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监督 > 正文
福州仓山螺洲古镇脏臭 有负“帝师之乡”盛名
http://wmf.fjsen.com 2015-09-16 09:24:05 李熙慧 王林成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螺洲孔庙外墙边堆着垃圾

螺洲孔庙外墙边堆着垃圾

东南网9月15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李熙慧王林成/文黄孔瑜/图)慕名到福州参观清代帝师陈宝琛的老家螺洲镇,未料极度失望而归。近日,从北京来福州游玩的赵先生一家,前往仓山区螺洲镇游玩。他们本是冲着陈宝琛、吴石等名人故居去的,但去了之后,发现这里的文物都被淹没在各种民房中,镇上垃圾遍地,内河恶臭,违章搭盖还不少,这样的环境有负“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盛名。

离开福州前,赵先生特意致电海都新闻热线95060,希望这一乱象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强保护,不负“帝师之乡”的美名。

乱象1 孔庙旁烧垃圾存安全隐患

说起螺洲,福州人并不陌生。

传说中的“田螺姑娘”、电影里“打到天津去、活捉陈长捷”的陈长捷,以及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的原型吴石……都可以在螺洲镇找到源头。这也是螺洲引来众多游客的原因。

接到赵先生报料后,海都记者近日来到螺洲古镇探访。就在古镇靠近乌龙江的“帝师之乡”碑刻周围,灌木丛中散落着酒瓶、塑料袋、废纸、烟头等生活垃圾,十分脏乱。

记者在螺洲古镇走了一圈,镇内的主干道上和小街巷中,除了正规的垃圾箱、垃圾转运站之外,不少路边都冒出了大大小小的垃圾堆,煞了风景。

福州市文保单位螺洲孔庙,是全国少有的乡镇一级孔庙,也是福州地区目前仅存的两座孔庙之一。可螺洲孔庙却被垃圾包围,孔庙围墙边有一个垃圾倾倒点,大量的装修石块、生活垃圾堆放在这里。附近菜贩还把剩下的死鱼虾丢在这儿。还有村民反映,常有人在此烧垃圾,围墙被熏得漆黑,也给文物带来安全隐患。

螺洲镇内河河道堆满垃圾,曾经鱼虾成群的内河变成臭水沟

  螺洲镇内河河道堆满垃圾,曾经鱼虾成群的内河变成臭水沟

乱象2 内河水黑臭 游客掩鼻而过

螺洲镇南临乌龙江,古时洲内水网密布,别称“百花仙洲”。如今,螺洲一带依然分布着不少内河,但这些河道因村庄建设,有的变成断头河。

从三环路拐入螺洲路不远,相隔不远有两条内河,河水均乌黑,上面漂浮着大量垃圾,散发着恶臭。

在路边开饭店的陈先生说起内河水质很是无奈,他说,内河黑臭已有好几年了,原来河水清澈,风景也好,他的店开在这里,生意很不错。

“这条河原本连通乌龙江,几年前河道的一头被填埋了,成了断头河。这之后水质越来越差,蚊虫也多,我们连窗户都不能打开。”陈先生说,外地游客来镇里都掩鼻而过。

乱象3 众多文物藏民居 缺乏引导

镇上有陈氏五楼(陈宝琛故居)、陈氏宗祠、吴石将军故居、螺洲孔庙、螺女庙、状元府、观澜书院等古迹。但记者发现,如果对螺洲镇不熟悉,想要找到这些古迹,还要费上一番周折。

海都记者在走访中,并没有在镇内看到任何游览路线的引导,重要的文物景点更是没有路线标识。海都记者想找到陈氏宗祠,还是问了多次镇上的老人才找到路口。

在吴石故居内,没有吴石的事迹介绍。吴石将军的侄孙吴衡迎至今仍住在故居内,他说自己并未见过这位了不起的叔公,对他的印象多来自族中老一辈人的口耳相传,但平时只要能搜集到关于吴石的资料,他都会保存下来。但是光靠他们的力量,无法在故居内做相关的陈列,希望镇里或者相关单位,能开辟一块场所,进行专题陈列。

“在这里找老建筑,只能一边问一边找,很不方便。如果能在街道增设指引牌,让这些古迹的分布一目了然,那游客来到螺洲镇,一定能收获更多。”正巧在古镇寻访古建筑的林先生说,许多历史文化名镇都有很详细的导览,还设计旅游线路手绘图,这让来此参观游玩的外地人很快就能感受到这里的文化氛围。

林先生说,镇上的民居新旧混杂,风格各异,违章搭盖问题也较为突出,有些紧挨着文物,看上去非常不协调。比如螺洲镇政府内的陈氏五楼,是省级文保单位,但紧挨的民宅加盖了铁皮屋,实在不搭配。有的故居内还搭盖了小厨房、卫生间等,破坏了原有结构。

螺洲镇城管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哪些是违建还需要进行仔细认定,但一旦确定,他们会拆除。

“帝师之乡”碑刻周围散落着许多生活垃圾

  “帝师之乡”碑刻周围散落着许多生活垃圾

专家建议

高标准规划 打造福州名片

螺洲,2007年就获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福建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严世宏副教授对古镇情况非常熟悉,经常带学生到古镇做调查,学生们反馈最多的也是古镇内环境卫生较为脏乱。

严教授说,开发利用和古镇保护并不冲突,从某种程度来说,还是一种促进。在开发过程中,国家规定的各类文物保护单位要按照文物的要求严格保护,传统建筑、历史建筑也是以保护和修缮为主。他建议,古镇和古村也有大量的改造建筑和新建建筑,有的和古镇风貌很不协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理。

省内一位旅游专家表示,螺洲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再加上温泉资源,开发前景非常广阔。“建议政府部门加强保护工作,同时高标准进行规划,将其打造成福州旅游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上述古建筑爱好者林先生表示,国内许多古镇都已成为旅游热点,从文化底蕴与保护现状看,螺洲也不输于它们。“我们切莫把螺洲这个‘金元宝’给埋没浪费了。”

     注:该言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未经本网调查、核实。
责任编辑:金婷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