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看到新京报推出的“留守儿童困境调查”专题报道,多角度地呈现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全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2%。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近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49.2%的留守儿童在过去一年中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意外伤害。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看到这样的现实数据,着实令人痛心。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的确是需要社会多方面的齐心协力,但在我国法制还不健全的今天,现实中社会、学校、家长三方对孩子监管、教育责任的分配往往演变成孩子出问题时的相互推诿、相互指责。因此,我认为,在国家层面留守儿童问题解决机制完善之前,我们应更多地关注父母本身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简而言之,关爱留守儿童,父母责任重于山。
近年来家风家教问题引起社会舆论、群众活动等多层面的轩然大波,我认为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出家人、父母本身对于孩子成长教育的至关重要性。父母是其孩子一生的导师,是最重要的教育主体,其地位不可小觑。父母的经常陪伴和言传身教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往往起到根深蒂固的影响力。父母的经常陪伴有助于孩子安全感和家族传统观念的塑造;也许有些父母们没有读过书,但他们的吃苦耐劳、诚信善良等可贵品质将会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此,不如我们静下心来去思考真正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难道不应该更关注于孩子的父母吗?我认为,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国妇联曾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留守儿童最核心的问题是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均劣于受父母监护的儿童。调查发现,76.1%的留守儿童处于祖辈监护、亲戚监护或自我监护的状况,34%的父亲/母亲在儿童3岁之前就开始外出。
现实中,出于生计等众多原因,父母外出打工人员比比皆是,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外出打工6个月以上的人数达到2.78亿。呼吁外出打工的父母不妨思考下,儿童的关键成长期就那么几年,而且就这几年的陪伴和教育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道路起到不可估量的决定性作用。孩子们需要的可能不是物质上多么富裕,而是精神上的相对富足。著名儿童心理与儿童教育学家、儿童关键期教育创始人殷红博就曾经讲到,未来20年以后的杰出人才不是那个时代培养的,而是今天一流的学前教育的结果。兴趣和行为习惯等一般都会在7岁之前建立,之后具备这些素质便会持续发展,综合发展潜力是直线性的,甚至爆发性的,这是教育所带来的价值。
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卖淫等行为。法律中还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因此,我们更应该下大力气思考、研究、出台对于留守儿童父母育子观念、家庭教育的指导、辅助举措,首先让他们明白自身应承担的法律监管责任和他们本身教育素质提高的必要性。也就是,先给父母上好这“第一课”,只有让他们明白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规律,只有他们的育子观念改变了,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留守儿童的许多衍生问题。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老师、家长要承担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责任。是啊,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希望更多的父母去真正关注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本应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童年,让更多的孩子成长得更好!(王鹭娟)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