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来稿选登> 南平> 建瓯市 > 正文
竹乡劲吹文明风 建瓯市房道镇创建省级文明镇纪实
http://wmf.fjsen.com 2015-07-22 17:51:50 来源:文明风    我来说两句

文明风7月22日讯(通讯员 范小辉)7月6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暨先进表彰大会召开,闽北竹乡建瓯市房道镇榜上有名,荣获福建省2012-2014年度省级文明镇称号。喜讯传来,山乡干部群众沉浸在喜悦之中。“这叫乡村牵手文明,幸福点亮生活。我们将以此为起点,打造更加宜业宜居宜游的‘建瓯西部县际魅力中心镇’。 ”该镇党委书记张生有高兴地说 

房道镇是千年文明古镇,首批省科技示范镇、首届省科普先进乡镇、首批省商业重镇,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福建省环境优美乡镇”,曾养育了明太师杨荣、吏部尚书李默等一批历史名人,闻名遐迩的万木林在境内。近年来,该镇在突出是两县(市)乡(镇)结合部区位优势,凝聚各方力量,持续抓特色、强基础,抓工贸、强经济,抓规划、强集镇,抓环境、强旅游,全力推进竹木产业区、特色农业区、旅游开发区、县际商贸区建设,构筑“建瓯西部县际魅力圈”的同时,持之以恒抓文明创建,探索新思路,争创新优势,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实施蓝天、碧水、绿园、安静、洁净五大工程,走出一条具有“杨荣故里,万木名胜,竹乡笋市,绿海林都”特色的创建之路。全镇公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良好氛围。

创新工作机制

房道镇高度重视文明乡镇创建工作,把文明镇创建活动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镇党政一把手为主要领导的文明乡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文明乡镇创建长效机制,把文明乡镇创建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奖惩;把文明乡镇工作实绩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干部提拔任用和单位、个人评先评优相挂钩;落实创建工作形势分析制度和督查反馈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工青妇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镇领导包片,站办所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三位一体”创建体系,使创建文明镇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高起点制定规划,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在构筑良好的人文发展环境上下功夫,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市财政拨一点,镇财政挤一点、村集体投入一点”等多种渠道,从财力上确保文明镇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几年来在建设农民公园、文化俱乐部、敬老院、老年中心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千万元以上。为创建文明镇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塑造了城镇新形象。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责任编辑:卓志沐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 2015-07-13建瓯市开展“青春志愿心•文明高铁行”高铁志愿服务活动
  • 2015-06-26《神奇万木林》热播引发热议建瓯生态美
  • 2015-06-05建瓯市委文明办参与调研村规民约建设情况
  • 2015-06-02建瓯市委文明办徒步骑车察看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 2015-05-27建瓯市历史文化名村际村的文明美丽嬗变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