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凤凰花开的季节,又有一批“新鲜人”即将告别校园,步入社会。他们怀着激荡与不舍,像歌里唱到的那样“莫犹豫也莫再迟疑,好男儿鹏程千万里”。是奔向北上广,还是转战小城市,是走进大企业,还是白手创业,将要跨出的每一步都会决定人生的走向,在这个时候会有一些人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但另一些人却思路清晰,坚定不移地走向了农村、边疆,他们走到了祖国需要的地方,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脉搏相连。 (7月20日 中国文明网)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咋一看,好像又回到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那种特定意义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了。较之“老知青”,此番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走向了农村、边疆,这是因为早在2008年开始,中组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即是让大学生们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又缓解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因此,有的地方就把当下的大学生“村官”称之为“新知青”。
近年来,许多大学毕业生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机关门”,是不少新公务员的成长路线图,这样的年轻干部常常被人们称之为“三门干部”。随着“三门干部”逐年增加,总体来讲,不仅改善了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结构,公务员队伍也趋于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然而,“三门干部”也有难以避免的“缺门”,这就是较少了解国情地情乡情,也不大熟悉基层工作,更“读不懂”基层百姓的疾苦。他们即使有些书本知识,在农村还是一身书生气,既不受领导喜欢,也不受群众欢迎。
毋庸置疑,人类已进入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倍增的周期将越来越短,也许你今天学到的,也就是明天所淘汰的。因此,大学生在校读书,既是知识的累积,也是学问的研究,更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个人思想的重要过程,所以说,知识积累要比完善人格更重要。而到农村当村官接受再教育、再锻炼,既是对书本知识的实践和检验,又是将书本知识与农村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甚至农村有些“丰富营养”在书本上根本就学不到。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证明,当代大学生只有把个人抉择、社会实践、群众需要有机统一起来,一名大学生的自身价值才能真正在基层农村得到实现,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所以说,当代大学生只有勇于到基层最艰苦环境中经历风雨,接受锤炼,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健康成长,成就人生。同时,也将青春的汗水滋润了偏僻落后农村的土地,用青春的智慧去开拓美丽乡村的明天,在人生的进程中谱写“中国梦”在“村官”岗位上的新篇章。(朱波)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