守合同,隧道界只认林喜的身份证就可以放心让他承揽隧道劳务工程。2000年,林喜带领他的这帮“挖洞”兄弟,挺进西部,不久他又进入国家电力能源建设行列,特别是在国家水电建设中大展身手。他先后承接了清江流域水布亚水电站、澜沧江流域景洪水电站、黄河上游拉西瓦水电站等16个水电工程项目。由于林喜团队不但掌握了水电工程钻孔的国内领先技术,而且为了更好地信守合约,确保工程质量,林喜团队不断投巨资改进施工机具,引进了国外先进工程机械制造商瑞典阿特拉斯造孔设备。特别是在雅砻江大河湾锦平一级水电站,两岸山体陡峭,河水湍急。林喜带领施工队伍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难,尽责履约:从山上缆机平台项目到坝肩土石工程开挖造孔,从进水口工程开挖到基坑护坡工程,认真按时完成了高难度、高危险的爆破造孔工程,为电站早日发电攻克了关键环节,创造了多项“单项样板工程”、“质量样板仓位”和“单项工程奖”。通过20多年的诚信经营,林喜带领的隧道企业和施工团队成为远近闻名的重合同、守信用的企业和工程队。
林喜不但成为带领家乡近30位乡亲从事隧道劳务承包的“领头羊”,同时带动了近万人的农民工工作岗位。他从不欠钱,有时业主工程款无法及时拨付,他就借高利贷先垫付工钱。为了兑现少年时代的前承诺,他先后捐款60万元建设西营小学。2013年他为比干教育基金会捐资40万元。同时,他还为家乡修建了4.5公里的乡村水泥路;为村老人养老院和平潭海峡大桥建设捐款40万元。2014年,林喜被推举担任县诚信促进会副会长。他的光环很多,然而最在乎最让他自豪的是隧道界送他的那个雅号——一诺千金的海岛“隧道人”。
朱晖同志先进事迹
朱晖,男, 1963年8月出生,汉族,群众,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
35年前,一段艰辛的打工经历,使他与工程轮胎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年仅十六岁的他,由于家境不好,弃学后追随兄长辗转省内外工地,大都是干着用板车拉石头的活。五年的苦役生活练就了他坚强的毅志和诚信的品质。1984年春节,他发现同村的朱氏兄弟在工地上修补工程轮胎发了财,于是萌生了创业念头。元宵刚过,他就带着有补胎技术的堂兄和十几位乡亲一起到广西百色岩滩水电站工地,开始了漫长的创业生涯。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工友们强调两条原则:“一是补胎质量一定要好;二是价格要公道,不能多收一分不合理的钱。”正因为如此,他的团队很快赢得了客户的信任,生意越做越红火。
然而,深谙诚信经营之道的他,并没有因此安于现状,而是不断钻研如何改进技术。不久,他的翻新技术已使旧轮胎使用寿命达到了新胎的70%。他也因此在行业内名声鹊起,迅速将经营范围扩展到了国内十几个港口、水电工程和露天矿山。由于长期奔波于全国各大矿山和重点工程,朱晖经常耳闻目睹一些大型露天矿山常因“巨型工程子午胎国内无法生产,国外货源紧张,难以订购”而导致部分矿山车辆停运的现状,逐渐又萌生一个大胆构想----研制巨型工程子午胎,自己投资办厂!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测试,2005年他发明的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活络模翻新技术被中石化协会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国内空白。这项新技术蕴藏着巨大商机,当年12月,他决定回乡创办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专门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巨型工程子午胎,打造民族工业品牌。2008年6月30日,被誉为“中国第一胎”的37.00R57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功下线。
“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朱晖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他坚持以人为本,以诚待人,对待员工如亲人。项目实施初期,即使公司在资金运转困难时,也从不拖欠员工工资,还按规定给员工提薪加薪。项目投产前几年,一些型号产品的载重负荷、安全性能、使用寿命等指标尚不理想,与进口胎仍有差距。他把诚信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坚持选购一流的设备、最好的材料,用责任和诚信铸造产品品牌。他积极推行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对生产工序中的关键控制点实行全检,并保留可追溯的原始生产记录,确保成品合格率达100%。他要求营销人员如实向客户介绍产品,真实提供产品性能指标,采取轮胎定额消耗“一条龙”承包服务,有效降低了客户使用成本。产品质量改进和稳定之后,他不奇货可居,不随意抬价,不延期交货,赢得了客户的长期信赖。
三十多年来,朱晖凭借“诚”字打天下,以诚立信,以质取胜,从修补巨胎、翻新巨胎到制造巨胎,开创了中国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产业化的新纪元。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诚实守信经营理念,成就了他的行业领军地位。不仅如此,他还恪守“穷不忘德,富不忘道”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共捐资3000多万元支持公益和慈善事业。他先后荣获“闽商建设海西突出贡献奖”、“莆田市十大民营工业经济人物”、“首届感动仙游十大人物”等称号。
郭昭军同志先进事迹
郭昭军,男,1973年10月出生,汉族,群众,漳州市宝利饰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郭昭军经营珠宝行业实现连续15年“零投诉”,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诚实守信”正是他实现15年“零投诉”的法宝。
创业之初,郭昭军为了让广大消费者认可宝利珠宝 “天宝利”品牌,他坚持做到五点:一是把好进货关;二是在全省率先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签订珠宝首饰质量保险;三是明码标价;四是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五是向顾客承诺终身免费维护、保值兑换。“只有让市民信任你,公司才能做大、做长久”,这就是郭昭军的经营理念。他勇于向行业陋习宣战,为鱼龙混杂的珠宝行业吹来阵阵清风,也为宝利公司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与信赖。
郭昭军的诚实守信有许多为人称道的故事。两年前,有一顾客到金行买100克黄金项链,但钱不够,只付了少量的订金,然后一再延期取货。这一拖4个月过去了,黄金价格暴涨,这时,那位顾客才来取货。郭昭军并不非难,依单交货。朋友都笑他傻,郭昭军笑笑说:“少赚了四千多块钱,可我留住了一个顾客的心。”
几年前,郭昭军在深圳进货,上午他通过电话议定价格预订了10公斤黄金。不料当天下午国际金价大跌。一些朋友劝他反悔,但郭昭军毅然履约。为此,他损失了20多万元。“虽然我多付出了20多万现金,但我却赢回供货商的长期信任”郭昭军说。此事一时在供货商界传为美谈。现在,郭昭军进货,只需一个电话,不用预付款,不用任何手续,只要认识的供货商,大几百万元的黄金珠宝都会放心寄过来。
千万元之托而不需凭据,这就是诚信力量。“商业诚信对于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郭昭军说,“我的力量虽有限,但我一定要努力维护商业环境的诚信机制”。
金银珠宝行业是犯罪分子洗钱的重要渠道。特别是银行卡伪造、诈骗后的变现,犯罪分子大都选择在珠宝金行购买黄金。由于利益的驱使及现实经营中的难处,只要钱能入帐户,大部分商人对此充耳不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郭昭军却敢于揭密,信守商业道德。几年来,他先后配合公安机关摧毁伪造银行卡和诈骗犯罪团伙15个,抓获疑犯61人,涉案金额高达1500多万元。
不仅诚信经商,身家上亿资产的郭昭军还是见义勇为的好汉子。2000年至今,他配合警方抓获数百名各类犯罪嫌疑人。2004年,他被授予福建省和漳州市两级“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因为诚信,郭昭军先后获“全国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漳州市“诚信守信道德模范”、“漳州好青年”等荣誉称号;因为仗义,郭昭军树立了新的富商形象,颠覆了当下部分市民的仇富观念。
吕榕麟同志先进事迹
吕榕麟,男,1963年1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原福州市群众路小学校长、党总支书记
2012年12月4日凌晨3时许,救护车载着弥留之际的吕榕麟急速往他家赶,途经他奉献了毕生心力的福州市群众路小学时,妻子林爱秀饱含深情地提醒他:“榕麟,学校到了。”已经陷入昏迷的吕榕麟无力睁眼,却刷地流下了两行泪水。半小时后,即将过50岁生日的吕榕麟在家中辞世,永远地憾别了他一手培养壮大的学校和挚爱的教育事业。
福州市群众路小学创建于1985年,办学时间短、历史积淀少。吕榕麟任该校校长13年来,狠抓素质立校工程,将一所普通学校建设成为全国和谐校园先进校,福建省示范小学、文明学校、素质教育先进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他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主持创办学校“教师读书会”,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先后引来国内外数百场次的名师教学研讨、讲座、论坛等,使学校成为福州教育的“百家讲坛”。他精心探求教师成长机制,对青年教师实施“三年成熟、五年成才”的“汤圆计划”和“从明星到名师”的“滚雪球计划”,十年来学校先后有32人次获全国教育教学比赛一等奖,40多人次获省级比赛一等奖。他长期探索学校制度文化,“十年磨一剑”,总结出服务、人文、精致、创新的管理文化,关爱、协作、品位、超越的教师文化,求真、体验、个性、激励的课程文化,乐学、生动、互助、向上的学生文化等“四位一体”的学校制度文化体系,编撰了《制度建设与管理实务》、《共生发展和谐致臻》两本小学办学思想与实践著作,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教师和校长,吕榕麟始终保持廉洁从教治校。他出了一“怪”招:让学校所有中层以上领导会签发票,始终让学校每一分钱、每一件事都在阳光下运行,赢得了“管账不沾物、理财不沾钱”的口碑。近两年市教育局组织校长绩效考评,他连续两年满意率100%。妻子林爱秀说,这么多年,自己得到的最大“特殊待遇”,就是当群众路小学举办全国级别的教研活动时,她可以比其他学校领导多带几名老师去现场。
其实早在2006年的一次体检中,吕榕麟就被确诊罹患胆囊息肉。随后几年,他执意隐匿病情坚持工作,直到2011年4月在组织发现、催促后才去作手术摘除,结果胆囊息肉恶变为胆囊癌,错过了宝贵的初始治疗时机。去世前的几个月,他说“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于是把病房变成办公室,拖着病弱的身躯收发邮件、批阅公文,召集学校老师开教研会等,拼命地工作。大家都说,前期,他将本该用于治疗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拼”的是身体;后期,当得知自己所剩时间不多,他分秒必争,和癌症“拼”的是时间。
吕榕麟同志长期扎根小学教育一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业绩。2011年3月,李长春、孙春兰等领导同志到学校视察,参观了学校“数字青少年宫”,对学校素质教育予以充分肯定。吕榕麟同志先后荣获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特级教师、福州市“十佳”校长、“优秀人才奖”等荣誉。2015年4月,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时代楷模”称号。
王威同志先进事迹
王威,男, 1966年1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南昌铁路局福州车站福州南站党总支书记
王威从事铁路一线客运工作28年来,始终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以他名字命名的“海峡情•王威服务台”成为享誉福建省文明窗口的一张闪亮名片。
自从1987年成为福州车站的一名普通客运员起,王威 时刻谨记“要做个对旅客有用的客运员”。他利用各种时机钻研业务,虚心向师傅请教,记录的笔记本厚达半米。通过岗位实践和不断摸索,他很快成了班组骨干,并通过考试成为客运车间唯一的技师,并任客运值班员,还入了党。他还对自己多年服务不同层面旅客群体的工作心得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耐心、爱心、真心、关心、细心、儿女心、父母心”的“七心服务法”在全局推广。2003年盛夏,非典危机虽然解除,但留给人们的恐惧仍然盘踞不散。一天,福州站站前广场有一位老大爷发烧突然晕倒,面容潮红牙关紧咬,身旁陪护的儿子戴着口罩担心被传染吓得躲在远处。王威循声拨开人群,扑下身子给老人做人工呼吸,硬是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20年来,他为走失的孩子找到父母,为丢失钱款的旅客购买车票,为台湾退伍老兵找到回“家”的路,为突发疾病的旅客医疗急救……这样细致入微的服务事例越来越多,“王威”渐渐声名鹊起。他个人回复旅客咨询用坏10余部手机,单月话费单长达近21米,他将获得各级荣誉称号所得的奖金全部捐献给服务台爱心基金。“有困难,找王威”成了福州站客运服务的代名词。
2012年9月,王威从福州车站客运车间调任福州南站党总支书记。年初,王威被诊断出咽癌疾病,短短14个月,经历了3次大手术。即便身患重病,他依然牵挂着旅客,生命不息、服务不止。术后,他没有被病魔吓倒,却忘我投身客运服务工作中,在候车大厅旅客中间,在一个个陌生电话咨询服务的交流中,王威忘记了病痛,满心惦记着每一位匆匆踏上回家路的陌生面孔。
王威热爱岗位、忠于职守、真诚服务的故事在千里铁道线广为流传。尤其是他身患疾病却仍情系岗位、心系旅客的感人故事,打动着越来越多的人。《您好,我是“热线哥”》、《大年初一的“王威热线”》、《家喻户晓的“王威服务台”》等新闻,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多家中央、省市媒体聚焦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多年来,王威和他的服务台为旅客做好事超万件,受到旅客留言表扬5116件,收到表扬信3721封、锦旗93面。王威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铁路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火车头奖章”等荣誉称号。
应敏刚同志先进事迹
应敏刚,男, 1956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院(所)长
应敏刚是我省肿瘤学的学科带头人,长期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全国著名的肿瘤外科专家和管理专家,担任福建省医学会副会长,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应敏刚是国内较早开展腹腔镜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手术的医生之一,至今已开展腹腔镜手术下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手术4000多台,亲自主刀完成的腔镜根治手术超过2000台,每年应邀参加省内外三级医院间疑难危重病例重大会诊30多次。他作为大会主席连续成功举办了6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腹腔镜胃肠道肿瘤微创治疗高峰论坛暨手术新进展学习班"。每年应邀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国内著名院校举办的国际性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做手术演示及专题报告,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几年来为全国培训了80多位副高职称以上的腹腔镜外科医师。学术影响力与示范效果在腔镜外科的学术推广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首批被大中华腔镜外科学院聘任资深教授。
作为一名外科大夫,应敏刚每年完成500多台的外科疑难手术,1500多人次的门诊量。他医德高尚,始终坚守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天职和党员干部清廉克己的圣洁高地,职业道德堪称楷模。他常说: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踏踏实实做事。他对患者热情周到、耐心细致,得到了无数病人及家属的一致称赞。
作为一名教授,应敏刚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担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11项学术职务,担任《中华肿瘤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等8本医学杂志编委。指导带教多名研究生,负责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有4个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主编肿瘤专业著作3部。近五年发表SCI论文23篇。《中华肿瘤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等8本医学杂志编委。负责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有4个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主编肿瘤专业著作3部。近五年发表SCI论文23篇。
作为一名院长,应敏刚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率先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人事分配制度和医德档案数字化管理等多项机制改革,得到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他还主动承担和推进我省恶性肿瘤的预防、筛查等公共卫生工作,带领医院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级肿瘤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医院整体实力已迈进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先进行列。获得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全国医德标兵、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福建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先进医院工作者、福建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
卜伟同志先进事迹
卜伟,男, 1983年1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73301部队70分队副分队长
卜伟是山东苍山人,2003年12月入伍。2012年3至9月份,他以省军区第一名、军区第二名的成绩参加了总部资格选拔赛,并在全军集训中脱颖而出,远赴哥伦比亚参加国际特种作战与狙击手集训。训练过程极其残酷,让卜伟印象深刻的就有“魔鬼障碍”关卡。一个灌满人畜粪便的大坑,深1.7米、宽15米,规则是潜行通过为满分,直立通过为60分,50米外不能听见声响,否则要在粪坑里做50个深度蹲下起立,并从头再来。“把头埋下去,把头埋下去!”卜伟一头扎进粪坑,憋住一口气,从粪池另一端猛地往上一蹿,抹掉脸上的污物,吐掉嘴边的脏“水”,满分!卜伟说:“为什么我们做得那么义无反顾,因为我们拼的是命!”整个国外集训期间,他的腰部连续3次受伤,特别是在最后的雨林对抗中,卜伟全靠在装具和腰部之间塞石块来抵消腰部带来的疼痛。在国外3个月的集训中,他先后获得重装泅渡第一名、狙击小组热带雨林实弹对抗第一名、战术狙击成绩满分的优异成绩。
2013年3至9月,卜伟在省军区考核比武中斩获了8个单项第一,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确实践行了“尖刀上的刀尖”的光荣使命。所带连队先后有16人被省军区评为“侦察兵一级技术能手”,4人被省军区表彰为“侦察勇士”,侦察班长罗帅代表军区参加“砺刃-2013”全军特种兵比武,取得小组综合排名第四的好成绩,被军区表彰为“何祥美式爱军精武标兵”,侦察排副班长王文强在省军区比武中取得“综合全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军区表彰为“践行强军目标先进个人”并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2014年9月,在省军区组织实战对抗性战术综合质量抽考中,主动请缨带领特战分队穿插至敌军后方,在战斗展开仅二十分钟就成功对敌指挥所实施了“斩首行动”,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整场战斗的胜利。
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卜伟在岗位中始终积淀着胸怀祖国、乐于奉献的情怀,始终砺炼着不怕艰苦、勇于拼搏的作风,始终激扬着迎难而上、敢于应战的豪气,始终保持着如履薄冰、任劳任怨的态度,矢志做一枚海防线上永不卷刃的特战尖刀。其个人和连队事迹多次被中央七套、解放军报、人民前线、解放军画报,军区网络电视台刊登宣传报道,所带连队连续两年被省军区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并记集体三等功。卜伟先后被福建省军区表彰为“十佳连长”并记个人三等功1次,被福建省委表彰为“五四青年奖章标兵”,被总部评为“全军优秀教练员”,荣立二等功1次。
林金磷同志先进事迹
林金磷,男, 1964年2月出生, 汉族,中共党员,现任94620部队保障部装备技术科高级工程师
林金磷,空军大校军衔,是空军装备理论专家组成员,空军高层次装备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跟踪团队成员,空管雷达技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担任装备技术科长期间,因受年龄限制,其改任专职高级工程师。面对工作岗位调整,林金磷没有任何抱怨,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自觉服从组织决定,积极发挥自身业务精、技术强的优势,锐意进取,勤奋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于 1995年被评为空军技术保留骨干。近年来,新装备更新速度快,为了提高雷达装备整体保障能力,他始终把培养年轻技术骨干人才作为己任,发挥自己专长,扎实搞好传帮带。每当基层连队遇到疑难故障时,他总是主动询问,耐心指导,帮助技术人员理清排除故障的思路;当基层技术人员无法解决时,他总是亲自下连抢修兵器。每次下连检查工作,都与技术人员谈心交心,面对面地帮、手把手地教,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能。同时,充分利用装备科研时机,带动一批年青人共同参与,培养科研兴趣,掌握科研工作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了一批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能力的年轻技术骨干。
林金磷经常告诫自己:“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不能徒有虚名,必须要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强的能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坚持夜以继日地学习,刻苦勤奋地钻研,拼命努力地工作。近些年来,武器装备发展迅速,各种新型雷达不断装备部队,为了跟上装备发展步伐,他不仅系统学习了各种新型雷达装备的随机说明书、介绍雷达新体制新技术的各类书籍和杂志,还自购了价值6000多元的国内外专业书籍用于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他对各种新型雷达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维修方法等均有了较深的掌握,对雷达发展的趋势和采用的新技术有较深的了解,走在掌握新装备新技术的前列。同时,主动参与装备适应性试验,以任务为牵引,把技术钻研往深层次发展,并作为试验的具体负责人,曾多次连续数月住在基层高山连队,对每一型号装备都提出几十条意见与建议,多数被生产单位和上级机关采纳。
参军以来,林金磷组织或参与了18本书籍编写,撰写学术文章30余篇,其中20篇受到上级机关表彰或在军内期刊上发表,组织编写了15种新型雷达装备的故障汇编,共负责了17项科研项目,2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科研成果获空军技术革新奖,多项研究成果已转入实际应用。先后获得作战部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奖、空军装备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军装备保障训练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
袁云姬同志先进事迹
袁云姬,女, 1971年9月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政和县石屯镇松源村支委、妇代会主任
2013年,袁云姬看到周边村庄开始搞美丽乡村建设,毅然放弃在外打拼的生意,准备回家乡石圳村大干一场,彻底改变老家“房前屋后脏乱差,垃圾满路堆成山”的面貌。家人和朋友都劝她别做吃力不讨好的事,但她却卯足了劲,“九头牛都拉不回”。当年9月,她联合9个姐妹成立了石圳“巾帼美丽家园”建设理事会,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和村规民约,开始轰轰烈烈的美丽家园建设。
袁云姬独自一人跑到镇里,不顾镇领导怀疑的眼光,好说歹说争取到了10个垃圾桶,并把它们摆到了石圳的村头巷尾。她带头拿出4万元,号召理事会成员你3000我5000,凑了7万多元作为卫生保洁启动资金。就这样,她说干就干,带领着在家的妇女姐妹们顶烈日搞卫生、挖沟渠、运垃圾;晚上又集中一起商讨和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做到一事一议。顶着压力带头拆除17座违章建筑时被人辱骂过;在制止河道乱采沙石时与人争吵过;在把自家腾出来办农家乐,父母无处居住、弟媳说好几天不能洗澡时无比愧疚过;在把一户10多年没居住的临时搭盖房屋拆除后,对方却提出无理条件到处上访时伤心委屈过……这些丝毫没有打消她建设美丽家乡的冲劲。袁云姬总是说:“因为我是妇女党员,得为村里妇女姐妹带个头,我再苦再累都必须自己扛着,石圳今天的一天天美丽起来就是给予我最好的安慰和回报”。
袁云姬从清理垃圾、拆除乱搭盖着手,引领留守妇女姐妹们投工投劳、以干得助,带领村民运垃圾掏水沟、捡石头铺巷道、拆违建通古渠、筑篱笆兴绿化、清空地改旱厕,仅1个月时间就搬走了堆积30多年的垃圾山,挖通古水渠1500米、石砌护堤5000平米,污水沟清淤800多米,恢复古井4口,拆除违建17座,建成垃圾池1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她的带领下,石圳村走出了一条“组织引领、党员带头、妇女主导、全村参与”的建设新路子,成为一个干净秀美的村落。省市领导对她这种建设家乡的热情和精神给予了“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度肯定和评价,被省妇联列为“巾帼美丽家园”创建示范点。
袁云姬还带领理事会租了130亩地用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联合了5个农户投资75万元建设葡萄采摘园30亩;号召理事会成员发展种植向日葵30亩,鼓励村民种植樱桃园采摘园30亩;发展手工制茶作坊种植茉莉花10亩,大步朝休闲观光农业迈进,村庄因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建设“美丽家园”的领头雁,袁云姬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最美家庭、政和县创业功臣等荣誉称号。
罗永秀同志先进事迹
罗永秀,女,1970年12月出生,布依族,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埔头村村民
20年前,出生于贵州省长顺县的布依女子罗永秀到晋江打工时认识了施劲松,并于1996年与施劲松结婚。当时丈夫与前妻已生育有五六岁的施并钧、施并帝两兄弟。两个儿子虽不是亲生,罗永秀却视如己出,给他们做饭,送他们上学,为他们洗衣,陪他们游戏,甚至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们交流,罗永秀硬是学会了一口略带黔腔的闽南话。
正当罗永秀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憧憬的时候,2008年,一场飞来横祸使这个家庭陷入了不幸。18岁的大儿子施并钧骑摩托车遭遇车祸,导致脑部重伤,左侧颅骨粉碎性骨折。经过两次手术,命虽保住了,但这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小伙子却成了植物人。那段时间,罗永秀常常泪水涟涟,痛哭流涕。一时间,闲言四起。不少亲友担心闽南后母苦毒“前人囝”的故事重演,更有村民揣测,年轻罗永秀肯定要弃家出走,去追寻新的生活。
然而,七年过去了,罗永秀依然不离不弃地守护在病儿的床前。为了这个“前人囝”,她把家庭开支控制在最低限度,将省下来的钱换成药品,换成针剂,换成轮椅,换成医院专用的可摇扶病床。听说音乐有利于康复,她托人买了一台播放机,每天定时放给儿子听。她还专门拜师学艺,学会了一套按摩手法,每天帮他翻身、擦洗,每天按摩四次以上。当她听到“营养均衡”这个词时,就专门为儿子订购牛奶,还给他搭配水果餐。为了便于照顾病人,她干脆把自己的床搬到儿子房间,每晚一旦儿子抽筋,她就像有心灵感应一样,从床上一跃而起,为他揉捏、曲展。从2008年到2015年,两千多个日夜,罗永秀的世界似乎只剩下那间摆了两张床的小屋。每天清晨鸡未叫,她就要起床帮儿子刷牙、洗脸、翻身;做好饭菜后,再把稀饭和菜打磨成浆体,通过注射器和饲管送到儿子的胃里,一天至少要喂六次。
在罗永秀的悉心照料下,七年来,幸运的施并钧从未长过一个褥疮,手脚肌肉从未发生过明显萎缩。从2013年起,他的双手逐渐能够握拳,眼珠逐渐能够转动,疼痛时也会发出呻吟声。一个个有意识的生命迹象渐渐地回到了施并钧的身上!所有的亲友、医生、村民都为之惊叹——是罗永秀超越血缘的伟大母爱创造了奇迹!
罗永秀说,儿子能够好起来,再喊她一声“妈”,就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当初她嫁给施劲松的时候,父母就嘱咐她,既然做出了决定,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尽到一个妈妈和妻子的责任。正是牢记并秉承着这样优良的家训家风,罗永秀以超越血缘的伟大母爱,树立了一个新时代继母的全新形象。埔头村村民对施劲松一家十分关心,提起罗永秀,父老乡亲们都说“生的放一边,养的功劳大如天”。
罗永秀先后被评为“十佳美丽晋江人”、“感动泉州美德人物”、泉州市第四届道德模范。
邓秀英同志先进事迹
邓秀英,女, 1965年10月生,汉族,福建省武平县大禾乡贤坑村村民
1984年,邓秀英嫁给钟祥星时,丈夫的兄长钟林星因小时候患脑膜炎而严重智障,基本不自理。她不但没有嫌弃,还要默默忍受与残疾人一起生活的种种不便和难堪,唯恐有半点闪失。她的一双儿女出世后,一大家子过得更加和和美美了,让人羡慕。
不幸始于2008年。那年9月,丈夫钟祥星在深山伐木时不幸被大树压倒,意外身亡。噩耗传来,一家人悲痛欲绝,邓秀英几次昏厥,后被邻居抢救回来。婆婆张招娣因此精神失常,后来又患上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和老年痴呆症。不仅如此,丈夫还留下了10多万元的债务。面对两个未成年的孩子,邓秀英感觉天都快塌下来!痛苦过后,生活还得继续。在大难面前,这位纯朴勤劳的客家妇女毅然选择了担当:“既然是亲人,我就要照顾他们一辈子,我要用自己的力量赚钱还债,再苦再累,我绝不会放弃这个家!”
从那以后,邓秀英更加勤劳坚强,地越种越多,猪越养越多。每天,她都得比婆婆和大伯早起,做好早饭后,再去料理猪场和田里的农活。入夜了,她总是要等老人孩子都睡下了,才安心上床。周而复始,邓秀英就像个陀螺似的转个不停。然而,家里两位病人一癫一傻,常常给她“惹事”。有一次婆婆不慎摔伤了双腿,卧床了大半个月。那段时间,邓秀英成天守在婆婆身边,给老人喂饭,帮老人擦澡翻身、端屎端尿。婆婆胃口不好,邓秀英总是不断地翻新花样做饭菜。老人身体不适,邓秀英总是陪着她去县城医院做各项化验检查。智障的大伯脾气大,一有不顺心,总是砸碗、砸家具。邓秀英总是忍让着他,将碎碗扫干净,把家具整理好,然后再与他耐心沟通。偶尔,婆婆也会拉大伯帮着做饭炒菜。但由于他们自理能力差,好几次险些发生火灾和触电事故,幸好邓秀英发现及时未酿成大祸。“照顾两位残疾人的起居倒是问题不大,令我烦恼的是他们喜怒无常,经常出走!”邓秀英无奈地说。半痴呆的婆婆每天到处游走,时常走失。2014年7月的一次失踪,邓秀英进山找了五天五夜,最后在乡派出所和亲戚邻居的帮助下,才把婆婆找回来。
面对生活重担,邓秀英也时常忍不住暗自流泪,是良心和责任在推着她向前看、往前走,是对老人的孝,对亲人的爱及对孩子的希望使她一次次坚强起来。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如今,婆婆已经86高龄,大伯也56岁了,外债也已偿还了一半。日子虽然艰辛,但邓秀英很坦然,也很欣慰。
30多年来,邓秀英以实际行动践行孝道、诠释亲情,教育了自己的子女,感动了邻里乡亲。“像她这样有孝心和亲情的女人,真是太难得了,她太不容易!”村支书钟发荣总是这样感慨。
2014年12月,邓秀英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冯昭兴同志先进事迹
冯昭兴,男,1956年1月出生,汉族,闽侯县环卫所环卫工人
1992年,冯昭兴带着妻子儿女进城,成为了一名环卫工人。1995年,他的妻子张莲金因小脑萎缩病,不能正常行走,三年后病情加重,生活不能自理。从此,生活的重担就压在了冯昭兴一个人肩上。2002年,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悲苦的家庭,他那活泼可爱、学业优秀的16岁女儿冯婷也患了“进行性截瘫”,不能行走。
爱与坚强是抵御苦难的良方。二十年来,冯昭兴每天凌晨3点出门打扫卫生,晚上9点才收工回家。在这长达15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冯昭兴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都坚持每隔一两小时回家一趟,为妻女烧饭煮菜、擦手洗脸、喂吃喂喝、按摩捶背、盖被换褥、端屎倒尿……二十年过去了,冯昭兴磨练成了一位出色的“护理高手”。
对于普通人来说,吃饭是一件轻松而享受的事情,而对于冯昭兴的妻子女儿来说,则是一个大难题。2008年以后,母女俩的病情越发严重,舌肌萎缩致使她们的吞咽和说话功能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每次吃饭时,冯昭兴先将妻子抱到床上,然后一口一口将饭送入妻子口中。女儿冯婷舌头僵硬无法自行咀嚼,每次喂饭,冯昭兴就一只手抓着冯婷的下巴,帮助她咀嚼,然后用竹签轻轻地在她口中不断将饭捣烂,帮助下咽。
2009年1 月24日,除夕前一天,冯昭兴的妻子张莲金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医院只好把没有任何生命体征的张莲金抬入太平间。冯昭兴在绝望中又心存一丝希望,带着儿女守在妻子身边。自2008年病情加剧后讲话从没利索过的冯婷,居然清晰地喊出了“妈妈”二字,奇迹发生了,早已没有了生命体征的张莲金居然活过来了。
虽然家境赤贫,但是温暖依旧。每到春节时,冯昭兴的工作量猛增到平时的两三倍。尽管工作更忙了,冯昭兴也要让家人过个好年。除夕晚上,冯昭兴都会煮上满满的一锅火锅,和平时一样,耐心地挑选妻子和女儿喜欢吃的食物,一口一口地喂妻子和女儿吃饭。因为过度操劳,冯昭兴患上了坐骨神经痛,每天都得吃去痛片,但他从不向他人提及,咬咬牙忍了过去。尿道阻塞需要住院治疗,可是想到自己妻子、女儿没人照顾,以及捉襟见肘的家庭经济状况,他就在腰间挂起尿袋继续工作。对于工作,冯昭兴十分认真负责,20多年来,所负责的片区从未接到过一起群众投诉。
冯昭兴先后获得福州市道德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环卫工人”等荣誉称号。
蒋菊英同志先进事迹
蒋菊英,女,1963年4月出生,汉族,群众,尤溪县管前镇双山村农民
2003年10月,蒋菊英的丈夫游年钦因为车祸造成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的重担压在了这个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不足八十斤的弱女子身上。
在丈夫、孩子面前,蒋菊英从不抱怨,忙里忙外,既要照顾病人操持家务,又要下地干活,还要督促孩子念书,整天忙得像陀螺一般。每天干活回来,都要给丈夫端屎端尿,擦身、喂药、喂饭、按摩、翻身。丈夫因瘫痪而脾气暴躁,经常冲家人发火,她总是好言劝慰。
渐渐地,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大儿子游昌锑在泉州某大企业打工,担任车间主任,月薪七千多元,家境日渐好转。 可是正当苦尽甘来之际,命运又跟蒋菊英一家开了个大玩笑。2011年9月20日,游昌锑不幸出了车祸,脑组织严重受损,虽经抢救保住了命,却成了植物人。
打这以后,蒋菊英就更忙了。她一边给儿子自制流食用针筒饲喂、按摩洗澡倒粪便,一边又要照顾瘫痪的丈夫的饮食起居。为了方便照顾儿子和丈夫,蒋菊英365天都和他们同吃同睡。每天蒋菊英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儿子翻翻身体。为了避免儿子生褥疮,不管白天黑夜,每隔两个小时,蒋菊英都要给他翻身。每次给儿子翻身,都要跪在床前,用尽浑身力气推拉,时间久了,膝盖都长出了厚厚的老茧。十几年下来,蒋菊英从一个普通农妇变成了“专业护理员”。由于她的精心照料,儿子身上从没长过褥疮,房间也没有一丝异味,凡是到过她家的人无不啧啧称赞。有人委婉地劝她放弃儿子,蒋菊英坚决地说:“儿子是我的命根子,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照顾他,决不放弃!”
如今,让蒋菊英感到欣慰的是,小儿子外出打工,不时寄钱回家。蒋菊英也在照顾丈夫和大儿子间隙,在家周围种点金柑、养些鸡鸭换钱。家里1亩多的稻田则由亲朋好友帮忙耕种,可收稻谷千余斤,勉强够一家人的口粮。对于家里欠下的债务,蒋菊英就一个信念:“做人一定要有良心,欠的钱一定要还,再苦再累也要千方百计把每一笔还上。”
蒋菊英面对厄运,没有低头,没有抱怨,相反,还常怀感恩之心。她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好心人,要是没有大家的帮助关心,我们家早就撑不下去了。”蒋菊英用中国传统女性质朴无华的举动,诠释了爱的真谛,为丈夫和儿子撑起一片晴空。
蒋菊英2014年10月入选“中国孝老爱亲好人榜”。
张茂发同志先进事迹
张茂发,男,1953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光泽县鸾凤乡上屯村村民
1977年,刚结婚5年的张茂发发现年轻的妻子危忠喜走路有些“老态龙钟”,一再追问,好强的妻子才说“手脚不知怎么回事,没有力气”。着急的张茂发带着妻子四处求医,可始终没有查出病因。1978年、1981年,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儿子降生为这个家庭带来欢乐的同时,危忠喜的病情也日渐加重,人日渐消瘦,多走几步双腿就发软,稍重的东西都提不起。想到妻子的父亲和她的一个弟弟也是这样的病症,张茂发担心极了。
为了治好妻子的病,张茂发到处向人打听偏方,自己上山采草药。而每次上医院也只是挂上几瓶药水,病情总不见好转。2004年开始,危忠喜的双腿已经无法站立,手连筷子都拿不住,吃喝拉撒全靠张茂发料理,而且说话的口齿也越来越不清晰,耳朵背了。
危忠喜倒下了,生活的重担落到了张茂发身上。他不得不辞去外面的工作,留在家中照顾妻子。
每天清晨,张茂发总要先做饭,然后喂妻子吃饭。等妻子吃完饭,张茂发收拾好碗筷,然后给妻子做护理,清洁卫生。危忠喜下半身瘫痪,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买不起成人尿不湿,只能用破布替代,张茂发每天都要面对一大堆换下来的恶臭衣物。每隔一两个小时,要抱她上一次厕所。每天为她洗一次澡,有时一天要换好几套衣服。夜里,危忠喜常常痛得不能入睡,每隔一个小时,张茂发就要起来给她翻身,或是用白酒在她胸口处揉擦以缓解痛苦。几十年来,张茂发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当看见外面天气不错,妻子总希望能在门口看看,张茂发就把妻子抱出来,放在板凳上让妻子晒晒太阳,然后再去忙活其他家务事。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也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妻儿,张茂发和乡亲商量,把责任田都调到自家周边一二百米的范围内。妻子有事,只要大喊一声,他爬上田埂马上干回家。后来,张茂发又给妻子配了个手机,有什么需求摁一个电话,他就赶到妻子身边。去年4月,张茂发在田里干活时,摔断了腿,医生要求住院一两个月,可是当天张茂发就拖着伤腿赶回家,“我摔了没事,她别摔就成。”直到现在,张茂发的腿还没好利索。
让张茂发担忧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已成家并生育一女一男,小儿子30多岁仍未婚。可是两个儿子都出现了类似母亲一样的病症,特别是小儿子更严重,5公斤以上的东西都提不动,只能靠帮人看店来维持生计。张茂发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的妻子、儿子患的是遗传性很强的“渐冻症”,虽然无药可医,但自己必须不离不弃。
张茂发先后被评为光泽县首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南平市第四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感动福建”十大人物提名奖获得者等。
李梅彬同志先进事迹
李梅彬,男,1956年5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龙海双第华侨农场社会与劳动保障所所长
李梅彬、朱丽娟是印尼归侨,二人于1985年结婚。除了抚养独生女儿李健,夫妻二人还赡养着各自的母亲,一家五口其乐融融。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李母患上帕金森综合症,2005年瘫痪在床;2001年,朱母患上帕金森综合症,2011年肢体瘫痪。两位老人先后瘫痪给李梅彬夫妇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李梅彬、朱丽娟夫妇却用行动改写了这句话,在两个母亲生病的十几年里,他们竭尽全力,心怀孝顺,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帮助母亲们穿衣、梳头、洗漱、喂饭、端茶送水、端屎端尿,让患病的两位母亲舒心愉快地生活着。
还没搬进新房之前,一家5口挤在不足50平米的小房子里,两个老人和孙女三个人住在唯一的一间房间里,李梅彬夫妇俩则在厨房支了个床将就睡,一住就是十几年。虽然家庭条件不宽裕,但两位老人的常用药物、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衣服、被褥洗得干干净净,邻里见了无不夸赞。2011年,在兄弟姐妹们的赞助下,李梅彬夫妇建成新房并搬迁入住,他们将最向阳、最通风的两个房间分别安排给两位老人居住,在他们的精心照顾下,两位瘫痪在床的老人脸色红润,从没长过褥疮。
李梅彬夫妇每天都是忙碌的。为两位老人换隔夜的纸尿裤、抱到大门口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分别给各自的母亲洗澡,一干就是十几年。夫妇俩永远是家里最后吃饭的人,有时候给老人换完纸尿裤之后,完全就没了食欲。家的闹钟每天晚上11点半都会准时响起,那是给两位老人换纸尿裤的时间到了。有一次,朱丽娟的哥哥从香港回来看母亲,因为长期不在身边照顾母亲,他也觉得挺愧疚,就想把母亲抱到浴室亲自为她洗澡。没想到母亲连连摆手:“我要让梅彬抱,你不会抱。”两个老人平常从床上到轮椅,从轮椅到卫生间,都是李梅彬一手抱过来的。几个月前朱母突然发病,李梅彬独自一人抱着岳母一会儿做CT,一会儿做磁共振,等老人的子女们赶到的时候,李梅彬已经抱着岳母做完所有的检查,并办理好了住院手续。
李梅彬、朱丽娟夫妇结婚28年来,从未发生过争吵,也没和邻里发生过矛盾纠纷,家庭温馨和睦,多次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他们深怀爱老之心,恪守敬老之德,力行孝老之举,以自己尊老、敬老、爱老的实际行动深深地打动了身边的人。2014年5月,李梅彬入选“中国好人榜”。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