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网上护河”是协同共护生态文明的注脚
http://wmf.fjsen.com 2015-09-11 15:31:57 岳鹤宁 来源:威海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中华大地,河流奔腾,山川秀美,为更好的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体现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大江大河流域治理,日前绍兴、淮北、株洲等20个城市联合发起“这里是我们的江河”网络文明传播活动。活动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参与,大家纷纷用相机记录家乡江河的面貌变化,从而唤醒大家对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中国文明网 )

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建设“美丽中国”,不分天南地北。实践证明,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树立协同思维、协同理念至关重要。因为,空气、水等影响环境的因素本身就具有流动性,如果在治理上搞画地为牢的话,无疑是刻舟求剑,势必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尤其是在流水汹涌的大江、大河的保护和治理上,地区之间树立协同治理的理念更是很有必要。这点,已在各界形成了共识。

笔者要说的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践中的协同固然重要,但与之相辅相成,协助其推进的“网上协同”也必不可少。尤其是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环境治理任务日趋加重的情况下,亟需通过大力呼吁,来凝聚人们的共识、唤起人们的自觉,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增砖加瓦。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为传达保护环境的声音提供了便利。此次20个城市联合发起“这里是我们的江河”网络文明传播活动,正是借助“互联网+”协同传递理性思维、理性声音的有益实践。

网上协同开展爱河护河,看似只是嘴上功夫、刀笔文章,没有多大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

“网上协同”有助于凝聚最广泛的爱河护河共识。网络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通过网络传递生态环境保护声音、呼吁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凝聚最广泛的共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据悉,截至9月2日,“这里是我们的江河”微话题的阅读量达到28万人次,1600多人参与微话题讨论,博文百余篇。这足见,理性声音传递效果非凡。

“网上协同”有助于明确爱河护河的重点。“网上协同”发声,能够让人们对各地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情况有一个清晰了解,尤其是在跨越多区域河流的治理上,通过各地的声音可以及时了解到哪些些河段已经取得治理成效、哪些河段行动迟缓等,从而有助于找到河流治理的重点和薄弱环节。

“网上协同”有助于各地爱河护河经验相互借鉴。网络把各地的人们聚集到一起,网络缩短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在爱河护河的声音中,也包含着一些爱河护河的好经验、好做法,这些连同其它爱河护河的声音一道传递到各地。而对于一些正致力于河流保护治理的地方来说,无疑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人类共同的母亲。在保护河流上,我们必须要倾尽全力。在“互联网+”成为社会“标配”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借助互联网线上线下共同的力量来实现对河流的呵护。20个城市联合发起的“这里是我们的江河”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只是“网上协同”爱河护河的源起,我们期待,各地在治理和保护河流上有更多的“网上协同”!(岳鹤宁)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