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历时半年的“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落下帷幕。这次由国家网信办牵头,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的专项整治工作,像一次“清理门户”的大扫除,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让困扰中国互联网世界多年的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问题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治理成果十分显著。(9月7日新华网)
面对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泛滥问题,今年1月份,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启动了“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着力解决这一损害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半年之内,近300家违法违规网站被分批依法关闭;115万余个违法违规社交网络账号被依法处置;900余万条涉嫌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的违法和不良信息被清理删除;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按照专项整治协调组办公室要求清理屏蔽搜索关键词、联想词9737个,清理涉网络敲诈和招揽有偿删帖的信息、相关网页链接300余万条。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必将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筑起牢固的防线。
当前,互联网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不仅给公众提供了快速的信息共享资源,也让公众拥有了更加高效的生活方式。但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现象势不可挡,诸多不良网络信息不但影响了网民的视听,更是扰乱了社会正常运行秩序,危及到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国家实施“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行动,既是净化网络空间,也是维护网络运行安全,尤其是在没有销烟的舆论场上占据主导位置的重大举措。随着整治大潮过后,国家网信办从维护网络治理常态化出发,建立并实施了九项长效机制,确保“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保证相关工作常态化开展,不断巩固和深化专项整治工作成果,有效地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的进程。
实施网络犯罪,危害网络安全运行,不但损害了网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对国家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同样带来严重危害。尤其是“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行为,既扰乱社会秩序,又影响着广大网民的思想意识形态,对社会危害性是不言而喻。但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一些人却铤而走险,迷失了方向,借着网络法制机制还不完善的漏洞,干着伤天害理的违法之事。源于此,国家网信办联合其他国家部委,开展了本次专项整治,以“零容忍”的姿态整治“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打出了一场网上歼灭战,关闭了一批违法违规网站,查处了大批仍不收手的网络犯罪分子,这是用法治力量来打造网络空间的清朗,以打防并举措施建立起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防线。
![]() |
![]() |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