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文明委决定,授予21名同志(集体)第五届“河北省道德模范”称号,56名同志(集体)“河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河北文明网》)
看到这一消息,同每一个文明榜样出现,每一次道德模范产生一样,都会有人这样想:他们的自身条件并不特殊,他们的成长环境也不超凡,他们的事迹更算不上新奇,为什么他们能够脱“俗”成为世人瞩目的典型、举国学习的榜样?也许,2015年8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道德典型为何总能澎湃人心》一文给我们揭开了谜底:“道德典型价值不仅在于他们让幼弱者受益、让困溺者得生,还在于他们于名利维度外,为世道人心勾画着另一种价值镜像,并启示我们在行为选择时的另一种可能——超越简单物质维度,追寻更深层次的意义。”
道德模范的显著特征就是不为名、不为利。我加入河北文明网评论员行列以来,学习、品味国家以及河北省道德模范,长期接受英雄事迹的感染和奉献精神的浸润,对此感触更深。仅以这次河北省第五届道德模范为例。河北涞源县农民卢伟在“冒死拦火车”时,丢失了 21只羊,价值4万余元,而当初获得25万元奖励,起初他得到的“经济收益”只是铁路系统奖励的1万元。对此他淡然地表示,“当时去拦火车也不是指着奖金去的”。河北威县孙家寨村青年付宏伟,5年前,放弃百万年薪,回村担任副支书,为全村人搞服务、谋利益、做奉献。被誉为孝亲敬老、助人为乐的“时代样本”。有记者问他这5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付宏伟说:“我认为不是坚持,坚持是一种忍受,我是在享受这样的生活。” 23年前,唐山市开平区唐钢社区居民李香表的丈夫被拦路抢劫的歹徒击打致残,右半身瘫痪。面对上有年迈多病的婆婆、中有瘫倒在床的丈夫、下有嗷嗷待哺(当时出生仅半年)的孩子,28岁的李香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守,经过23年苦苦打拼,送“走”了婆婆,护理丈夫基本恢复了健康,哺育孩子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有人说,这些年可苦了你了,她说“人生不能只顾自己。想想我丈夫,他比我苦得多。”……细细想来,倘若私心作怪,名利缠身,他们将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和辉煌。
能否成为道德模范,“名利维度”是一道分水岭。大多数人都有崇德向善的本性和渴求。其中一些人起初也信誓旦旦、跃跃欲试,但许多人却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有的短时期未“出名” 便忍不住寂寞,有的在物质上没回报便觉得“入不敷出”;有的个人目的没有兑现更认为“得不偿失”;有的抗不过别人的非议和拖后腿而改弦更张;有的经不起外界诱惑而另偃旗息鼓……实践证明,能否成为道德模范,就在于“名利维度”上的“一念之差”、一线之隔。战胜名利诱惑的是模范;在名利的考验面前吃败仗,不仅不能成为模范,还可能给社会、给单位、给家庭、给自己造成“麻烦”。
“每个内心善良的人,都渴望成德,渴盼道德典型就在身边,也希冀生活于一个人心向善的道德社会” (《人民日报》)。要想将渴望变成行动,将希冀变成现实,就要像道德模范那样将名利置于身外。(艾立起)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8-03泉州开展“文明之行·德耀泉州”道德模范基层巡讲
- 2015-07-30泉州晋江道德模范公益广告图集
- 2015-07-30厦门市民寄语道德模范
- 2015-07-28福安:多渠道深入开展点赞“道德模范”活动
- 2015-07-27道德模范:可亲可敬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