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强调振兴戏曲艺术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繁荣文艺事业的需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出更多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戏曲精品,不断开创戏曲事业新局面。(7月29日新华社)
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共有三百多种地方戏,其中有人们耳熟能详的京剧、昆曲、黄梅戏等戏曲种类,也有一些地域性较强的地方戏,还有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地方戏,它们共同组成了戏曲艺术的百花园。应该说,一段时间以来,戏曲艺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戏曲艺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戏曲的爱好者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喜欢戏曲艺术的寥寥无几。二是戏曲艺术的传承成为不小的问题,大的戏曲种类传承受到了重视,而一些小的戏曲种类则成为濒危戏曲,其生存状态堪忧。
刘奇葆部长强调要振兴戏曲艺术,可谓戏曲艺术发展的集结号。其一,戏曲艺术有其自身的特点,朗朗上口、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其二,戏曲艺术自身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继续推进戏曲艺术的振兴,需要鼓鼓劲、加加油。其三,戏曲艺术要做到寓教于乐,既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娱乐身心,同时又能接受到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因为中华文化才是戏曲艺术的源头活水。坚定文化自信,遇到困难了要相信自己,不能自暴自弃,要对前途有信心,要高扬奋进的风帆,不能碰到问题就撂担子。以人民为中心,指出了戏曲艺术的创作导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戏曲艺术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到人民群众中间去采风,去进行提炼、加工,以便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叫好又叫座的戏曲作品。
戏曲艺术,是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满足了很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经典的戏曲大都是老戏曲,譬如《刘三姐》《天仙配》《五女拜寿》,新创作的戏曲成为经典的不多。或许,戏曲成为经典需要时间的积淀,但也说明当下戏曲艺术创作依然有很大潜力可挖。比如说,笔者发现,年轻人对戏曲艺术感兴趣的不多。那么,能否结合年轻人的特点创作出戏曲作品呢?有的人或许认为不可能,但笔者以为这是有可能的。台湾作家白先勇创作出青春版《牡丹亭》,红遍华语世界,大受年轻人追捧,不就是明证吗?只要足够用心,适当结合年轻人的身心特点进行创作,完全可以创作出老少咸宜的戏曲作品。
愿广大文艺工作者潜心扎根人民,在走向民间、服务群众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戏曲作品,促进戏曲艺术大发展、大繁荣!(李兆清)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