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文化部门的权威数据显示,1959年中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6个,相当于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全国有74个剧种只剩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处于几近消失的边缘。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从剧本创作、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等多方面支持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9月10日《北京青年报》)
每两年消失3个剧种,我国民间戏曲确实正在遭遇存亡考验。民间戏曲,是世世代代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传统文化,它们“一桌二椅便是大千世界,二三步走遍天下,三五人百万雄兵”,神奇而瑰丽!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任由它们逐年消失,就相当于任由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失去延续能力,任由我们的民间观众失去文化养料,这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表现。
那么,我们该如何努力,才能遏制民间戏曲的消失?首先要十分注重民间戏曲人才的挖掘、扶持。老百姓有句俗话,叫做“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现在,随着民间戏曲日渐落寞,一些民间艺人即使身居城市,也不能让一身技艺派上用场,只能让其慢慢黯然失传,更不要说乡村民间艺人了。对此,有关部门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重新拉起民间艺人这支队伍,让他们继续走进人们的生活。
其次要破解民间戏曲人才流失、后继无人的尴尬。民间戏曲的传承重在传“人”。当老一辈艺人伴随民间戏曲的消失而离开人世,由谁来延续民间戏曲的香火,更成了一个尴尬的问题。一些年轻民间艺人因演出难、待遇低而不得不放弃最初的理想,外出打工,回家种地,即使仍在坚守也是插科打诨地进行商业“走穴”,谁还在认真传承民间戏曲的精髓?政府可出资提高这类艺人的待遇,组织公益演出。
破解民间戏曲后继无人的另一出路,则是免学费扶持学习地方戏。这些年,想从事戏曲表演的孩子越来越少,选拔苗子已从原来的“千里挑一”,发展到如今的“十里挑一”。年轻人有兴趣学习,民间戏曲才有未来,传承民间戏曲也才有希望。因此有专家建议,职业院校在开设戏曲等传统表演类专业时,可将之纳入免收学费的范围,公共财政对院校予以补贴。如此,便可激发一些城镇、农村孩子学习戏曲的热情。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